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了步數排行,她每天暴走萬步!3個月後膝蓋出了問題

為了步數排行,她每天暴走萬步!3個月後膝蓋出了問題

市民反映

暴走3個多月膝蓋患病了

「我就是想提醒大家,不要為了拼步數而搭上健康。」南寧市民何女士今年58歲,幾年前退休後,最初是以跳廣場舞為健身娛樂項目,今年初才「隨大流」參與走路健身拼排行。

何女士對記者說,她身體沒有其他疾病,在此之前也未曾去檢查膝蓋是否有問題,是在暴走3個多月後感覺膝蓋疼痛難忍才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膝關節滑膜炎。

「每天大多都走一萬步,只要走完一萬步,手機運動軟體會提醒已完成一萬步,這樣心裡才踏實。」何女士說,剛開始走路時,她在小區里走,圍著小區步道走上五六圈也才五六千步,根本達不到一萬步的目標。後來她得知身邊好多退休工友和姐妹都是去公園走,而且每次都超過一萬步,她這才加入他們的公園暴走行列,每天的任務是必須走完一萬步。有時候,為了在朋友中排名不至於太靠後,何女士也會走多幾千步,最多時走兩萬多步。

「走不夠一萬步要被她們點名,其實走一萬步是很累的了,但如果走不夠這個數,關注我運動排名的姐妹就會問我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了。」何女士說,因為朋友圈中大家都在暗自較勁,所以她有時超一萬步後還咬牙堅持走多一些,不想排名太靠後。正因如此,沒料到幾個月就出問題了。

記者走訪

為排名靠前,「暴走族」也是拼了

手機運動軟體的流行,某種程度上讓更多人愛上運動。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喜歡走路健身的市民,在運動過程中過分追求排名和走路步數,走著走著運動目的就走偏了。

「你看我,走了一萬多步,排名還是那麼靠後,真不知道他們怎麼走到三四萬步的,不服氣哦。」採訪時,南寧市民黃先生對記者說,他以前很少運動,見朋友圈很多人都在曬走路步數,他也下載手機運動軟體,開始「跟風」,每天晚飯後到附近的公園走路。

「我走一個多小時才走一萬五千多步,我算走得快的了,那些三萬多步的,不得走三個多小時啊。」黃先生說,每次看見那些靠三四萬步排在朋友圈運動榜單前茅的人曬出運動成績單,他就疑惑不解進而憤憤不平,「周末走將近兩萬步,回家累得倒頭就睡,結果都排不到前十名,這幫人走路都那麼拼,不要命的!」

和黃先生一樣「特別在意」朋友圈走路步數排名的人還不少。市民吳女士說,她朋友圈裡「走友」特別多,個個都能走,要想搶佔排名封面,那得下點功夫。「我在網上買了個運動手環,甩手也計算步數,就是坐在辦公室也能『走』出上萬步來。」吳女士說,她「作弊」不是為了搶第一,是不想排名太靠後。她有時需要加班,根本沒時間出去走,只能在辦公室甩手環,不然步數在朋友圈運動榜單上就得墊底,難看。

採訪中,記者發現,除了拼體力拚時間暴走、買手環甩手「作弊」之外,為讓運動榜單上步數多點、排名靠前點,有些人還對比使用各種計步軟體,然後選擇安裝計步「比較寬鬆」的軟體,以達到同樣運動量計步數量增加的目的。市民謝先生道出其中奧秘:「走同樣的路,有的軟體計步只有一兩千步,但有的軟體已顯示有幾千步了。」

專家提醒

運動要講科學,4種情況不宜走路健身

走路健身每次走多少步合適?走路健身方式是否人人適合?走路運動要注意哪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黃昀。黃昀是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方向)博士研究生、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廣西首批國培區培專家庫專家,長期從事運動醫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黃昀介紹,「走路健身走多少步合適」因人而異,一般認為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起到健身作用,可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參考評估:

一是運動30分鐘以上(建議不要超過兩小時)

二是主觀感覺稍累

三是每周運動3至5次

有些運動軟體設定每天走一萬步可達到健康運動的數值參考,就是綜合以上三個方面計算得出。但必須強調的是,走的這一萬步里,至少有6000步處於中等強度以上(即主觀感覺稍累,走路過程能交談但不能唱歌)才能達到效果。如果是懶懶散散地散步一萬步,是達不到健身效果的。

黃昀教授指出,雖說人人都能通過散步活動身體,但並非人人適合把走路當成長期堅持的健身項目。「走路是一種動作模式,可以讓身體活動起來,但把走路當成鍛煉方式後就不一樣了,步態、步頻、呼吸、下肢力量都要配合,這時就要考慮自身的情況是否合適了。」黃昀說,在選擇走路作為健身項目之前,首先要對自身進行評估,最好請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幫評估。

黃昀指出,存在以下4種情況的人不適合走路健身:

一是關節炎

二是軟骨有褪型性變化

三是骨質疏鬆

四是功能性踝關節不穩

踝關節不穩的人走路經常崴腳,這類人的踝關節靈活性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走路健身,就會犧牲膝關節的穩定性來獲得靈活性。換句話說,膝關節本身是承擔穩定性的,因為踝關節不夠靈活,就讓膝關節承擔了靈活性的活,極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出現炎症等。

針對走路拼步數、拼排名的現象,黃昀教授提醒,走路步數僅代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不代表運動效果。只有科學開展運動,才能達到健身目的。體育鍛煉屬於社會體育而非競技體育,與競技體育以成績為目標導向不同。社會體育是以健康為導向的,為了所謂的運動排名而盲目增加運動量或運動時長,對身體健康都是一種損害。應結合自身情況,科學健身,才能享受健康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鍋、碗、筷…哪種材質最好?幾張表格通通告訴你
今日清明,這些關於清明的事兒,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TAG:科普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