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為何各國軍隊都不給普通士兵配發手槍?有這幾個原因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民國軼事》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大家在看一些二戰時期的紀錄片的時候不難發現,大多數國家的普通士兵都是不配備手槍的。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給手槍的定位是有關的。有些國家並不是負擔不起配備手槍的軍費,而是很簡單的普通士兵不想帶。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普通士兵要帶手槍。無外乎就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多帶一隻便攜性的手槍能夠在步槍發生故障或者沒有彈藥的時候應急。第二個就是在步槍彈夾打空的時候以手槍來進行一個過度。
但是我們要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時大多數的戰場都是野外,敵我雙方是呆在各自的陣地上面的,這樣一來無論是武器的維修亦或是彈藥的補給其實都非常的方便。所以根本就不會出現步槍彈藥用光的情況。再來說說步槍一個彈夾打空的時候,其實這更不用擔心,因為完全可以躲在掩體後,由戰友繼續開火的。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可以說就是日本的三段式射擊了,由此可見就連最老式的步槍也是有可能做到無間隔發射的。
而且要知道手槍最開始設計的定位是自衛性武器,這一特徵就決定了手槍的射程大多都是在50米左右。真正的作戰距離也就是在30米以內,而如果是在野外打陣地戰的話,兩軍的間隔大多都會近百米,而這個距離遠遠的超出了手槍的有效射程。而這件事的代表性國家可以說就是德國了。德國的士兵其實是有配備手槍的部分的,那就是狙擊手。畢竟對於狙擊手來說遠距離的敵人可以用狙擊槍解決不是?
而如果是比較典型的突襲戰的話,士兵是需要自己背彈藥的,這樣雖說彈藥沒有陣地戰充足了。但是要知道手槍也並不是沒有重量的。相信許多士兵寧願多背幾個步槍的彈夾也不會選擇手槍。就說說我們國士兵在野外奔襲的時候吧,現在的武裝越野基本負重在二十公斤左右,而手槍算上彈藥也是能夠達到1公斤的,而用處其實並不大。
而且要知道雖說在二戰時期已經有許多做工精良的手槍,但總體來說手槍的操作難度是要遠遠高於步槍的。甚至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的話,就連三十米的目標都很難擊中。而且手槍的後坐力不像步槍,可以由肩膀承擔。所以類似龍文章之類的人,就會在手槍後端加上一個支架,為的就是分擔后座力。可見手槍的后座力也是非常的大的。而時間往往是戰場上最重要的財富。所以不會有人費盡千辛萬苦的讓普通士兵練習手槍的應用。而且手槍的後坐力不像步槍,可以由肩膀承擔。
還有最主要的一點應該就是造價問題了。手槍的造價其實不僅不低於步槍,甚至比步槍還要高。所以如果單純的按照性價比來說手槍對於普通士兵來說,都遠沒有步槍來的高。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期大多數國家都不給普通士兵配備手槍的原因。
※希特勒說,設計軍裝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然後德國參軍人數劇增
※宋美齡在美國的一次演講,拉回幾億美元贊助,她到底說了啥?
TAG:南菁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