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信用卡大有可為,漸成零售業務主力-天風銀行

信用卡大有可為,漸成零售業務主力-天風銀行

天風銀行 廖志明 林瑾璐

核心觀點

信用卡源於零售商分期,壯大於銀行體系

信用卡業務源於零售商給予顧客的分期或延期支付的信貸,在銀行體系成長走向巔峰。由零售商給予客戶信貸以求促銷的做法有內在的弱點和局限,但這一行為本質上和積極尋求「放貸」的銀行無比契合,因此這一新型的信貸業務甫一出現便成為銀行業的「香餑餑」。

兩大信用卡體系分別以「銀行」和「零售商」為核心,自成一派。一方面零售商蠶食金融業務,形成信用卡獨立發行體系,代表為美國運通;另一方面銀行另闢蹊徑,形成銀行卡協會體系,代表為VISA、萬事達。

信用卡業務究竟如何盈利?

信用卡業務收入以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以及滯納金收入為主。據銀數觀卡數據,1H16銀聯數據客戶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結構為:利息收入佔比最高,達42.4%;分期手續費次之,佔比為28%;滯納金收入佔比達16.1%。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以及滯納金收入合計佔比達86.5%,貢獻了信用卡業務絕大部分收入;商戶傭金收入佔比不到10%,信用卡年費收入佔比僅有3.6%。

上市行競逐信用卡業務,發力零售轉型

招行、中信、浦發勇立信用卡業務潮頭。近年來,由於信用卡業務盈利能力強勁,上市銀行紛紛加大信用卡業務布局,謀求以信用卡為發力點,推動銀行零售轉型。而這其中,招行、中信、浦發勇立潮頭,信用卡業務持續較快發展,引領國內信用卡業務發展。

自2010年以來,招行、浦發和中信銀行信用卡收入/營收佔比均有較大提升,信用卡業務漸成營收主力,貢獻零售銀行營收半壁江山。自2010年以來,招行和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與零售銀行營收的比例持續上升;招行由10年的24.2%升至17年的49.4%,中信銀行則由27.65%升至71.84%。

投資建議:信用卡大有可為,助力零售轉型

業界普遍認為,發卡量300萬張是信用卡業務盈虧平衡點。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截至17年末,12家上市銀行信用卡發卡量超過3000萬張。大器晚成,曾長期陷入盈利困境的信用卡業務迎來大發展,部分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貢獻零售銀行板塊近半營收。

我們認為,信用卡業務已成零售銀行業務的發力點與主力軍,也應當是零售銀行戰略的重心。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升級的推進,信用卡業務仍有巨大市場空間。信用卡業務,大有可為。

基於對信用卡業務的高度看好,我們力推信用卡業務領頭羊-招行、平安、以及中信H股(中信銀行AH溢價率超40%,H股價值低估顯著)。

風險提示:經濟超預期下行導致資產質量大幅惡化;存款成本快速抬升風險等。

正文

1. 信用卡源於零售商分期,壯大於銀行體系

信用卡業務源於零售商給予顧客的分期或延期支付的信貸,在銀行體系成長走向巔峰。由零售商給予客戶信貸以求促銷的做法有內在的弱點和局限,但這一行為本質上和積極尋求「放貸」的銀行無比契合,因此這一新型的信貸業務甫一出現便成為銀行業的「香餑餑」。

1.1. 兩大信用卡體系平分秋色

兩大信用卡體系分別以「銀行」和「零售商」為核心,自成一派。在信用卡業務起源之處,零售商和銀行訴求並非完全一致,兩者積極進行了不同的探索。

1.1.1. 零售商蠶食金融業務,發展成獨立信用卡公司

一些大零售商或服務性企業利用所佔的市場優勢,開始以貸促銷的飛躍,實現向金融業的蠶食。此途徑發展成功的代表有發行於1950年的美食俱樂部卡(現屬於花旗集團),發行於1958年的運通公司運通卡,以及發行於1985年的西爾斯的發現卡(1997年併入摩根斯坦利集團)。

大萊信用卡公司(Diners Club,當時為美食俱樂部)最初與餐飲店合作,通過替持卡人墊款並向商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模式盈利。隨著業務的發展,其合作商店範圍逐漸從餐飲業延伸至一般零售業及旅遊相關行業,其發行的大萊卡為現代信用卡的雛形。

