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到夏天,皮膚3大問題——油膩、痤瘡、濕疹,皆因這個臟器不給力!

一到夏天,皮膚3大問題——油膩、痤瘡、濕疹,皆因這個臟器不給力!

很多女性朋友都深有體會,在春秋冬三季,皮膚狀態還算湊合,但一到夏天就不行了,總是滿面油光、爆痘痘、長濕疹……好像所有的皮膚問題都在同一時間找上門來,真真讓人招架不住。那麼,為什麼一到夏天,皮膚問題就會集中爆發呢?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夏季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

夏季,尤其是小滿到大暑這兩個月,是一年中皮膚最易出問題的時段。那麼,這個時段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呢?

「自小滿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徵火,客氣太陽水,中見火運,火當其位,天政布,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

——《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從小滿至大暑的兩個月里,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天地的熱氣陽氣開始蒸騰,但同時熱氣陽氣被寒抑制住,寒熱就會相爭,帶來降雨,人體濕氣就會加重。所以呀,夏季是人體濕氣最重的季節。

濕、熱、毒,皮膚問題的「始作俑者」

那麼,人體濕氣重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第1步:濕生熱

按照常理,在夏季,人體的熱氣陽氣本應從體內散發到體表,但寒熱相爭時,寒氣卻讓人毛孔緊閉,導致熱氣陽氣被鎖在體內,繼而出現以下3個後果:

1、熱氣陽氣與濕氣「勾結」在一起,導致脾胃濕熱;

2、濕濁在體內停留,時間長了就會阻滯氣機,而氣機相當於人體的能量,氣機堵在局部不動,就會郁久化熱,進一步加劇脾胃濕熱;

3、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極難祛除,極易導致濕熱夾痰,使癥狀更加嚴重。

濕熱常導致身體出現類似上火的癥狀,比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口乾口苦、牙齦腫痛、咽喉腫痛、頭髮油膩等。同時,由於濕熱傷害脾陽,直接傷害脾胃的消化功能,還會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大便不暢等問題。如果女性身體濕熱,常伴隨白帶增加、陰部瘙癢等癥狀。

第2步:熱生毒

俗話說「熱生毒」,體內有了濕熱,就會產生內毒,使陽氣損傷,氣化不利。其中,因濕熱導致的便秘危害最大,排泄物堆積在腸道里腐爛變質,使腸道成為細菌的滋生地,並且這些毒素極易被腸道重新吸收,反覆危害人體。

我們都知道,皮膚是排毒去污的重要通道。但如若體內「濕、熱、毒」過盛,那皮膚毛孔再多也不夠用啊,皮膚總是處於超負荷的狀態,還能不鬧點兒情緒嗎?毒素堆積在皮膚表層,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滿面油光(如油裹面)、爆痘痘、長濕疹等問題,嚴重時還會長出癰疽(又紅又腫還會出膿的包包),甚至出現酒糟鼻等。

3大皮膚問題,必須從根論治

本文開頭出現的3大皮膚問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往往無法從根源得到解釋,但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皮膚問題就是體內「濕、熱、毒」在體表的反饋。

「臟腑之色,皆榮於面,有諸內必見於外」,「面子工程」出了問題,當然必須從「里子工程」抓起!

所以,當夏季出現滿面油光、爆痘痘、長濕疹等皮膚問題時,你需要的不是頻繁使用洗面奶、不是塗抹濕疹膏,而是想辦法把身體里停滯的「濕、熱、毒」排出去!其中,最最關鍵的是祛濕,因為濕是載體,也是熱和毒滋生的根源。

如何祛除脾胃濕熱?

