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什麼?30年研究表明代謝健康的肥胖也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乾貨 | 靠譜 | 實用
導 讀
縱觀古今,「肥胖」一詞,似乎從未離開過人們日常生活的關注視野,哪怕歷史上存在過傳聞中「以肥為美」的特例(唐朝),也始終釋懷不了古今美女這一「心頭之恨」,可謂「心病難解,遺憾千年」。
在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一癥結也尚未解除。更令人難以容忍的是,肥胖不僅僅局限於影響人們的外觀審美,更嚴重的是影響人們的生命健康。針對這一社會生活中的突出問題,醫學界給予了足夠重視,開展了相關研究,並取得了相應研究成果。
近日,著名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項關於「代謝正常的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與體重正常且代謝健康的女性相比,肥胖但代謝健康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眾所周知,肥胖(體重指數大於30kg/㎡)幾乎影響所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特別是與代謝綜合征有關的因素(如高血壓、血糖控制不良或糖尿病)以及血脂異常,這些因素使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一倍。
然而,一些肥胖的人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並沒有顯示代謝異常(估計顯示多達三分之一的肥胖者可能在代謝上是健康的)。
那麼,這些所謂的「代謝健康性肥胖」是否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一直是多年來爭論的焦點,但至少目前尚不清楚代謝狀態是通過何種發病機制影響正常體重或肥胖個體心血管疾病的發展。
在本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對90000多名美國女性進行了長達30年的觀察研究。領導這項研究的德國人類營養研究所的Matthias Schulze教授解釋說道:「我們的大型隊列研究證實,代謝健康的肥胖並不是一種無害的疾病,即使是幾十年來沒有代謝疾病的女性,也面臨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
更重要的是,我們觀察到大多數健康的女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可能會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而且不管她們的體重指數如何,她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要高得多。」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舒爾茲和他的同事們從1976年開始對美國護士(年齡在30歲至55歲之間)的健康狀況進行了一項研究,主要是對90257名女性(最初沒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該實驗的參與者根據BMI類別、代謝健康(沒有以下三種代謝危險因素-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和代謝健康狀況的變化這三大指標來進行分組,並且隨後在1980年至2010年期間進行了隨訪,持續30年。
在此期間,研究人員每兩年向參與者發出調查問卷,以更新他們的BMI和代謝健康狀況,並評估他們的生活方式、健康行為和病史。
整個過程中,研究人員調整了一系列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年齡、飲食、吸煙狀況、體力活動、飲酒、族裔或種族、最高教育水平、更年期狀況、阿司匹林使用情況以及心臟病或糖尿病家族史等。
在24年的平均隨訪中,記錄了6306例新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包括3304例心臟病發作和3080例中風。在所有代謝不健康的女性中,不管她們的BMI如何,她們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更高。
另外,代謝不健康的正常體重婦女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是沒有代謝異常的正常體重婦女的2.5倍,而「代謝健康肥胖」婦女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樣也更高(39%)。重要的是,大多數最初代謝健康肥胖的女性(84%)和大約三分之二(68%)的正常體重代謝健康女性在20年內轉變為不健康的表型。
研究人員說道:「我們的發現強調了預防代謝性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建議即使是代謝健康良好的個體也可能受益於早期行為管理,以改善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以防止代謝健康惡化。」他強調,此次發現顯示的是觀察性的聯繫,而不是因果關係。
同時,他們也指出了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包括這項研究主要涉及歐洲血統的婦女,因此研究結果不能推廣到其他族裔群體和男子;同時,他們對代謝健康的定義(沒有三種代謝疾病)的不同,可能會區別於其他研究。
研究結果最終表明:無論女性是否患有高血壓或2型糖尿病等常見代謝疾病,肥胖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另外,大多數代謝健康的女性,即使體重正常,也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變得代謝不健康。
健康,毫無疑問,始終是人類的永恆追求。健康的定義,並非是外表上的肌膚似雪、豐朗如玉,更深層次的健康是心理和生理水平的正常狀態,而這標準,恰恰是我們的追求目標。
同理,肥胖,嚴格來講本身就不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生理狀態,何來「健康的肥胖」之說呢?本次研究結果是對「生活常識」的挑戰,同時更是對人們健康追求過程中的警醒,具有深遠的科普價值,助力人們追求生命健康的長途旅程。
參考文獻:
1 Kivimaki M, Kuosma E, Ferrie JE, et al. Overweight, obesity, and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level data for 120813 adults from 16 cohort studies from the USA and Europ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7; 2: e277–85.
2 Yusuf S,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04; 364: 937–52.
3 Stefan N, Haring HU, Hu FB, Schulze MB.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3; 1: 152–62.
END
轉折點——生物醫藥招聘第一平台
※北京市計算中心2018年4月份生物信息培訓
※比別人更年輕的秘密!減少熱量的攝入!
TAG:轉化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