以快遞業務起家的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憑藉其旅遊服務帶來的優質客戶以及商戶資源,於1958年開始發行運通卡,順利將業務範圍擴及美國以外的地區。運通卡的成功挽救了運通公司,直至今天運通公司仍為美國信用卡最重要的發行商之一,為全球最大的獨立信用卡公司。

西爾斯則主要是利用了該公司是當時美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商店地位,通過在消費者和其連鎖店及相關零售商之間提供信貸服務,逐步推出了全美通用的發現卡。

1.1.2. 銀行另闢蹊徑,銀行協會模式亦獲成功

銀行在大量持卡人和有限刷卡終端的矛盾中自我消耗。早期信用卡主要是記賬卡,持有人每月需將賬單如數付清,銀行的收入主要是持卡人交的年費和零售商讓與的商品折扣,因此盈利的前提是擁有大量信用卡持有人。與之相對的是,零售商只能接受為數有限的銀行終端,消費者也只願意攜帶為數有限的信用卡。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捲入消費信貸,競爭白熱化,許多銀行入不敷出退出了信用卡市場,包括當時全美第二大商業銀行大通曼哈頓。

基於發行信用卡的銀行協會組織,既降低了各行發卡的成本,又有利於發行的信用卡在更大範圍營銷零售商和消費者。此途徑發展成功的代表有威士卡(VISA)組織和萬事達卡(MASTER)組織。

1960年,當時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美洲銀行開始發行美洲銀行卡,並於1965年向有興趣發行該卡的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發行許可證。1970年美洲銀行將其信用卡許可證部門分家,使其成為一個獨立於美洲銀行的非盈利協會組織,協會於1977年改組,分為 「VISA美國」和「VISA國際」,發行「VISA卡」。

1956年,14家美國銀行在紐約布法羅組建信用卡行際協會,協會中並沒有一個主導銀行占統治地位,由成員委員會管理協會。1969年,該協會從西部諸州銀行卡協會買斷了發行「萬事達記賬」卡和使用「萬事達記賬」商標的權利。1979年,萬事達記賬卡改名為萬事達。

1.2. 信用卡組織群雄爭霸

信用卡組織負責建設和運營全球或區域統一的支付卡信息交換網路,支付卡交易的信息轉換和資金清算,以及制定並推行支付卡跨行交易業務規範和技術標準。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五大信用卡品牌,分別是威士(VISA)卡國際組織、萬事達(Master)卡國際組織、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America Express)、大萊信用卡有限公司(Diners Club)以及JCB日本國際信用卡公司五家專業信用卡公司。此外,還有一些區域性的信用卡組織,如中國的銀聯、歐洲的EUROPAY等。

VISA卡國際組織是由國際上各銀行會員組成的信用卡組織,屬於非盈利機構。其目的在於幫助會員開發各種VISA支付工具(信用卡)及旅行支票業務,為會員提供相關產品與服務,以幫助其獲取利潤,而VISA國際組織本身並不直接發卡。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則是一個囊括了世界各地財經機構的非營利協會組織,其組織的基本目標是溝通國內外會員間的銀行卡資料,並方便發行機構進軍銀行卡和旅行支票市場。

美國運通公司成立之初是一家提供快遞服務的公司,隨後推出旅行支票,面向經常旅行的高端客戶。運通卡起初主攻大額消費市場,不設信用額度。直至今日,運通公司依然保持著服務高端客戶的傳統。

大萊信用卡公司是第一家信用卡公司,最初與一些餐館簽訂受理協議,向一批特定人群發放了「大萊卡」,而這些人可以在餐館記賬消費,隨後由大萊公司作為支付中介,負責對消費雙方進行賬務清算。

JCB起初由日本三和銀行、日本信販銀行、三井銀行、協和銀行、大和銀行共同組建。JCB卡和大萊卡是日本信用卡產業發展史上發行最早的兩個卡品牌,為了避免與服務當地高端客戶大萊公司的競爭,JCB成立後則選擇了另一條與大萊不同的發展道路,把信用卡發行定位於普通民眾。

作為中國唯一的銀行卡聯合組織,中國銀聯自成立後一直處於我國銀行卡產業的核心和樞紐地位,對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個銀行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了不同銀行系統間的聯網通用,從而使銀行卡得以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

