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設美麗中國,子弟兵書寫「綠色答卷」

建設美麗中國,子弟兵書寫「綠色答卷」

習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進軍號令。全軍和武警部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軍部隊積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抓好部隊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工作,以實際行動投身美麗中國建設,書寫了精彩的「綠色答卷」。

在今年「6·5」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解放軍報記者深入軍委機關業務部門和部隊營區,圍繞如何深入推進生態建設的話題進行採訪調查,發回一組軍營生態建設觀察,敬請關注。


訪軍委後勤保障部軍事設施建設局負責人

記者:請介紹一下軍隊參與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

負責人:近年來,全軍各部隊認真貫徹習主席有關指示要求,積极參加國家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抓好部隊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工作。各部隊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保證軍事環境安全、保護官兵身心健康、提升部隊戰鬥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狠抓官兵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提升,狠抓軍事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監督管理,狠抓軍事污染治理和生態工程建設。特別是營區建設,在突出軍事功能的同時推進綠色軍營、生態營區建設,加大植樹造林、環境修復力度,實現軍事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軍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績?

負責人:一是環境污染治理效果明顯。先後完成駐環渤海等重點地區軍隊單位各類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任務,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軍隊整體建設項目帶動和專項污染治理,完成400多個營區環境整治任務。研究制定軍隊生活、醫療污水處理運行管理標準,近700座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運行管理標準化。

二是生態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完成軍事區域三荒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海防林建設和植被恢復等建設任務100餘萬畝,建成百餘個千畝以上林木資源的防火基礎設施;支持地方三北防護林、長江兩岸等大型生態造林工程,共造林綠化20多萬畝;新創建生態營區64個,綠色營區290個,為部隊戰備訓練提供了必要的生態保障。

三是環境安全監管日趨完善。先後制定頒布5個法規性文件,基本形成了由環保、綠化、環評、放射性污染防治等4個《條例》組成的軍事環境法規體系;抽組建立核與輻射環境監測中心,對軍隊放射源與射線裝置開展調查;組織全軍環境監測機構進行多次軍隊環境應急監測演習演練活動,對700多項軍事設施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法檢查。

記者: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軍優良傳統,近年來做了哪些工作?

負責人:2012年以來,全軍共出動兵力160餘萬人次、動用機械車輛7.2萬餘台次,種植喬灌木1200餘萬株,種草和恢復植被720餘萬平方米,造林綠化面積達20餘萬畝。駐三北地區部隊,積极參加「三北」防護林建設,連續7年在內蒙古商都、集寧等生態脆弱區域,大規模、成建制出動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軍地攜手共植樹綠化7.2萬餘畝。駐京部隊積极參与首都地區平原造林、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防治等大型環境治理活動,植樹造林3萬多畝、240餘萬株。2017年各部隊共植樹綠化3萬餘畝。

記者:全軍部隊在貫徹國家生態環境專項治理任務中有哪些舉措?

負責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生態環境專項治理重大部署,安排專項補助經費,軍委後勤保障部下發軍隊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安排部署具體實施任務。以軍委後勤保障部、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環境保護部名義聯合印發《關於軍隊單位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意見》,部署生活垃圾分類的目標範圍、制度要求和保障措施,重點在駐城區部隊率先開展垃圾分類處置工作。

記者:駐京部隊在助力首都藍天工程建設中做了哪些工作?

負責人:從2017年3月開始,軍委後勤保障部認真貫徹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會議精神,下達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隊「清煤降氮」改造任務,要求駐北京、天津、石家莊等7個城市行政區域內部隊營區,基本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其他城市建成區及縣城全面淘汰燃煤鍋爐;駐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行政區域內部隊營區,基本淘汰散煤。日前,駐京部隊810台降氮改造鍋爐已全部通過北京市環保部門驗收,排放全部達到或優於規定的排放標準。此外,駐京部隊還在垃圾集中處理、汽車尾氣治理、水污染治理、造林綠化、林草保護和土壤修復等方面努力走在全軍前列。

記者:下一步推進我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哪些具體舉措?

