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只是無奈,而失敗的原因,全因這個人
原標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只是無奈,而失敗的原因,全因這個人
劉備去世時,後主劉禪當時只有十七歲,就是有名的負面人物「阿斗」。但是的蜀漢大局尚不穩定,作為第一重臣的諸葛亮自然是託孤大臣,因為除了他美人能夠壓得住陣。而且劉備選擇諸葛亮的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個性與追求,諸葛亮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
在東漢時期,作為名士,都有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們為人處事是有著一定之規的,也就是有底線。而國家正統,就是他們維護的底線。並且劉備臨刑之前,還曾說過,阿斗若是不值得保,你便取而代之。而作為有著做人底線的諸葛亮來說,自然跪地發誓,力保後主。
諸葛亮輔佐後主期間,主要做了以下兩件核心事:一是依法治國,二是以攻為守。
依法治國,這一條是劉備的政治理念,更是諸葛亮堅持的原因。也是當時蜀國的國情需求。原因就是蔬果的組成,劉備舊部、荊州集團、益州集團這三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平衡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就是最重要的。所以依法治國就是首選。而第二點以攻為守就有點費解了,當時的蜀國有這樣的實力嗎?
我們回到那個時代分析一下:其實當時的曹魏時三國中最強大的,並不容易攻打。三國各執一方牽一髮動全身。在地理位置上,蜀國地理偏狹,後勤補給極為不便,這樣看來其實蜀國當時似乎沒有贏得戰爭的條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發動北伐?
其原因應該是這兩點:第一點是諸葛亮作為名士的政治理想,劉備一直都以匡扶漢室為目的,諸葛亮也是這種政治理想。但是老是做不到這一點,而且這一點的阻力太大,畢竟劉備也是漢室子孫,自己另立朝廷也算漢室了,於是自己稱帝,這第一個政治理想算是實現了,或者說沒法實現了。
這種情況下第二點就很重要了,這是不得不面對很現實的問題。那麼這個現實問題是什麼?答案就是益州,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就是益州太弱小,並且補給能力差,很容易就會被滅掉。所以諸葛亮索性就選擇北伐,去碰碰運氣,反正成功和失敗的幾率都佔百分之五十。
但是諸葛亮首先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是國內反對,認為不能成功。第二是司馬懿。尤其是司馬懿,最讓諸葛亮偷偷。司馬懿是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真正掌握兵權,直到最後一次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也能撼動曹魏的防線。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一是來自內部,不只是地理劣勢、後勤補給。歷史上的益州士族、富豪並不支持,因為每次北伐諸葛亮都愛護百姓,主要的補給都來自益州豪強,每次都要他們出錢出糧,出人。而且富豪根基深厚,他們的不合作才是諸葛亮「有心無力」的原因。
所謂「司馬懿掌兵,大禍臨頭」,諸葛亮最擔心的還是司馬懿,司馬懿才能出眾,又深懂韜略比較難對付。首先他無恥的耗死了諸葛亮,其次,司馬家族逐漸架空了曹魏皇帝。最終,司馬氏統一了三國。
而這一切發生,就是因為司馬懿掌韜光養晦多年,突然掌兵。他的能力一下爆發了出來,他掌兵之後,表面上是在抵抗外敵,背地裡卻在籠絡軍心,最終依靠這些將士消滅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北伐敗於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司馬懿。故史贊有曰「司馬懿掌兵,大禍臨頭」。
※朱元璋有一奇葩喜好,讓他自己酣暢淋漓,身邊的妃子卻飽受煎熬
TAG:大國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