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文/鄭艷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戴澤藝術展

「戴澤藝術展」是對96歲的戴澤先生藝術的首次學術梳理和系統回顧,是國家博物館對一位默默創作、淡泊名利的老藝術家的禮讚和致敬,整個策展團隊都是帶著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工作的。

從接到「戴澤藝術展」的策展任務,到展覽開幕,僅有不足4個月時間……

組建策展團隊

戴澤先生不善言辭且年事已高,無法接受採訪。為了快速熟悉材料,進入角色,我首先和戴澤先生的家屬——長孫戴孟見了面。他對爺爺的藝術材料下過很深的功夫,對畫作和文獻都非常熟悉,本次展覽後來的成功舉辦,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在材料提供方面的高度配合。戴孟選取了戴澤先生各時期的作品一千餘件,集中在三個下午為我展示講解,並出具了部分戴澤先生的日記、照片、手稿原件幫助我形象地了解他祖父的藝術和為人。

幸運的是,和戴孟聊天過程中得知我館藏品保管一部的姜鵬幾年前曾為戴先生整理過自傳,積累了一些文稿。我當即邀請姜鵬加入策展團隊,希望他提供文案方面的支持。同時,我也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改變以往設計人員在展覽方案完全成型之後才介入展覽的模式,在策展前期就讓他們參與到展覽中來,這樣有助於他們在深入理解展覽內容的基礎上做出與之契合的形式設計。我把這一想法彙報後,得到了館領導的支持,於是展覽方案還是零基礎的時候,一個小型的策展團隊先行組建起來。空間展陳設計劉蔚嫻、鄧璐,燈光設計王維雍、李艷龍,加上展覽文案姜鵬、戴孟及我,就是策展團隊最初的人員設置。

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正在舉辦李樺先生的回顧展,策展團隊第一次小組會就是集體觀展後,在美術館的咖啡廳舉行的。這次會上我們一起欣賞了部分戴澤先生的畫作圖片,使大家對先生的藝術有了大致了解,並且確定了展覽的時間進度和工作分工。同時大家就策劃並呈現一個有歷史厚度、藝術價值、人文關懷的老藝術家個展達成了共識。說白了,我們都不滿足於簡單的展陳模式,希望呈現給觀眾一個既學術,又有溫度的展覽。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策展團隊第一次小組會

確定展覽大綱

確定了展覽時間進度之後,完成展覽文案變成最為緊迫的事情。在展覽文案寫作的最初階段,我每天的「功課」就是反覆翻看戴澤先生不同時期的作品圖片,希望從中找到線索關聯和策展思路。因為時間緊迫,不免內心焦慮,以致晚上夢見的都是戴先生的畫作。

最先確定的點是「戴澤的朋友圈」,希望藉助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藝術家幫忙觀眾在頭腦中建立戴先生在近現代美術史中的位置。我將圍繞「徐悲鴻的弟子,靳尚誼的老師」這一概念展開的「戴澤的朋友圈」和戴孟討論之後得到了他的共鳴,在我的建議下,戴孟開始組織拍攝戴先生師友的記錄短片,剪輯之後作為視頻資料在展廳循環播放。

「戴澤藝術展」宣傳片(by書畫人物誌欄目)

在熟讀了姜鵬整理的戴澤1942—1953年日記之後,我與戴孟、姜鵬開了兩次文案策劃的小會,基於戴先生有記日記的習慣,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並且很多日記內容是與他的繪畫創作相呼應的,由此,我們將展覽的敘述模式設定為「第一人稱」,這在以往的展覽中是比較少見的。接下來的工作是設計展覽大綱的基本結構。一般藝術家的個展無非幾種模式,一是按照時間分期,呈現其早中晚各時期藝術風格的變化;一是按題材或畫種分,展現藝術家在不同題材、畫種的創作功力;再者可以按主題劃分,突出藝術家境遇和身份的轉變對其創作的影響。同時,展覽要從觀眾的視角考慮並回答一些問題:為什麼選擇展示戴澤的藝術?戴澤其人及藝術的特點,或者說他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戴澤先生的藝術歷程長達八十餘年,題材涉及風景、人物、靜物、歷史主題創作等,其跨越的長度和廣度在近現代美術史上都是罕見的。此次展覽的定位是對其藝術的全面回顧,我認為縱向時間軸模式的敘述結構最為符合展覽的訴求。

據此,2月初我提交了展覽大綱的初稿,交由戴澤先生及家屬提意見。從藝術家個人的視角,他們希望以「我的大學」「我的工作」「我的創作」「我的家」四個板塊呈現戴澤先生的藝術人生。這一建議的好處是能更親切地契合第一人稱視角的展覽模式,缺點是畫家的「工作」與「創作」有諸多重合,很難清楚界定。經過半多個月的討論、修改,展覽大綱最終確定為時間軸與主題交匯並行的模式,除「序曲」「後記」外,展覽分為「中大學子」「美院教師」「我的家」「主題創作」「步履不停」「九零頌」六個章節,以微型敘事的視角反觀近百年來中國美術,特別是西畫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展覽大綱》歷次修改稿