針對脾胃濕熱的情況,主要原則在於:清利濕熱,宣暢氣機。在此過程中,健脾極為重要,因為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的運化功能足夠強大,體內濕氣就能被及時代謝出去,自然而然地,熱和毒也就失去了賴以滋生的土壤。

㈠祛濕不健脾,濕氣易反覆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虛就會運化無力,導致水濕滯於體內,形成濕氣。所以,清代醫典《證治匯補?濕症》云:「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現實生活中,祛濕最容易犯的誤區就是:只顧祛濕,不懂健脾,導致舊濕氣走了,新濕氣又來了,一整年都在祛濕,但就是祛不掉!所以呀,祛濕首先要健脾,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艾灸方法

1、太白穴——脾經原穴,可以補脾,對脾虛引起的食欲不振、渾身乏力、水腫、腹脹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經主時(9點-11點)艾灸,效果更好。

2、陰陵泉穴——脾經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在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濕,清利濕熱。

3、承山穴——祛濕大穴,穴內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上行而來的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艾灸此穴可利水消腫、健脾去濕。

4、足三里穴——脾性升清,胃性降濁,健脾益胃的第一穴。

㈡兩大出口,排泄水濕

身體水分的排出主要有兩個出口:

1、排尿:增加尿液的排泄量,讓水濕經膀胱排出(特別適合脾胃濕熱);

2、排汗:增加排汗,排出臟腑、血液、細胞里的濁水。

1、如何增加排尿量?

艾灸方法

1、水道穴——胃經穴位,脾胃兩經對水液的代謝都有影響,而且水道穴距離膀胱較近,是調節水液代謝的關鍵穴位。《針灸甲乙經》上寫得清楚:「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顧名思義,「水道」就像水液代謝的通道一樣,可以治療小便不利。

2、膀胱俞穴——本穴內應膀胱,為膀胱之氣傳輸之處,是治療膀胱疾病之重要腧穴,具有清利濕熱、利尿通淋的功效。

此外,艾灸可以增加腎氣。而腎與膀胱相表裡,腎好比閘門,膀胱好比水庫,膀胱的開闔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艾灸使體內腎氣充足,閘門的開闔能力跟著恢復,尿液就會逐漸排出體外。

2、如何增加排汗量?

一說排汗,很多人就會說,這個容易呀,我去做個汗蒸,准能大汗淋漓。這就是小編今天要特彆強調的:汗蒸只能排出表層肌膚的汗水,這種汗出得太多會耗損人體的精、津、液和元氣,人會虛脫。

而艾灸則完全不同,艾灸通過增強正氣,強大臟腑功能,將佔據臟腑的病邪——「三濁」(濁水、濁氣、濁物)悉數排出,幫助人體代謝,這就是施灸時大汗淋漓的原因所在。艾灸排汗排的都是體內廢物,與汗蒸有本質區別。

艾灸方法

增加排汗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背部,主要是艾灸膀胱經,因為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負責人體內70%的代謝廢物和毒素的排出,尤其是尿液和汗液的排放。所以,經常艾灸膀胱經,有助於排汗排濁水。

有時,你還需要祛痰濕

上面說的都是脾胃濕熱該如何祛濕?但是,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脾胃濕熱時間長了還易招來痰濕,這會使你的皮膚狀態「雪上加霜」。

如果你已經出現了腹部肥滿、頭髮油膩、胸悶痰多、身重不爽、大便粘滯、舌體胖大、舌苔厚膩、滿面油光等癥狀,說明妥妥的痰濕差不離了,這就需要理氣化痰。

艾灸方法

豐隆穴——治療痰疾的要穴,特別適合因「脾虛失運」導致的「痰濕內盛」,艾灸此穴可疏經活絡、化痰定喘、清熱通腑、健脾和胃。

解溪穴——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非常好。

脾胃濕熱是皮膚問題的主要內因。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最近這段時間雨水多、雨量大,人體更易被濕邪侵襲,加重脾虛濕盛的癥狀。所以,小編特別建議大家多做艾灸,由內而外調理皮膚,這不僅治本,而且比護膚品便宜多了。皮膚好了,顏值指數就能直線上升,就跟使用了美顏相機一樣,美得不要不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人體疾病的真相,深度好文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