1.3. 青出於藍,我國信用卡的前世今生

我國信用卡產業發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1978年,中行廣東省分行代理髮行香港東亞銀行「東美VISA信用卡」,拉開了我國信用卡的序幕。1985年6月,中行珠海分行發行了境內首張信用卡——中銀卡。此後,工農中建交等銀行相繼加入了VISA和萬事達國際組織,推出了VISA卡和Master卡。但在這二十餘年時間裡,信用卡業務一直發展緩慢。直到2002年中國銀聯的成立讓銀行卡跨行支付結算變得更加便捷,信用卡業務才開始進入騰飛期。因此,銀行界人士普遍稱2003年為「信用卡元年」,該年信用卡發行數量突破300萬張。

萌芽時期(1979-1985),僅作為收單機構

這一時期,我國的商業銀行僅僅作為國外信用卡的收單機構存在,並沒有自主發行信用卡。因此,商業銀行主要通過終端服務商的ATM機和特約商戶的POS機開展對外國消費者在中國信用卡消費的收單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於結算收入,在信用卡使用量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此項業務收入較少。

緩慢發展時期(1985-2002),自主發卡

國內商業銀行既做發卡業務也做跨行收單業務。國內各銀行相互競爭,按自身的業務規範和技術標準發卡,自行建設一套封閉的商戶收單網路。同時,隨著發卡機構的增多以及社會各界對信用卡認識的改變,用卡人群增多,各家銀行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信用卡新用戶。

高速發展時期(2003-),深藏功與名

各銀行通過銀聯進行跨行交易清算,外資銀行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如滙豐銀行入股上海銀行和交通銀行合作發卡,花旗銀行和浦發銀行合資成立信用卡中心,招行聘請台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作為自己信用卡中心的顧問。銀聯統一整合國內收單市場,並進軍國際市場。

2. 解開信用卡業務盈利的斯芬克斯之謎

長久以來,關於信用卡業務的盈利問題爭議不斷。據騰訊財經報道,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在2010年中國信用卡高峰論壇上談及,58家信用卡發卡行只有5家盈利,信用卡業務深陷盈利困局。

業界普遍認為,發卡量300萬張是信用卡業務盈虧平衡點。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截至2017年底,15家披露累計發卡量的上市銀行中有13家發卡量超過300萬張,其中12家發卡量超過3000萬張。

國內上市銀行披露的信用卡收入以及利潤的寥寥無幾,根據相關報道梳理,大多數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已實現盈利。據南方網報道,2005年廣發銀行成為我國銀行業中率先實現在信用卡業務上盈利的銀行;據新聞晨報報道,2006年招行和中信銀行宣布實現盈利;據中國證券報報道,2009年交行信用卡業務實現盈利;光大銀行在2011年年報中披露其信用卡業務利潤為7.85億元;興業銀行2012年年報披露信用卡業務實現賬面利潤13.1億元;北京銀行2012年年報披露信用卡業務稅前利潤6543萬元。

2017年部分銀行信用卡業務對營收和利潤的貢獻加大,盈利能力強勁。其中,招行信用卡業務利息收入395.38億元,非息收入149.13億元;中信銀行利息收入85.01億元,非息收入286億元;浦發和光大分別實現487.51和280億元業務收入;民生銀行披露其信用卡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13.83億元。

那麼,信用卡業務究竟如何盈利呢?

2.1. 「五臟俱全」,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信用卡業務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則主要包括年費收入、商戶回佣收入、取現收入、分期付款手續費收入、懲罰性收入、以及其他增值業務手續費收入。其中,分期付款手續費實質是利息收入,國際信用卡機構一般將其歸為利息收入,國內招行也自2015年起將其歸入利息收入。

信用卡業務收入以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以及滯納金收入為主。據銀數觀卡數據,以2016年上半年為例,銀聯數據客戶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結構為:利息收入佔比最高,達42.4%;分期手續費次之,佔比為28%;滯納金收入佔比達16.1%。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以及滯納金收入合計佔比達86.5%,貢獻了信用卡業務絕大部分收入;商戶傭金收入佔比不到10%,信用卡年費收入佔比僅有3.6%。

