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產業體系的「結構性陷阱」,創新才是關鍵!
現代化經濟體系
近年來我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先進位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速度較有成效,但目前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而且有些產業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部分高端產品價值鏈核心環節都掌握在發達國家企業手中。解決我國先進位造業與新興產業長期發展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是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其中產業創新特別重要,是實現產業領先的根本途徑,而企業則是產業創新的主體,只有通過產業創新,才能擺脫產業與企業發展的停滯和危機,才能打破僵局和困境,變被動為主動,化壓力為動力,重建競爭優勢。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實質上是兩國在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未來發展與競爭上的考量。
原文 :《如何走出產業體系的「結構性陷阱」》
作者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芮明傑
圖片 |網路
產業體系的結構性陷阱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產業體系的結構性陷阱當中。由於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加上全球的競爭,傳統產業正在加速下滑;而新興產業成長的速度很快,但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較小。這就使得目前的產業體系有比較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把它叫做「結構性的陷阱」。
換句話說,傳統產業在衰落,新興產業正在發展,但它起不了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我們的新興產業恰恰是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他們必然在國際市場上阻擊我們新興產業的發展。這就是我國產業體系目前根本問題所在,唯有走出這樣的陷阱,我國才有可能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真正實現中國夢。
創新驅動走出「陷阱」
怎樣才能走出這樣的結構性陷阱?理論上講就是創新,要成為發達國家,需要創新驅動發展,擺脫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位置很低的狀況。
那麼究竟依賴什麼樣的創新呢?創新從內容上看,有基礎研究的創新、應用研究的創新、產業的創新。基礎研究的創新西方稱之為科學發現,應用研究的創新稱為技術發明;產業創新才是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教授講的「創新」——生產要素的重組,核心是企業家精神。
創新的方式又有漸進式和破壞式。現在破壞式創新比較少,產業創新比較弱,基礎研究投入也不夠,在應用技術方面的投入雖然多,但不能形成商業化的成功,這是我們的切膚之痛。
產業創新的四個環節
現有的產業,比如汽車、互聯網、計算機,都是從根本性的技術與產品的創新開始的,獲得了商業化的成功,形成了大家追逐和消費者歡迎的產業。而創造這些產業的,大部分是發達國家。過去以為產業化主要是產學研結合就夠了,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產學研合作固然重要,但是應該強調商業化的成功。商業化市場上的成功實際上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這個創新的過程就是「產業創新」的概念。
從產業生命周期看,產業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持續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分四個環節: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這四個環節是連續的,缺一不可。所以真正能夠產業化使產業不斷成長壯大,也是十分困難的,實際上把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到市場上獲得巨大的成功,概率也是比較小的。
我們大致可以把產業創新分成研發創新、生產創新(包括工藝創新與組織創新)、市場創新三個大的階段。研發創新階段是原創,後面兩個階段,我叫做「引致創新」。依賴原來的新產品、新技術,然後再相應地來做創新。一個企業在這三個階段里,哪一個不到位都會有問題。當然把三個階段分別交給不同的企業協同作戰,最後獲得成功,這也是可以的。
企業在產業創新中的作用
基礎研究主要由政府投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執行;應用研究由企業和科研機構一起完成;產業創新則主要是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及獲得一些研究機構的支持。在我們的研究報告里,特彆強調中國目前缺乏世界級科技創新或產業創新的大公司,華為可以算一個。我希望上海也能夠湧現出這樣一批世界級的科技型產業創新的大公司。
一個企業為什麼會有創新的動力?是因為它可以從某種方式上根本改變老行業的遊戲規則,可以重新來界定行業之間的界限,甚至在某一個方面創造全新的產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企業未來會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並獲得巨大的收益。
我們要不斷改革和進一步深化開放,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才能充分發揮。唯有如此,產業創新的成果才會大量湧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
總而言之,在今天全球競爭越來越深入和廣泛、越來越激烈的狀態下,中國未來要在產業方面有更強大的全球競爭力,離不開創新,離不開科技創新更離不開產業創新。(作者新書《2017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創新驅動的視角》近期已發布)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9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文學經典轉化的「取經路」,大IP不止一個《西遊記》
※與《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齊名的反戰小說——《K連》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