負責人:貫徹「營房要有營房的樣子」決策部署,按照「去除營區非軍事化功能」的指示精神,找准生態建設助力戰鬥力提升的契合點,努力實現軍事效益最大化。全面宣傳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組織專家赴有代表性的部隊營區、大型設施、訓練場地等不同類型單位開展專題調研,重點摸清部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現狀、基本底數、矛盾問題和薄弱環節,切實找准軍隊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攻方向,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辦法。

制定軍隊生態環境保護三年規劃,主要明確2020年前軍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時間節點、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部署抓好駐京部隊污水治理、鍋爐「清煤降氮」、典型區域土壤污染治理、軍隊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新老營區建設改造環保綠化設施建設等工作。

研究制定加強和改進軍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戰備訓練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具體來講,一是要抓好駐京部隊水污染治理,二是指導軍隊單位落實生活垃圾分類,三是整合修訂新的軍隊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四是聯合實施重點區域環境監測,五是逐步推開環保設施社會化管理,為練兵備戰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保障。

大漠綠洲留住「草原狼」

圖片來源網路

6月的朱日和,綠意盎然。

走進第81集團軍某合成旅營區,道路兩旁的樹木愈見茂密,隨處可見的沙蔥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營區的生機勃勃與遠處的土黃色形成鮮明對比。

「營區里的綠色,是官兵們播種下的希望。」旅領導介紹說,幾年前的寒冬,部隊從繁華市區移防到千里之外的北疆大漠朱日和,映入官兵眼帘的除了積雪就是大片的土黃色。

綠色代表著生機和活力,越是荒涼的地方越要播種綠色。為此,該旅將營區綠化工作作為固本培元、凝心聚力、拴心留人的一項基礎工程。他們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易種易養、以人為本、環保生態」的原則,著力創建和諧軍營、生態營區,為官兵戰備訓練生活營造良好環境。

針對駐地乾旱少雨、冰凍期較長、土質鹼性大等特點,他們研究論證後,重點選擇榆樹、山桃等10餘個樹種進行栽種,並採取深挖坑、廣填土、用滴灌等方法,在每年春季集中開展綠化工作。

全旅全員參與,對每個場地、每棵苗木實行定人、定位、定質量的管理責任制,做好澆水、施肥、除蟲、修剪等養護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在日常生活中,營連定期組織隨機教育,引導官兵精心呵護樹木。

在一茬茬官兵的接續努力下,該旅營區由原來的荒蕪之地變為生態家園,共栽種各類苗木10萬餘株,成活率達80%以上,基本實現「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成為大漠深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草一木綠成蔭,一花一葉總關情。在這荒涼的大漠之中,該旅官兵對生態建設格外重視,對綠色懷有特殊的情愫。在總結旅隊精神時,官兵把大漠中頑強生長的榆樹作為精神象徵,提煉出紮根奉獻的「老榆樹精神」。旅里每年舉辦「藍軍印象」攝影展,專門設了自然風光攝影專項評比,引導官兵抓拍營區周邊美景,熱愛生態環境。

走進該旅營區,記者看到最多的植物是沙蔥。沙蔥長得又細又小很不起眼,但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命力極強。官兵介紹說,只要用小鍬挖個坑,把沙蔥塞進去、再澆點水,它就能活。這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贏得了紮根大漠官兵的喜愛。合成四營副教導員孫振宇專門寫了一首《沙蔥的約定》,詩中寫道:

矮小的沙蔥/就是我們草原上的胡楊/只在最短的時間裡生長/開花/頂著風沙/用力地璀璨……

養護的是綠色生態,紮根的是兵心鬥志。在一棵棵苗木野草茁壯生長的同時,該旅官兵紮根大漠百鍊成鋼,充分發揮專業藍軍旅「磨刀石」作用,被駐訓戰友譽為「草原狼」。

(何志斌 趙丹峰 解放軍報記者 武元晉)

綠水青山掩映「野營村」

圖片來源網路

皖東腹地,群巒之間,一彎河水蜿蜒曲折,清澈見底。幾條小魚躍出水面,盪起陣陣漣漪。

河道兩旁的山坡上,第72集團軍某旅野營駐訓部隊的百餘頂帳篷隱匿在青山綠水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

穿營而過的這條河叫大灣河,每年都為遠道而來的駐訓部隊提供方便乾淨的生活用水,被官兵們親切地稱為「戰友河」。

前些年,因為生態保護不善,大灣河河道漸漸淤塞,水質變差,部分污染嚴重的河段甚至直接斷流,嚴重影響著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也給駐訓部隊帶來諸多不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望著陪伴多年的『戰友河』變成這樣,官兵們很心痛,決心採取實際行動保護這條河。」旅領導介紹說,為了讓大灣河恢復往日的河暢水清,他們與當地「河長」積極溝通,主動組織官兵利用訓練間隙開展河道清理整治,打響了一場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的攻堅戰。

