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VS甲士,齊的謀略,這是孫臏的舞台
站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可以看出魏罃稱王是個短視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為了稱王,放棄了對秦國發動進攻的有利良機,使秦獲得了壯大的機會。這是戰略失誤,他低估了秦國人的雄心壯志,還停留在春秋時代的戰略思維上。因為在春秋三百年里,秦人勢力最強時,也就是到黃河東岸。魏惠王以老眼光來看待秦國,以為這個虎狼之國已經擴張到其極限了。
商鞅通過誘使魏罃稱王,十分巧妙地化解魏秦戰爭,同時引發了魏國與其他諸侯國的矛盾,可謂是一箭雙鵰。
魏罃稱「夏王」,總共只有一個大國前來祝賀,這個大國就是秦國,除此之外,齊、楚、韓、趙、燕這些大國都對魏罃稱王嗤chī之以鼻。魏惠王主持的「逢澤之會」,是戰國時代一次諸侯盛會,表面上風光無限,有十幾個國家前來參加,實則令魏國很失面子,因為大國都不來。其他大國不來也就算了,可是趙國與韓國這兩個魏國的小弟也不來。很顯然,所謂的「三晉聯盟」完全弱不禁風。
韓國利用相對和平的環境,在韓昭侯與申不害的努力下,國力有了長足的進展,擺脫魏國控制的意願相當強烈。對此魏惠王也是有察覺的,於是魏國在外交上不斷向韓國施加壓力,而韓昭侯就打厚黑太極,一一拆解魏惠王的計劃。
魏惠王想通過鄭國復國的手段來削弱韓國的力量,他便派人對韓昭侯說:「鄭國是被韓國滅掉的,希望您能分封鄭君的後人,這就是所謂存亡繼絕的大義。倘若您能讓鄭國復國,那麼一定能得到諸侯的一致稱讚。」可是韓國人一口回絕了魏惠王的要求:「大國命敝國封鄭國之後,敝國沒辦法做到。」韓昭侯可不想博得什麼虛名,實利才是最重要的。
又有一次,魏惠王對韓昭侯說:「韓國與魏國原本是一個國家,後來才分裂的,我希望韓國能與魏國合併。」韓昭侯聽罷十分害怕,要怎麼辦呢?他找來臣下商量要怎麼答覆魏惠王。此時有一位公子站出來說:「這個容易搞定。您可以這樣回答說,韓國與魏國既然原本是一家,那麼我們也希望魏國能合併到韓國來。」韓昭侯一聽,此言大妙,便以此答覆魏惠王。
韓國這樣挑戰魏老大的地位,也是因為有一定的軍事實力,這個可以從蘇秦遊說諸侯時的說辭來管窺一豹。韓國「帶甲數十萬」,其武器之精良冠絕諸侯,「天下之強弓勁弩nǔ皆從韓出」,強弓的射程「皆射六百步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dí弇yǎn心」,劍戟jǐ「皆陸斷牛馬,水截鵠hú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韓國士兵「被堅甲,蹠zhí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統而言之,韓國最厲害的就是武器的精銳。魏國呢?「天下之強國也」,何以見得呢?有「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sī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總兵力大約有七十萬。比起圍困邯鄲時的三十六萬軍隊,幾乎又翻了一番。這兩國,一個仗著武器先進,一個仗著人多,誰怕誰!
魏惠王碰了一鼻子灰,對韓昭侯的陽奉陰違非常不滿,打算要教訓一下韓國。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魏韓戰爭爆發。這一打,韓昭侯才發現儘管擁有強大的武器與戰鬥力,但是還不是人多勢眾的魏國兵團的對手。在魏軍的步步進逼之下,韓昭侯被迫向齊國求援。歷史就是這樣成全了孫臏。因為這時魏軍總司令仍然是龐涓,他在桂陵之役中曾被孫臏俘虜後仍受魏惠王的重用,龐涓也感恩圖報,在侵韓戰爭中表現賣力,他也沒想到孫臏是他的剋星。
※圍魏救趙戰略實現:桂陵之戰
※圍魏救趙,終極目標不是救趙,而是要削弱魏趙
TAG:積累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