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抗爭?還是屈服?在日本「治台三策」的高壓之下,台灣民眾到底該何去何從?
1895年11月18日總督府宣稱全島平靜,翌年3月廢止軍政,恢復民政,然而台灣各地武裝抗日運動卻此起彼伏。北部之武裝抗日:宜蘭方面,有林火旺、林木火、藍繼明和蔣老福等;澳底、草嶺、瑞芳和基隆方面,有林李成、詹振等;淡水、金包里方面,有簡大獅、盧錦布、李勇和李豹成等;三角涌方面,有王貓研等;桃園方面,有陳瑞榮、林涼、林天義、許才和林清雲等。多以游擊戰方式,與日軍周旋數年,使日軍疲於奔命。
日治時期的台灣民眾
1897年6月26日,乃木希典總督施行「三段警備制」。三段警備制首先於1897年10月31日在台北縣開始制定,並在管轄區域執行,其他各地則於1898年3月以後逐步實施。1897年9月至1898年11月間,日本改設「內台一體」的憲兵條例,撤廢台灣憲兵隊名義,在憲兵司令部之下,編成日本內地7隊、台灣3隊的憲兵隊,每隊各分10個分隊,當時驅使的憲兵人數超過警察。當時日本本國憲兵總數不到1萬人,而台灣則使用3400餘名。可知此時憲兵所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憲兵之本職。
乃木希典
1900年2月,台灣總督府人事更迭。兒玉源太郎任總督,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兩人俱為日本有數之政治家,尤其兒玉乃現役大將,以武人而具有政治手腕。而後藤新平則漸漸發展其所謂的「治台三策」,認為台灣人怕死,要用高壓的手段來威嚇;台灣人要錢,可以用小利誘惑;台灣人重面子,可以用虛名籠絡。總督府檢討過去以武力威逼之政策,以為是勞而無功,於是決定採用招撫政策。一方面於3月舉行「揚文會」,召集清代生員以上舉人、拔貢、歲貢、恩貢和廩生等儒生士紳151名,在台北淡水館開會。總督府一一發出邀請函,並且附上修保廟宇、旌表節孝和救濟賑恤等議題,請受邀者各抒所見。另一方面又以誘降、欺騙為目的,令辜顯榮招降嘉義林武琛,專心探查柯鐵虎動靜。更利用斗六街吳克明吳克明、鄭芳春鄭芳春等人,不惜以優待條件,勸誘柯鐵虎投降。
兒玉源太郎
於是,在台灣的北部,1900年中在宜蘭姑婆寮、平林尾等處,有徐祿、陳文流、葉加令、陳錫賓、林三傳和陳炎等暗帶武器,時常出入於日軍、憲、警包圍搜查之中,但終不能給予日軍以多少打擊。嗣後,彼等或被迫走入番界;或遠走他鄉,變姓換名,以度餘生。北部之抗日戰,此後遂不得再見有組織之行動。至於中、南部台灣之抗日戰,日軍於1902年4月發動大量兵力,消滅抗日首領阮振、黃國鎮和林添丁;其次於5月25日,在斗六、林圯埔等六處歸順式場中,騙殺張大猷等抗日分子幾百人;5月30日圍攻林少貓,迫其戰死,武裝抗日勢力大致被鎮壓殆盡。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15卷》 )
※中國空軍出動76架次飛機轟炸,日軍進行報復,為何最後倉惶遁去?
※美國也吃閉門羹,但 清廷的「人臣無外交」的思想理念終被打破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