展廳設計

展覽文案及展品清單交至展陳空間設計劉蔚嫻、鄧璐手上時已是3月初,留給她們的設計時間非常緊張,選定的展品有196件,輔助的照片、日記、手稿等98件套。要把如此龐雜的作品在一個展廳中呈現出來,對設計人員是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她們表示這個展覽的展陳複雜程度不亞於剛剛開幕的「學院與沙龍」特展。同時接受挑戰的還有展覽的畫冊設計孫鳳群,因為展廳空間有限,所以畫冊在保留展覽基本結構的同時又加入了更多數量的作品及研究論文。當聽到希望在展覽開幕前出版畫冊的想法後,鳳群表示沒有把握。畫冊書號的申請、出版社編輯審稿、校對都需要時間周期。同時,郭奕然和李心烈分別作為請柬及展覽公共空間導視設計、展覽平面設計參與到項目組來。

為了讓設計主創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展覽結構、了解展陳設計、平面設計的重點,我們再次採用了工作坊的模式,由我主持並介紹整個展覽大綱的設置,每個章節的規劃,戴孟和姜鵬輔助介紹重要展品,設計主創們在理順展覽大綱的過程中隨時提問。事實證明,這樣開放式的討論模式對於熟悉展覽材料,激發設計靈感是十分快捷有效的。

隨著展覽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到展覽項目組。負責文字編輯的郝舒放,負責行政協調的趙若涓,負責展品點交的高秀清、張志民等。信息網路部和社會教育部也安排了同事介入展覽的前期宣傳準備工作,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策展團隊人員齊備。這次展覽是近百歲的戴澤先生及其藝術人生首次與公眾見面,同時也是國家博物館對一位默默創作,淡泊名利的老藝術家的禮讚和致敬,整個策展團隊都是帶著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工作的。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展陳設計劉蔚嫻、鄧璐在戴澤先生工作室測量特殊裝裱作品尺寸

夜以繼日地工作

雖然在接到設計任務之初,大家紛紛表示這次的展覽設計是不可能按時完成的任務,但她們在開展前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用身體力行展現了「國博人」忘我的工作態度。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整個策展團隊中有四位新手媽媽。展陳設計劉蔚嫻的孩子只有一歲大,在逐一計算近300餘件展品配框、展線的日子裡,她每天加班到晚上11:30,趕回北五環外的家時已是第二天。有了設計靈感,凌晨三點爬起來畫圖也是常有的事。鄧璐的孩子肺炎住院,她趁著家人換班照料的間歇和我們一起去藝術家畫室量定特殊裝裱作品的尺寸。我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從展覽策划到開展的四個月里,我有一大半時間都是在夜裡12點之後睡去,常常是工作還沒有完成已經到了孩子吃夜奶的時間。

經過一個月的奮戰,展陳設計、平面設計及畫冊設計基本完成。配合戴澤先生的藝術氣質及創作風格,展廳選用了「美院灰」+「國博紅」的展陳色調。以淺灰色為展廳主色調,不同章節調整灰度的濃淡,「主題創作」一章選用正紅色牆面增強作品的崇高感。而最大的設計亮點在於展線的設計。為了儘可能多地展示戴澤先生的豐富創作,又不使展廳顯得擁擠,展陳設計劉蔚嫻和鄧璐最終給出了使用二級展線的設計方案。最終展出畫作165件,文獻手稿78件套。將除草稿外的繪畫原作以傳統方式陳列於牆面,而照片、手稿、信札等輔助文獻與展簽、日記自述文字板一起陳列於特製的斜面腰托之上,這樣展線不僅增加了一倍,而且不會干擾原作在牆面的展出。作品、照片、文獻、日記之間相互呼應,給觀眾帶來豐富而有親和力的觀展體驗。同時,展陳設計還充分利用了展廳之前「十月革命」特展的基本鋼結構框架,節省了展覽搭建費用,做到了綠色設計,環保辦展。另外,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展廳大面積的純文字牆會減弱觀眾的閱讀興趣,為解決這一問題,平面設計師李心烈設計了時間軸模式的圖片年表,將戴澤先生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時刻和重要創作以簡潔的文字配以圖片,圖文並茂的形式增強了「藝術家年表」的可讀性、設計感和趣味性。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李心烈設計的藝術家大事年表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鄧璐現場布展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主題創作」章節作品上牆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燈光設計王維雍正在調試燈光照度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作品與照片、日記相呼應的展陳設計

畫冊的出版

配合展覽出版的《戴澤藝術》畫冊,此次恰逢我館圖錄版式改革,設計師孫鳳群選用了裸脊包布的方式解決硬精裝畫冊封面易翹的問題,畫冊內部又選用了宣紙印刷照片、字典紙印刷章節頁等精緻細節,使畫冊成為展覽的詮釋與延伸。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戴澤藝術》畫冊設計初稿

從4月初展廳搭建,4月9日開始布置展品,直至4月20日展覽開幕,策展團隊的全體人員「一絲不苟」「夜以繼日」,部門領導親自挂帥,每日上下午到展廳巡查一次,現場解決施工、布展過程中的問題。小到展簽、說明牌的字體、字型大小,一件作品的燈光照度,大到展廳的溫濕度控制,展覽的參觀流線等等,無不盡心竭力,力求完美。另外,還有很多同事是為展覽默默付出的幕後英雄,他們在施工監理、展品運輸、設備保障、展期監管等各方面提供了專業支持,正是這無數用心細節的累加才最終成為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有溫度」「有學術」的「戴澤藝術展」。

策展手記|「戴澤藝術展」誕生記

戴澤先生及家屬與策展團隊成員合影

【展覽信息】

戴澤藝術展

展期:2018/4/20 - 6/20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10展廳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