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也是搶錢高手

劉備也是搶錢高手

直百五銖和犍為五銖均為三國時期蜀漢錢幣,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錢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銖的價值可以與一百枚五銖錢的價值相等,是一種超大比值的虛值貨幣。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寄廓直讀,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背有內外廓,多光背,但也常見水波、星號等紋飾,也有背鑄陽文,如「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齣紋。少數背篆書「爲」字,以示鑄地是益州犍為郡(縣名,現屬四川省樂山地區,當時是巴蜀的商業中心),此種在犍為郡所鑄的直百五銖即為「犍為五銖」。「犍為」兩字,要念成「qián wèi」,這也是我國方孔圓錢中最早鑄有地名的錢幣。其時雖盛行董卓小錢及輕劣、剪邊五銖等,然而直百五銖同樣屬於搜斂國民資財之虛值大錢。

三國時錢法十分紊亂。後漢書記載,孝獻帝紀初平元年:「董卓壞五銖更鑄小錢。」魏志董卓傳:「悉椎破銅人鍾虡(音jù,一種懸鐘的格架,上有猛獸為飾),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廓,不磨鑢(音lǜ,磨鑢:磨光銼平),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是為錢法破壞之始。

到了曹操為相的時候,開始停用小錢仍延用五銖錢,只是鑄量增加很少,仍然不能滿足當時經濟流通所需。晉書食貨志記載:「至魏武為相,於是罷之(指小錢),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谷賤無已」。

後來劉備到益州之後開始鑄造直百錢,導致錢法更加混亂。蜀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更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就是說,要想讓國庫充實,是很容易的事,就是發行大比值的錢。果不其然,劉備發現了以一當百的「值百五銖」,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使國庫得到了充實。劉備當時一定是這樣想的:這一招真管用,不用白不用啊!

劉備最開始所鑄的直百錢應就是「直百五銖」,值百五銖其意是說「直五銖錢一百」,而不是「直百錢而重五銖」之意。舊譜記載「徑七分,重四銖。又直百五銖錢,徑一寸一分,重八銖,文曰五銖直百。」劉備開始鑄的當百錢,其錢應當比五銖錢重些,而不應當反而輕於五銖錢。在流通時間長久之後,後來所鑄造的當百錢才會更小更輕。劉備最初所鑄的直百五銖,應為「徑一寸一分、重約八銖、文曰直百五銖」。

三國時期金屬貨幣流通不暢,而非金屬貨幣則反而大行其道。其原因有二個:一是由於初期大亂產業停滯,金屬貨幣失去了交換效用,一般人有賤金錢貴實物之心理,而谷帛之類的物品隨之取得了貨幣交換的資格;二是由於虛值惡錢的濫鑄,如董卓發行的輕薄小錢、蜀吳發行的大面額錢幣之類,使錢幣本身之價值低落,在人們心中已失去了信用。三國時期的物價,很少見於記載,但從有限的文獻所述,對當時物價飛漲的狀況已可見一斑。

魏志董卓傳:「更鑄為小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後漢書獻帝紀興平元年:「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太平御覽卷三十五引王毅英雄記:「幽州歲歲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災,人始知采耜(原始翻土農具「耒耜」的下端,也用做農具的統稱),以棗椹為糧,谷一石十萬錢。公孫伯圭(瓚)開置屯田,稍稍得自供給」。可見,當時的物價豈止是上天,完全是飛到了太空上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時談錢 的精彩文章:

TAG:閑時談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