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好習慣應該如何去培養?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好習慣應該如何去培養?

GIF

現在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去培養孩子的各類好習慣,但往往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那麼,如何培養以及在培養中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呢?

1

在平時,家長或者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在學習上認真的好習慣,都會這樣對孩子說:在考試上,我可以原諒你因為不會做題而丟分,但是不能原諒你因為大意而丟。與只知道問孩子要成績的家長相比,這樣的父母似乎在對孩子的教育意識上上了個台階。

他們明白,在學習方面,培養好的習慣比考出好的成績重要,而「認真」是個好習慣,所以就向孩子提出了不許馬虎的要求。

孩子考試中失分,不外乎兩種情況:第一,不會做;第二,會做太馬虎而做錯。

依據家長的評判要求進步一延伸,言外之意就是沒有學會比學會更好。孩子考試的時候可以在不會做的題目上面失分,但是不能再會做因為大意而失分。

例如:有兩個孩子,他們經常考的分數是一樣的,但是甲只學會了課本80%的知識,乙卻學會了98%知識,這種情況下,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甲還是乙呢?

但是很多家長會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只要養成認真的態度,他眼下可能有些知識學不會,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會勝過那個聰明但不夠認真的孩子,他不可能總是只能學會70%。

因此可以說,所有家長的終極目的並非意在培養一個知識量比別人少的孩子,而是要培養一個有認真習慣、能把學業做到最佳程度的孩子。即你真正想要的,不是甲在知識量上的不足,而是他能做到的「效益最大化」,你心底有一種確信,只要堅持不允許孩子馬虎,他就能做到既「學得會」又「考得好」,最終,認真的甲一定會超過馬虎的乙。

2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問題是,不許馬虎的要求有利於達成這樣的目標嗎?

熟能生巧,一個人做某件事的精細程度和熟練程度有關,粗糙和失誤是萬事開始階段的必然,只有經歷過失誤,並在失誤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越做越精準。

兒童由於年幼和背景知識不足,各種「過失」行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只要環境正常,孩子都會慢慢成熟起來,越做越好。正如學走路,開始跌跌撞撞,卻完全不需要人為解決。不把這看作是問題,它就不是問題,把這看成是問題,才會製造出問題。如果家長不體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長總批評為不小心,表示出不滿,這就會給孩子帶來擾亂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延宕他的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所以他認為,兒童寫作業,做錯也是一種作業設計要素。這並不是因為錯誤是件好事,而是因為如果太熱心選擇不準有發生錯誤機會的材料和工具,就會限制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的判斷力減至最小,使他們在能力的獲得上收效甚微。

所以,西方教育學特彆強調要給孩子「試誤」的機會,這也正是中國人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3

功課學習更是件需要精細處理的事,需要動用智力、興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協作完成,單一的「認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這樣複雜的事件。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上總因為馬虎而挨批評,他就會自動進行調整。

首先,由於人的注意力有限,兒童的注意範圍更狹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對錯問題上,對思考和探索就無暇顧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久而久之,不出錯的習慣可能培養出來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興趣的習慣也培養出來了,一個人坐監獄時間再長也不會習慣坐監獄,如果說他已習慣了在監獄中,打開鐵門也不邁出去,只能說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被摧毀,他已是體力和思想的雙重衰竭者,像前面提到的女孩子一樣。

其次,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一個孩子不斷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錯」的信息,且一再地因為馬虎挨批評,他會在潛意識裡自動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讓自己真的不會,以逃避失誤帶來的指責。這種逃避的後果,不但阻礙了他的智力發展,同時也降低了自我認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歡自己聰明的,感覺自己聰明能給一個人帶來自信。對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對學業的興趣,是保證孩子在學習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沒有這種信任和興趣,想要獲得傑出的知識成就是不可能的。只為不出錯而獲得的榮譽非常膚淺,無法給予孩子長久的自信,也無法讓孩子對學習本身產生真正的興趣。

第三,經常批評孩子馬虎,是一種貼標籤行為,會給孩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個「粗心大意」的人,這種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強大,會影響到他的行為表達,真的變得越來越粗糙,這又會招致家長越來越多的批評。儘管出於家長的壓力,孩子會屢屢保證以後不馬虎,但在潛意識中會反抗這種要求,產生情緒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緒中,他會變得更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馬虎固化為自己的一種特點,直至完全喪失自我修正的力量。

4

一個在學習上沒養成思考習慣和探究興趣、不自信或一直馬虎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學業出眾嗎?

兒童的「馬虎」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學習、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問題,是他們走向精細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頂峰,想要到達頂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個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記自己也曾幼小過,就不應該忘記自己也曾馬虎過,回頭想想自己的成長,到底是嚴苛的責難讓我們立即變得細緻,還是寬容和時間幫助我們慢慢完善?我們說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著他有這方面潛能,並非一出手就能達到完美,所謂「出手不凡」也必須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兒童則更需要這種積累。

教育家杜威認為,習慣的養成是由於我們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兒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於泥巴或蠟的可塑性,它並不是因受外來壓力就改變形式的一種能力。兒童的可塑性必須以他自身從前經驗為發酵劑,經驗中的成功或失敗作為一種成長訓練,催化了兒童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獲得習慣是不可能的。

本文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部分章節

感恩有你

親愛噠,墩媽是一個沒有高學歷、沒有淵博知識、走在大街上沒有回頭率的普通寶媽,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學習各種育兒知識,通過實踐將自己認為有用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唯一的心愿,就是墩子健健康康,再過分一點就是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再過分一點點的心愿就是,為跟一樣普通的寶媽提供一個交流的分享的平台。對於有育兒方面問題的寶媽,熱烈歡迎你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經驗交流分享 的精彩文章:

手足口病高發季,爸爸媽媽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基本防護工作

TAG:育兒經驗交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