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精、氣、神、味四個要素中,氣是關鍵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又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身是天地陰陽和水火陰陽四大要素的體現。《黃帝內經》做了明確的類比:「天有精,地有形。」「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由此,人也是精、形、氣、味四大要素的組成體。
「生命」(精)相對於「天」,「身體」(形)相對於「地」,「水火」循行於天地之間,而「氣味」則運化在人體之中,並且深刻地揭示了人體精、形、氣、味之間的必然性,揭示了氣、味在精、形中的主導作用,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的順序,與《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的「夫精者身之本也」的說法完全一致。需要說明的是「精歸化」,那「化」歸誰呢?也就是「化」的前面是什麼呢?就是「道」。《黃帝內經?六微旨大論》講到:「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也就是說,「精」的前面是「化」,而「化」歸於「道」,或者叫「歸於虛無」。展開來說就是:精在化中,也就是精在「天中」(天有精),精在道中,精在虛無中。
道家修鍊有一句話叫「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
從順生的方向說,精化為氣,氣化為形,形化為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我們就可以通過食味來補精,通過養氣來溫形。如果這個循環是正常而平衡的話,就能延年益壽;如果無節制地放任七情六慾去耗散其氣,也就耗散了「精」,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以欲竭其精」,等待生命的就只有過度透支和過早衰亡了。
從逆的方向說,保持性情和生活的恬淡虛無,自然會能量通達,表現出「真氣從之」。也就是當我們清靜時,氣就歸精,精就歸化了,「化者虛者合於道者也」。這就是修行人的狀態:「氣歸於精。」
在精、形、氣、味四個要素中,氣是關鍵。我們常說「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氣通則血達,氣血通達身體就處於良性的循環狀態。氣鼓盪而不泄,一泄就化為「形」了。所以,「練氣不化形」是修行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築基階段。
TAG:萌寵小蠻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