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五次北伐均敗,錯不在馬謖魏延,而在錯用了個「蜀國異才」

諸葛亮五次北伐均敗,錯不在馬謖魏延,而在錯用了個「蜀國異才」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千辛萬苦建立起的蜀漢僅僅在那個亂世中存在了四十多年就走向瓦解。而作為劉備最重要的謀士,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承其遺志,也為了蜀國發展,決定北伐中原,但卻五次戰役都沒能取得一定成果,究其原因,還是在用錯了人。

諸葛亮決定北伐,是因為他看清了魏蜀吳三國的整體局勢。出於地勢險要的原因,如果蜀漢不趁著現在曹魏還沒能完全發展的時候打出去搶佔先機,那等敵人發展完了以後地勢必然成為一個牢房一樣的存在,將整個國家囚在裡面。

出發點是好的,諸葛亮想必也做過充分的準備,但究竟是什麼導致這五次戰鬥都沒能立下戰功?又是什麼導致諸葛亮死後的蜀國一路走下坡路,甚至走向滅亡呢?

這都是因為一個極受諸葛亮賞識的人,姜維。姜維是諸葛亮器重萬分,一直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理所應當的接任他成為了軍隊統領。然而姜維甫一繼任,就完全推翻了諸葛亮之前所作出的戰事策略,開始建立自己的軍事方向。

從出發點來看,諸葛亮之前所採取的戰略,是聯合東吳給曹魏壓力,雖然失察馬稷失街亭但也震懾了曹魏,彰顯了蜀漢的國家氣勢,為蜀國提供了一時安慰。而姜維的北伐則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個人能力,他的北伐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到國家長遠利益。

而從戰術來說,諸葛亮雖然敗多勝少,但他並沒有讓蜀國付出過多的兵力,更多的是伺機而動、以攻為守的戰爭,有機會了就打一場,打不過就撤。相對來水姜維「斂兵聚谷」的戰略就是要利用險要地形,先誘敵深入再斷其糧草,不斷騷擾,通過拖住魏軍逐漸消耗他們到一定程度再全軍出擊試圖一舉拿下。

姜維的戰略看似合理,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很多現實因素。一方面哪怕魏軍如他所想因糧草被斷而後撤,但是步兵為主不善騎射的蜀軍對上騎兵為主的魏軍真的有把握獲勝嗎?不說軍隊人數,單說軍隊配備,行軍速度就很難與之相比。

另一方面,姜維雖然設下了漢、樂兩道防線,但誘敵深入這種戰術本來就十分危險,萬一魏軍突破了防線漢中就會完全暴露。很容易陷入被人直搗黃龍的危險境地。

在制定軍事戰略時固然需要一些勇氣,但戰場上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蜀國國力本就無法與曹魏相比,如此傾巢出動的「掀家底」行為是十分危險的。後來的戰爭慘敗和隨之而來的蜀國的滅亡也證明了姜維的想法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對於姜維,傅玄有一句「維為人好立功名」的評價,可見這人的確好大喜功,更醉心於自己建功立業的目的而不是國家存亡。

雖然蜀國的滅亡是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姜維的導向性失誤顯然直接造成了蜀國的滅亡。而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認為他是可以有勇有謀的可造之材,甚至委以重任,最終斷送了劉備辛苦建立起的江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客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