信用卡業務收入貫穿於從新客戶到循環信貸型客戶的整個生命周期。

2.1.1. 利息收入,中流砥柱

利息收入是信用卡收入的主要部分,即透支使用信用額度所支付的利息。信用卡還款有兩種方式:全額還款或者最低還款,如果持卡人選擇最低還款,那麼持卡人可以在保持良好信用記錄的同時享受循環信用,但對於剩餘的未還款部分,銀行將收取高額的利息,即為循環利息,而一般循環利息率為日息萬分之五,換算為年利息率高達18.25%,遠高於普通貸款利率。如果是信用卡取現造成的透支,還不能享受免息期,自透支取現交易日當天起按日利率萬分之五收取利息,按月計收複利。

央行於2016年4月15日發布了《關於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17年1月1日起取消統一規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標準,實行上下限區間管理。透支利率上限為日息萬分之五,下限為日息萬分之五的0.7倍。同時取消關於透支消費免息還款最長期限、最低還款額標準及附加條件的規定。

根據銀聯數據披露的數據,1H16銀聯客戶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的利息收入佔比42.4%左右,分期手續費收入佔比28%。考慮到分期手續費本質上是利息收入,那麼實際利息收入佔比約70%,與美國主要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息收入佔比接近。

2.1.2. 分期收入,築夢新藍海

信用卡分期繞開了消費者難以接受循環利息的消費習慣,將支付利息轉化為支付看似不高的分期手續費。通過測算,分期實際年化利率較高,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手續費收入。

一筆本金6000元、每期手續費率為0.7%、分為6期的產品按期平均攤銷手續費和本金,年利率該如何計算呢?因為持卡人多次還款,但每期手續費卻是一直按照分期總金額收取的,為了準確計算分期付款的實際利率,需要引入期初金額(pv),每期還款額(pmt),每期利率(r)和還款期數(t)四個概念。

得到每期的實際利率(r),再乘上12,就得到了實際的年化利率。在這個例子中,分期產品的實際年化利率高達14.26%。

分期付款業務實質上是一種循環透支產品,有利於擴大消費和控制風險。目前分期產品主要有賬單分期、靈活分期、大額分期、現金分期、POS分期幾種。根據銀聯數據統計,1H17賬單分期占各行分期業務筆數的60.62%;大額分期僅佔8.2%,但收入佔比高達41.19%。

賬單分期實質是對持卡人賬務的調整處理,從銀行的角度來說,賬單分期運營成本最低。賬單日至最後還款日期間,持卡人將已出賬單的金額辦理分期。因此銀行無需發展商戶也無需投入POS機,持卡人可通過網銀等自助辦理,極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大額分期收益較高,是銀行根據持卡人特定的大額消費需求結合信用資質,提供的分期貸款模式。當前各大商行力推汽車分期產品,汽車消費單筆金額高,信貸需求旺盛,已經形成信用卡分期付款與汽車金融公司貸款平分天下的局面。由於汽車分期業務涉及與大型汽車廠合作,大型商業銀行往往具備更多優勢,如工行、招行與大型汽車廠商合作,推出新車型「零手續費」等優惠。

當前銀行還積極利用渠道優勢,發展自家的網上商城分期購物。如農行的「購物易」、招行的「非常e購」、建行的「龍卡商城」等。

靈活分期是具體一筆消費已記賬還未出賬之前,持卡人申請直接轉換成分期支付;現金分期是持卡人將信用卡額度轉換為現金,並按指定期數分期歸還;POS分期是持卡人在與發卡行有合作關係的商場購物後,在結賬前對營業員表明該筆消費需要分期付款,並選擇分期期數後,由營業員在專門的pos機上刷卡的一種提前消費方式。持卡人在分期後根據對賬單上金額按期支付,直至全部分期金額還清為止。

分期業務已成為中小銀行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相比卡量大的全國性銀行,中小銀行想要實現信用卡業務的彎道超車,可以更多在產品定價上做文章,差異化定製分期產品利率,快速搶佔市場份額。近幾年,中信銀行信用卡分期業務收入增速保持在40%以上,2017年實現信用卡分期收入201.31億元,同比增長63.26%。

2.1.3. 商戶回佣,以量補價

刷卡回佣指客戶刷卡消費,商家按交易額的一定比例向銀行支付費用。一般來講,發卡行、銀聯、收單行、商戶、持卡人五者涉及信用卡消費的全過程,而這部分回佣通常是由發卡行、銀聯和收單行分享,曾長期處於7:1:2左右的水平。

