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東:樹立文化自信發展嶺南文化藝術
我有幸參加了中國文聯第二期全國新文藝群體拔尖人才高級研修班,通過系統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樹立文化自信心,傳承優秀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個地道的嶺南人,推動嶺南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讓國內甚至世界深入了解嶺南文化,我認為是自己作為策展人的偉大使命。
一、學習並熱愛民族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先決因素
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在十九大報告中重申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國家的一種軟實力,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在本次學習中,享譽國內外的資深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樓宇烈先生在「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的專題講座中,闡述了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不在於國庫的充盈、國防力量的強大、公共設施的華麗,而是在於文化。要堅定中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和對比不同的文化。樓宇烈先生將中國文化與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印度的宗教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旁徵博引,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樓教授讓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根本更為清晰明了。我相信,只有徹底地了解我們文化的內在精神,才能讓在各個領域的文藝工作者明確工作方向,更好地推廣我們的文化。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既然要樹立文化自信心,那就要明白:我們的文化的主體是什麼。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深入闡述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的」的問題,並且強調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社會主義的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作主體,要樹立文化自信,首先是創作人民的文化。
本次的學習中,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來自各個藝術領域學員們的親身經驗分享。文藝創作的初衷是什麼,我想用開心麻花總裁劉洪濤先生的創業例子來說最合適不過。創辦之初,雖然票房慘淡,觀眾評論的一句「你們的戲說人話,下回我還可以看」讓開心麻花堅持原創、深度理解觀眾,將藝術真正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到最後取得成功。藝術文化的創作就是這樣,來源於人民,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民群眾中去,只有真正理解觀眾所需,才能創作出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做符合大眾欣賞水平的作品,用文藝工作者的專業水平保障作品的品質,用人民群眾喜愛的表達方式來贏得人心。人民認可的文化作品,才會逐漸推廣開來,才會有自身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傳承與創新並舉
總書記提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
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深厚底蘊,傳承優秀的文化,推動文化創新,是發展文化的內在需求和時代的要求。我們的文化要發展,就要堅持創新的態度,如何創新?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近年來,在我策劃的一系列藝術展覽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深挖嶺南文化背後的意義,將傳統的藝術展覽更好地呈現給觀眾,讓人民大眾能夠讀懂藝術並且熱愛藝術,因此,我做了多方面的嘗試。首先是傳統題材的挖掘。在去年「南方家園」中,通過傳統的嶺南題材珠三角水鄉特色的作品展覽,重新喚起人們對嶺南生活情趣的回憶,引發人們思考新的創作表達方式;其次展示手段的創新。從視覺呈現上入手,我們嘗試將LED電子產品、3D技術等應用到「吞吐大荒」的展覽場景中,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第三是形式的創新。讓人民喜歡藝術,首先要讓藝術走進人民的生活,國畫與茶葉、瓷器、紙巾結合,讓藝術衍生了不一樣的光彩;還有理念上的創新。藝術作品不僅僅只是表現表面的精準形似,華麗奪目,其背後的創作主體可能更值得關注,從而挖掘這個群體背後的一些不被人關注的發展規律。去年我策劃的一系列活動,如「群賢畢至」、「粵先鋒」等,通過關注某一類的藝術群體,深挖他們背後的創作現狀,進而總結藝術教育的發展和青年群體的創作現狀等問題,讓社會更多的人來關注創作群體的發展,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得到了多方的肯定。
熱愛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文化,堅持創新,將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通過多樣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感受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職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TAG:新聞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