烈日當空,連長侯鵬帶著全連官兵不顧河中漂浮物和腐爛水藻散發出的刺鼻氣味,穿梭於河流中展開清理。他們手持鐵鍬、臉盆和自製工具打撈河道中的垃圾,泥水裹著汗水濕透了全身。

堵塞的河道旁,幾輛挖掘機馬達轟鳴、交替作業。上士劉欽志發揮專業特長,操縱機械清理淤泥、拓寬河道。在官兵們的共同努力下,被堵斷的河流重新暢通。

水岸同管,方能標本兼治。為避免雨水沖刷泥沙再次淤塞河道,該旅發動官兵在河流上游裸露的黃土地上植樹種草,並定期澆水施肥。考慮到部隊每年幾乎有半年時間在此駐訓,他們組織官兵認真學習駐地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結合部隊實際制訂下發《保護駐地生態環境八條禁令》,明確規定:不得在河水中清洗貯存油類、污染物的容器和裝備,不得向河中扔垃圾、倒污水。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走進該旅野營駐訓點,記者所到之處皆乾淨整潔、空氣清新,完全不見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蹤影。原來,他們根據地勢選定合適場地建造了垃圾填埋池,並對底部進行防滲防漏處理,組織人員每天對營區內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打造綠色「野營村」,不給綠水青山增添負擔。

保護生態環境,共築綠色長城。在官兵們的不懈努力下,大灣河河水愈發清澈,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得以重現。在大灣河畔生活了30多年的村民劉家亮對駐訓官兵的付出感受頗深:「戰士們幫我們建設美麗家園,悉心照料著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讓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重新回到我們身旁。」

(黃遠輝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曾 濤)

椰林碧海環抱「通天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不僅要把任務完成好,還要把環境保護好。」世界環境日前夕,文昌航天發射場著眼提升綜合測發能力開展了一場演訓。記者注意到,保護場區生態環境作為一條硬性規定被寫入訓練要求中。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首個濱海發射場,在籌劃建設之初,各級就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剛性要求。」指揮員胡旭東帶著記者來到發射場轉運軌道前介紹說,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圓滿首秀。當時,火箭就是經過這條「通天大道」,「走」到發射塔架前的。

「這條『通天道』既綠色環保又安穩可靠,它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的生態環保理念。」文昌航天發射場工程建設指揮部主任周鳳廣告訴記者,為了不破壞生態環境,發射場兩個發射塔架最終設計為共用一段軌道,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轉運時要拐4個60度的大彎。按常規設計兩段直的軌道,既安全穩妥又簡單可靠,但卻會對沿途的原生椰林、濕地和灘涂等造成破壞,所以必須採取新設計方案保護生態。新一代火箭是重量級的「大個子」,轉運過程對軌道的要求極高,設計一條能讓火箭「拐彎」的軌道並不容易。設計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研發新型施工技術,成功為發射場「拯救」了一大片綠色。

走到發射塔近處,記者對一個大罐子產生了興趣。「這是我們設置的殘液收集罐。」發射場燃料加註指揮員曹國斌介紹說,加註完畢後,管路殘液通過自流或者氮氣吹掃方式進入殘液收集罐,保證了管路清潔環保,積液也可進入加註罐再次利用。

「每一次火箭問鼎蒼穹,都是『綠色遠征』。」胡旭東告訴記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燃料,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使用的是液氧液氫煤油燃料,燃燒只產生水和二氧化碳,火箭測發過程中的每一個獨立環節都充分考慮到生態環保要求。

近年來,新材料、智能化等技術迅猛發展。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一直緊跟技術前沿,堅持用生態環保的理念創新實踐,營造出多項「兩全其美」: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液氫貯箱置換流程得到改進,減少了氦氣損耗;任務殘留的液氫、液氧通過高空排放方式處理,實現對生態環境「零影響」;使用冷凍水為廠房空調提供冷源,既節約電能又減少了氟利昂排放……

碧海藍天,海風習習。記者站在發射塔架上極目遠眺,發射場區與椰林草地、海岸沙灘交相輝映,在陽光照耀下格外壯美。

(王玉磊 解放軍報記者 韓阜業)

本文刊於2018年6月4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我們五歲啦!陸軍某防空旅女子導彈發射連組建5周年紀念
你被這樣的景色「撩」到了嗎?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