我國信用卡刷卡費率較低,但由於交易量快速增長,形成了以量補價的局面。中國信用卡特約商戶向發卡銀行支付的手續費費率相對較低,大約為交易額的0.5%,而發達國家普遍在2%以上。

2016年3月18日,國家發改委和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完善銀行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從2016年9月6日起全面下調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商戶的刷卡手續費成本大幅下降。

未來商業銀行在商戶回佣方面依然難以在「價」上有所作為。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興起,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均被打破,市場競爭白熱化且缺少同一的規範,商業銀行難以掌握「價」的主動權,但依然能夠通過「量」的擴張實現這塊收入的增長。

2.1.4. 其他收入,佔比小難有大作為

年費收入即銀行每年為提供信用卡服務而收取的一定費用。在2005年以前,年費收入在信用卡收入中的佔比相對較高。但2005年以後,由於競爭的加劇,為搶奪客戶資源各行紛紛推出首年免年費,以及在規定的期限內刷滿一定筆數或一定的金額等就會免去年費等優惠,使得年費收入佔比大幅下降。

年費收入佔比呈現連年下降的趨勢,目前各家銀行的年費收入水平均處於非常低的水平。2014年底浦發銀行宣布,自2015年起,除部分提供特別權益的卡片以外,浦發信用卡旗下50多個產品都將無條件終身免年費。浦發銀行的舉措對其他銀行的年費收取規定產生影響。我們預計未來銀行或將從差異化產品定價入手,為高凈值客戶提供高價值服務,賺取一定的年費收入,而普通信用卡則不收取年費。

取現收入即銀行預借持卡人現金而收取的手續費收入。多數銀行信用卡取現手續費在境內按交易金額的1%或2%收取,而在境外根據網路不同,則一般需要在交易金額的1%的基礎上加上一定金額作為取現手續費,亦或是直接按照交易金額的3%來收取手續費,並且一般有最低費用的限制,遠高於境內交易的手續費率。

懲罰性收入包括滯納金、超限費。2017年1月1日施行的信用卡新規取消了超限費,由發卡機構和持卡人協議約定違約金。滯納金是指當持卡人在到期還款日前未及時歸還賬單最低還款,除了利息之外,對於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要收取5%的滯納金,最低收取10元人民幣或1美元。超限費則是指信用卡超額透支所支付的罰金,但並非所有銀行的信用卡都可以超額,而對於超出部分銀行會收取相應的超額費,通常為超出額度的5%且會按月收取直至還清。

2.2. 信用卡業務支出,考驗綜合經營能力

運營成本

運營成本是信用卡系統建立、維護成本等。信用卡業務涉及授信、營銷、信貸審批、風險管理、後台管理、數據倉庫、對賬單、收款、管理信息和報表系統等。一般認為,150萬張流通活卡是經營基礎,200-250萬張可以保證收支平衡,超過300萬張則有可能實現盈利。

營銷成本

營銷成本指發卡行為促使客戶使用本行卡片的促銷成本。各大銀行「跑馬圈地」時期為了搶佔市場份額,不惜投入大量資金營銷,抬高了營銷成本。

資金成本

資金成本指發卡行為持卡人透支消費所墊付資金而付出的成本,可以理解為信用卡貸款FTP價格。比如,A銀行信用卡貸款FTP價格為5%,則當信用卡收益率高於5%,則帶來正的利差收入。

風險成本

風險成本包括壞賬損失以及信用卡欺詐。

3.信用卡業務大器晚成,進入發展快車道

根據人民銀行18年3月份發布的《2017年支付體系總體運營情況》,截至2017年末,我國信用卡人均擁有量僅0.39張。考慮到當前我國信用卡以持卡人以20-59歲的城鎮居民為主,我們測算20-59歲城鎮居為民人均信用卡持卡量為0.95張。根據《2016年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16末北京信用卡人均擁有量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達1.35張,但仍低於美國人均2.90張的水平。

