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雁過留聲的常寧古地名

雁過留聲的常寧古地名

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常寧從來就不乏才俊名流、歷史人物時常涉足,很多的常寧古地名,就是因為他們而得名,既有記錄散見於正史,亦有遺存散佈於當世!

常寧地名中最遠古的相關歷史人物,源於史前神話。譬如今天蘭江鄉和新河鎮交界處的一座名為「盤古嶺」的山峰,其名就來自於史前神話人物盤古。明代《湖廣總志》稱,「盤古嶺,縣西十五里,上有盤古廟。」清代《乾隆衡州府志》載,「相傳盤古嘗登此,絕頂有巨石,平闊可一畝,兀坐其上,萬化冥合,悠然與灝氣俱下。」

亦有源自三皇五帝時期的地名,譬如今天水口山鎮和煙洲鎮交界處盟山嶺上的「三帝王廟」。這「三帝王」,就指的是黃帝、舜帝、大禹。《雍正常寧縣誌》載,「黃帝、舜帝南巡,禹治水,皆系舟登此。土人立廟祀之。」同樣傳聞的還有今天柏坊鎮的「憩山」,又稱「憩峰」或「禹憩峰」。《雍正常寧志》稱,「高三里許,聳拔蒼翠,俯瞰湘江,以禹憩得名(有禹石像)。」從這些記錄來看,歷史上的大禹似乎真的還來過常寧很多地方,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去登山估計那也是治水需要吧,畢竟登高才能望遠、才能更好地觀察地形地貌。

憩山的景色優美,清代學者、乾隆年間進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廷璋遊歷後,就在其詩作《湘中觀禹憩山色俱佳》中讚不絕口,稱,「雲山鮮妍入春早,日向簾前呈畫稿。雨餘濕翠助奇姿,似潑金壺恣揮掃。」

憩山的山腰有「銅鼓塘」,得名於著名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嘉慶常寧縣誌》載,「銅鼓塘,縣北憩山腰,四時不涸,水腥綠色,魚亦綠色,諸葛武侯調督三郡時,登憩山,埋銅鼓於此。」諸葛孔明到底有沒有來過常寧確實存疑,但同時期的張飛擔任過耒陽縣令,趙子龍曾計取桂陽郡,都是發生在常寧周邊的事情,歷史確實足以讓後人浮想聯翩。但巧合之至、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銅鼓塘周邊盛產銅礦卻是不爭的事實!

宋代時,常寧人文興盛,遺存的地名也能一窺端倪。譬如「雙蹲石」,就源自南宋時的兩位理學大師襲蓋卿、王居仁。據傳,襲、王二人師從與朱熹和呂祖謙齊名、「東南三賢」之一的張栻。二人在求學時代,每日都相約在宜水邊上讀書,後來均進士及第並成為一代名士。而江邊山腰有兩塊石頭,因為恰好形似二人蹲著看書的身影,故而得名「雙蹲石」。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曾在此艱苦求學,便將當地的書院命名為「雙蹲書院」,文脈傳承上千年,清代同治年間安徽巡撫唐訓方也曾擔任過多年的雙蹲書院山長。其《從征圖記》中有一章《雙蹲投筆》就專門提及了雙蹲石,稱,「雙蹲山,矗障東南,兩石突兀若蹲踞然。講室構其麓,蔚然深秀,時襲夢錫、王習隱(註:襲夢錫即襲蓋卿、王習隱即王居仁)二先生讀書處也」。

明代以後,各類存世史書漸多,記錄自然更加翔實,所以有關名人留下的地名亦更多。譬如縣南六十里回龍廟的「湛公源」(今廟前鎮與彌泉林場交界處),就得名於學問與王陽明齊名的湛若水(二人學說並稱「王湛之學」)。湛若水,明代著名學者,官至翰林院編修和吏部、禮部、兵部尚書,在常寧留有不少印跡。《同治常寧志》對湛公源的記載是,「在縣南,明嘉靖間,湛若水返,自南嶽道經此,偶憩水源。土人敬其德,因稱湛公源。」

另一處叫「馬跡石」的地名則與明代狀元羅洪先有關。羅洪先不僅是個狀元,還是個地理學家,尤其精於繪製地圖,官至翰林院編修。《雍正常寧志》記載,「馬跡石,縣西龍王寺前,長闊數丈。明羅洪先騎馬經此留跡焉,寺中求常住心,額亦羅遺筆。」說明羅洪先不但曾騎馬途經龍王寺,而且還應僧人要求題寫了寺名,寺前的石坪也因他停馬止步而得名為「馬跡石」。清代雍正時期,邑中名士吳山斗就寫有《馬跡石》一詩,意境頗為仙風道骨:「古寺留仙客,鐘聲蹙馬蹄。跡隨清浪碧,人去白雲迷。掃石苔盈埒,尋香蝶滿陂。殷勤題贈意,仔細認端倪。」

這些遺存的常寧古地名,透露著遠古的文明密碼,深蘊著常寧的厚重人文歷史,確實值得今天的人們去探索、去回味!(三尺水)

關注

常寧手機報

編輯/錢輝

來源/衡陽全搜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寧手機報 的精彩文章:

TAG:常寧手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