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石窟里既有蒙娜麗莎微笑的佛像,還有竊竊私語眉目傳情的菩薩
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在我心田裡,今天要去世界文化遺產的麥積山石窟佛雕感受藝術家們的瘋狂!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南宋,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
我們看到的麥積山因它的外形酷似收割後的麥垛,所以幾千年來,人們都叫它麥積山。
歷史上的麥積山是沒有棧道的,雕像都是由人工從山頂吊下木方打樁後,雕刻師進行現場雕刻,我們看到的麥積山上的小方孔,就是歷史古迹,近代政府方便民眾參觀的需求,用水泥和鋼筋依懸崖壁修建了棧道。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
麥積山石窟有洞窟194個,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餘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藝術見長,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館」。
初二的美術教材中有麥積山石窟的介紹,但沒有今天這麼詳盡的了解!了解中國幾千年佛像雕塑的特點。
此尊佛像被喻為東方的蒙娜麗莎微笑,釋迦牟尼飽滿瑩潤,神情典稚聖潔,是西魏時期的代表作。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西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洒與輕鬆。
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北周時期的麥積山石窟第四窟的「薄肉塑」飛天藝術可稱為是中國石窟壁畫藝術的千古絕唱。
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都是以線條表現為主的,利用靈動、飄逸的線條來表現人物、風景等,如大家所熟知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等藝術風格和蘭葉描、屈鐵盤絲等線條技法都是古代繪畫為我們遺留的珍貴遺產。
傳統的繪畫向來不重視物體的立體感覺,這和西方繪畫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在麥積山石窟的第四窟,卻改變了我們這種固有的看法。
值得稱奇的是,這些飛天的面部、手、腳等肌膚裸露部位,並非是用線條和色彩繪製而成,而是凸起在壁面上。其凸起的最大厚度在5毫米左右(鼻尖位置),一般在2——3毫米之間。仔細觀察是採用優質的細泥塑上去的。
這樣一種技法在中國古代各種繪畫藝術中是絕無僅有的,它突破性地將繪畫和雕塑結合在一起,將平面藝術和立體藝術結合在一起,讓這個飛天壁畫有一種破壁欲出的立體感,這是採用其他傳統繪畫技法完全無法做到的,前輩的學者將這種壁畫藝術定名為「薄肉塑」。
這種超越和突破性的藝術創造在歷經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風雨之後的今天看了,仍然有著驚世絕倫的美感,那隨風飄舞、婉轉自如的衣帶,那虛空飛揚、香氣四溢的花瓣,更有那凸顯於壁、溫潤圓滿的飛天肌膚,讓我們驚嘆古代藝術家那種超人的膽識和思維。而在塑作之初,尚不知道有多少信徒、藝術家、僧侶、貴族、貧民等拜服在這樣的藝術作品之下。
通過這些作品,讓我們和那些沒有留下名姓的藝術家進行對話、交流。佩服五體投地!同學們要記住我們民間藝術家的創作精神!我們在北周時期巳經在佛像雕刻上注重了立體感!奇蹟總在民間發生。
初唐時期作品,人物刻畫細膩,小牛觸犯天條,天兵天將鎮壓小牛兒。
隋唐以胖為美,固塑像上也以造像豐滿細膩。
柳葉眉、單鳳眼,櫻桃小嘴。菩薩端莊秀麗,雍容典雅,豐潤嫣然,溫柔可親,可以說是人與神的融合,是真、善、美的集成。
佛的神情沉靜莊嚴, 宋代以後的宗教雕塑,其造型特徵往往捨棄宗教的神秘性.衣紋寫實,面貌莊重!
在麥積山石窟的奇蹟不僅僅是薄肉塑技法上的千古絕唱,更在思想觀念上和舊禮教大膽的衝撞,可見這些民間藝術家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瘋子」的無畏精神狀態。
菩薩和弟子沒有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微笑相互依偎,竊竊私語,把少男少女的那種傳情瞬間永恆定位,這是在那個時代不准許的,呵呵,菩薩也瘋狂!我喜歡這樣的藝術形式。
麥積山石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這是個佛像史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