此風不剎亂國家
春秋早期「吏師不分」。官員由於能夠受到良好教育,因此也充當著教化民眾的「老師」職責,可以開「朝外班」教授學生。
孔子也曾開班辦學,但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496年,56歲的孔子身為魯國總理(相國)兼司法部長(大司寇)。在此之前,他開設有學堂,學生眾多。可講著講著他發現,聽課的學生「三盈三虛」,也就是往往人坐滿了又都溜號了,孤零零隻剩下他的大弟子顏回,可自己的「顏面」卻找不回來。
學生是逃課嗎?不是,原來一個叫卯的官員(少正)也在辦班,他們都跑到那裡「點卯」了。
卯是當時魯國的一位名人,不僅身居高位,而且學識廣博、能言善辯,有著自己獨到的學說。由於是個新學派,老師講得又生動,所以卯的班火爆得不得了。當卯沉浸在被眾多粉絲熱捧的喜悅里,突然一夜之間,他被封殺了。
封殺的不是學堂,而是命。
孔子擔任相國的第七天,就下令將卯殺於宮門外的土台之下,並暴屍三日。
如此公開殺卯,孔子意欲何為呢?
孔子的學生子貢很不理解,就問老師,他可是一位有名望的人哪!您殺了他,難道不是一個過失嗎?
孔子說,人之惡,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表面通達事理,但內心兇險;二是行為怪癖反常,又死不悔改;三是欺詐虛偽,還善言雄辯;四是怪異之說,再添油加醋;五是歪理邪說,卻潤飾辨白。這五種惡行如果佔一個,都應該被國君所殺,況且卯他是「五毒」俱全。這是典型的惡人中的梟雄,不可以不殺啊!
看來孔子是殺了一個惡人。
可歷史上有人認為孔子是誅殺異己。
明代學者子猶認為:孔子眼裡的惡人即是小人,而小人畢竟也有存在的理由。縱觀春秋時期,如果小人沒有過人的才能,就不會鬧出什麼擾亂國家的事來;即使小人有才能,只要能夠服從國君的駕馭,也未必不會對國家有些益處。如此小人,孔子當然不會像對卯一樣的處理方式。
表面上看,卯煽動或是迷惑孔子的學生,大有蓋過孔子的勢頭,孔子哪能與他認為的「惡人」同朝共事呢?所以殺了他。以此說「誅殺異己」,未免太膚淺了。從事件的本質講,孔子殺卯,是站在國家高度看問題。因為卯的歪理邪說,並非諸子百家,勢必會擾亂民心,破壞禮樂;殺卯,亦是為了給後世立個規矩。可也有副作用,那就是開了因言說殺人的先例。
子猶接著評論道:這個故事跟春秋時姜太公殺齊國「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的名人華士是一樣的。華士是徒有虛名而不能為國家所用;卯看似有大才能、大用處,可實際上並不敢用。在春秋時期,能洞察長遠利害的,只有聖人才行;而能當機立斷誅殺這些所謂「名人高士」,以免敗壞民風、貽害國家,也只有聖人才能辦到。
藉此一說吧。
TAG:老沙說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