3.1. 「跑馬圈地式」發卡,總量可觀人均仍較低

我國信用卡發卡規模大且增速較高,活卡率保持上升。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我國信用卡發卡量保持較快增長。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開始在信用卡領域精耕細作,推進差異化經營,推出有競爭力的信用卡產品及活動。根據《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截至17年末,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5.88億張,同比增幅達26.35%;借記卡累計發卡量與信用卡累計發卡量之間的比例約為10.39:1。根據《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截至2016年末信用卡活卡率為71.4%,在2014、2015年的基礎上繼續上升。

我國信用卡人均保有量仍處於較低水平。截至17年末,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張;2016年末,北京信用卡人均擁有量1.35張;2015年末,上海信用卡人均擁有量1.01張,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但仍與美國2.9張的人均擁有量存有較大差距。

儘管截至17年末,我國信用卡發卡量已達5.88億張,但我國人均信用卡持卡量僅0.39張,遠低於同期美國2.9張的人均持有量。我們認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消費升級的推進,信用卡具有廣闊的市場,信用卡總量及信貸規模有望持續較快增長。

3.2. 交易總額穩升,卡均交易額上升

我國信用卡交易總額增長較快。根據《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6年我國信用卡交易總額已達19萬億元,同比增速達13.4%。信用卡交易額與GDP比值微升。2009年以來,信用卡交易額與GDP的比值實現了10.4%到25.6%的增長,表明信用卡使用頻率提高,在居民消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信用卡對拉動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各行信用卡交易額增速分化。在17年披露信用卡交易額增速的上市行中,股份制銀行增速普遍高於國有大行。2017年,浦發銀行信用卡交易額同比增速高達76.33%,其近幾年以信用卡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零售業務的戰略初見成效;招行在交易額規模居上市行首位的基礎上依然實現了30.56%的增速。

近年來各行卡均交易額上升,一定程度說明了信用卡活躍度的上升。信用卡卡均交易額是衡量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檢驗信用卡刷卡活躍度的標準。近年來,發卡量高的國有銀行的卡均交易額增長幅度不大,而發卡量基數不高的股份制銀行在2011-2015間卡均交易額基本實現了翻倍。2017年,股份制銀行的卡均交易額已明顯高於國有銀行,民生銀行的卡均交易額達到4.23萬元。

3.3. 授信額與透支額齊飛,漸成零售貸款主力

信用卡信貸規模持續較快增長。信用卡信貸餘額自2009年末的0.25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017年末的5.56萬億元;自2010年,信用卡信貸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7年末信用卡信貸餘額同比增速達37%,保持了較高的增速。

我國信用卡貸款餘額佔比仍較低。儘管我國信用卡應償信貸總額增長顯著,貸款餘額佔比也由2009年末的0.61%持續提升至2017年末的4.63%,但仍明顯低於同期美國市場7.81%的佔比水平。我國信用卡貸款投放潛力巨大,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上市行信用卡貸款佔比仍較低。截至17年末,四大行信用卡貸款餘額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均不及5%,股份制銀行較高,尤其是「零售戰略」銀行。招行這一比例為13.78%,但低於美國花旗銀行(23.8%)、摩根大通(15.8%)的水平。

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穩升。截至17年末,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達12.48萬億元,同比增速36.5%。隨著經濟發展及信用卡消費觀念的普及,信用卡授信總額持續較快增長。

我國信用卡卡均授信,授信使用率持續上升。2017年信用卡卡均授信額度達2.12萬元,授信使用率達44.54%,信用卡滲透率達48.71%,同比微升。這表明信用卡消費成為更多人的,更經常的消費支付手段。

4. 上市銀行競逐信用卡業務,發力零售轉型

4.1. 上市銀行爭相競逐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業務漸成零售銀行業務亮點,為銀行零售轉型的發力點。近年來,上市銀行爭相競逐信用卡業務,信用卡貸款餘額佔零售貸款比重穩步提升。其中華夏銀行由2010年2.9%的佔比提升至2017年的36.51%,提升幅度最大;平安、浦發、光大、民生這一比例也大幅提高至30%以上;四大行雖然總量佔優,但零售貸款主要還是個人按揭貸款。

工行、建行、招行累計發卡量均破億,居上市行前三。根據2017年上市銀行年報,工行以累計發卡量1.43億張居首;招行信用卡流通卡數6245.68萬張,流通戶數4694.60萬戶;浦發銀行流通卡數2700萬張,流通戶數2279.55萬戶。

股份行普遍發力零售轉型,信用卡貸款增速較高。2017年,信用卡貸款存量規模較大的國有行及招行信用卡貸款餘額增速較低,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則在較高基數的基礎上依然實現高增長,增速分別為56.61%和40.45%;興業和平安後程發力,增速均超60%。

4.2. 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發力線上獲客

發卡渠道持續從線下獲客向「線下線上雙通道引流」模式推進。大多數銀行通過「網上申請,網點核身」模式大力推進信用卡申請電子化受理的普及。中信銀行1H16披露其網申渠道累計申請客戶量突破750萬;17年信用卡小程序進場微信,支付寶生活號成功升級,有效擴充了信用卡網路進件渠道,申請量同比大幅提升。

平安銀行17年全渠道實現了在線申請方式,在線申請佔比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招行搭建信用卡全渠道客戶關係平台,推進「粉絲-綁定-持卡」三環客戶成長架構,17年末信用卡第三方渠道(微信、支付寶、官方QQ)粉絲量突破1億。民生銀行17年網申渠道獲客成為信用卡規模拓展的主要途徑,網申發卡量佔新增發卡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網申首卡自動審批率近90%。浦發銀行副行長潘衛東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浦發選擇「換道超車」的路徑,信用卡業務發展迅猛,到17年底信用卡網上獲客新增客戶已達70%以上。

搭建信用卡移動終端平台。截至17年末,已有9家上市銀行搭建了獨立的信用APP,實現銀行卡的一站式管理,同時為該行其他產品如消費貸、汽車貸、理財產品的交叉銷售奠定了基礎。

開展多元跨界合作,鎖定細分市場,發行聯名卡有助於滿足目標客群的特定需求,提升獲客產能與客戶體驗。目前申請人數較多的有工銀東航聯名信用卡、建行唯品會龍卡信用卡、交通銀行中鐵網路聯名卡、平安銀行愛奇藝信用卡金卡、華夏愛奇藝「悅看」聯名信用卡、招商滴滴聯名信用卡、光大網易考拉銀聯信用卡、浦發美團點評信用卡等。同時銀行攜手熱門IP、互聯網企業等發行主題卡,聚焦生活、娛樂等細分場景,打造專屬權益。

布局校園貸,發行大學生信用卡。17年6月,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鼓勵商業銀行為大學生提供定製化、規範化的金融服務。工行、中行、建行、農行、招行、浦發相繼推出大學生信用卡,其中浦發銀行信用卡聯手校園O2O全生態鏈生活服務平台俺來也,以校園生活O2O消費場景為切入口,優惠範圍涵蓋外賣餐點、IP產品以及品牌用品等深受大學生喜愛的消費領域,為學生群體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務。

4.3. 信用卡收入貢獻有多大?-細看招行、中信、浦發

4.3.1. 信用卡收入持續高增,漸成零售營收主力

信用卡業務對營收的貢獻不斷提高。近年來,由於信用卡業務盈利能力強勁,上市銀行紛紛加大信用卡業務布局,謀求以信用卡為發力點,推動銀行零售轉型。而這其中,招行、中信、浦發勇立潮頭,引領國內信用卡業務發展。

自2010年以來,招行、浦發和中信銀行信用卡收入/營收佔比均有較大提升,信用卡業務漸成營收主力。2017年,浦發銀行這一比例超過招行,高達28.91%,這表明浦發銀行近年來以信用卡業務為突破口「繞道超車」的戰略卓有成效,信用卡業務已成亮點。

信用卡業務貢獻零售銀行營收半壁江山。近年來,信用卡收入快速增長,自2010年以來,招行和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與零售銀行營收的比例持續上升;招行由10年的24.2%升至17年的49.4%,中信銀行則由27.65%升至71.84%。在銀行信用卡/營收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兩者的差距反應了中信銀行零售業務對信用卡依賴較大,而招行通過私人銀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實現了較為綜合而多元的零售銀行經營。

信用卡業務收入持續增長,浦發銀行實現「繞道超車」。浦發銀行17年信用卡業務收入487.51億元,近三年同比增速均超過100%,分別為119.2%、104.8%、125% ,成功超越中信銀行。招行以544.51億元的信用卡業務收入居三行之首,7年來年化複合增長率35.95%。中信銀行17年信用卡收入390.65億元,過去7年複合增長率達48.5%。

浦發信用卡卡均收入高,信用卡資產回報率高。17年浦發銀行卡均收入達975.02元,遠超招行和中信。我們以信用卡收入/期初期末平均貸款粗略估計信用卡資產收益率,17年浦發這一比率高達14.22%。我們認為,浦發銀行信用卡近年來力推分期及萬用金貸款,帶來較多的利息收入或分期手續費,有效地提升了卡均收入。

4.3.2. 信用卡為招行零售業務亮點

招行為信用卡業務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招行便推出了集專業化服務的信用卡,為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先行者。截至2017年6月末,招行信用卡客戶數達到4111 萬,累計發卡量達8812萬張,流通卡數達5192萬張,貸款餘額4560.86億元,僅次於工行和建行。

招行信用卡授信使用率較高。我們以期末信用卡貸款餘額/信用卡授信額度來計量信用卡授信使用率。2017年末,招行信用卡授信使用率達71.12%,高於浦發和中信。

招行自15年起將分期手續費其歸入利息收入。招行17年實現信用卡利息收入395.38億元,同比增長22.44%;受益於交易量增長所帶來的刷卡傭金收入增長,信用卡非利息收入149.13億元,同比增長31.75%。

2017年,招行信用卡業務收入達544.51億元,與當年零售業務營收之比為49.44%。可以說,信用卡業務為招行零售銀行業務的主力。

5. 投資建議:信用卡大有可為,助力零售轉型

業界普遍認為,發卡量300萬張是信用卡業務盈虧平衡點。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截至2017年底,15家披露累計發卡量的上市銀行中有12家發卡量超過3000萬張,已經大幅超越盈虧平衡點。

我們認為,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提高,信用卡消費觀念深入人心,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處於快車道。大器晚成,2010年前曾長期陷入盈利困境的信用卡業務迎來大發展時代,部分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貢獻零售銀行板塊近半營收。

我們認為,信用卡業務已成零售銀行業務的發力點與主力軍,也應當是零售銀行戰略的重心。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升級的推進,信用卡業務仍有巨大市場空間。信用卡業務,大有可為。

招行信用卡業務領先同業。作為高ROE的零售之王,招行2017年信用卡業務收入達544.51億元,與當年零售業務營收之比為49.44%。可以說,信用卡業務為招行零售銀行業務的主力。我們認為,具備較好客戶基礎的招行在信用卡業務上已有一定護城河,「品牌經營,精耕細作」,未來發展空間大。

中信銀行信用卡發力,關注中信銀行H股。近年來,中信銀行積極推動零售銀行轉型,信用卡業務發展較快,2010年-2017年間信用卡業務收入複合增長率達48.5%。當前,中信銀行AH溢價率超40%,H股估值僅0.56倍PB(lf),信用卡業務發力,息差走闊基本面有望迎來拐點,估值修復空間大。

平安銀行後程發力,背靠集團有強流量接入(集團存量客戶資源,陸金所、汽車之家等app入口,130萬保險代理人等線下入口),依託人臉識別、AI等Fintech實現線上自動審批,依託大數據做風控,2017年信用卡交易額、發卡量、信貸規模均高增長。我們認為,信用卡為平安銀行零售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有望帶來較大的業績彈性。

6. 風險提示

經濟超預期下行導致資產質量大幅惡化;存款成本快速抬升風險等。

重要聲明

註:文中報告節選自天風證券研究所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具體報告內容及相關風險提示等詳見完整版報告。

證券研究報告 《信用卡大有可為,漸成零售業務主力》

對外發布時間 2018年06月03日

報告發布機構 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詢業務資格)

天風銀行廖志明團隊:專業 前瞻 深度

廖志明,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大金融組組長,籍貫江西。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且為全額獎學金獲得者。曾就職於民生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機構,具有商業銀行總行的觀察視角與分行的業務能力,對金融監管、流動性以及銀行資產負債配置等有獨到見解。賣方研究從業多年,曾在民生證券負責銀行業研究。2017年金牛獎分析師。

林瑾璐,天風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籍貫浙江。劍橋大學金融與經濟學碩士。曾先後就職於國金證券、海通證券研究所,2017年9月加入天風證券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志明看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志明看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