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73年黨齡老黨員的初心:彌留之際,她囑託兒女將15萬餘元撫恤金交給黨組織

一位73年黨齡老黨員的初心:彌留之際,她囑託兒女將15萬餘元撫恤金交給黨組織

原標題:一位73年黨齡老黨員的初心:彌留之際,她囑託兒女將15萬餘元撫恤金交給黨組織




武城縣離休幹部張其樹是一個平凡的人,2017年10月10日,有著73年黨齡的她因病去世,享年90歲。


同時她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彌留之際,她囑託兒女一定要幫自己完成最後一個心愿,去世後將她全部撫恤金作為特殊黨費交給黨組織。

2018年3月16日,武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之榮將一張收款人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金額為「壹拾伍萬伍仟肆佰玖拾捌元」,閃爍著鎚頭鐮刀光芒的紅色黨費收據交到了張其樹兒子王宏軍手中。張其樹的心愿得到實現。



大愛赤誠。記者到武城縣、濟南市張其樹工作及離休後居住生活的地方採訪,與老人子女交談,了解老人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一種力量一再叩擊心底——那就是她對黨組織的樸素、單純、堅定的感情。



「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去世後她貼身存放的是兩本已經泛黃的《黨章》


王宏軍是張其樹的小兒子,今年55歲,在山東航空公司工作,談到母親幾次哽咽難言。令他最難忘的是,老母親去世後,整理她貼身衣物時,他發現母親衣兜里裝的不是存摺或其他貴重物品,而是兩本巴掌大的已經泛黃的《黨章》。「母親有著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有著無比堅定的信仰,這是令人最欽佩的。」王宏軍說。



王宏軍告訴記者,母親一生是平凡的,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三個時期,是一名普通的黨員,做著普通的革命工作,但她對黨那種深沉的純粹的愛常常使他們動容,也深深地影響著他們。「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更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我願意把一切都獻給黨,永遠跟黨走。」張其樹不止一次對兒女們說。


張其樹出生在河北省冀縣寺上村,從15歲起張其樹就參加了革命,1945年張其樹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張其樹做地下工作,發動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支援前線,作出了很大貢獻。張其樹的二女兒王建軍向記者講述,「母親跟我們說過,當時前線缺鹽,怕敵人發現不敢帶在身上,就把鹽融化在棉襖里,到了前線,再把棉襖脫下來放在鍋里煮鹽。」


後來,張其樹由組織安排到武城縣工作,銀行、醫院、婦聯、供銷社等單位都有張其樹的奮鬥足跡,為黨的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1982年在武城縣第二棉廠離休。


年輕時候的張其樹(左二)


離開工作崗位後,張其樹還想為黨做一些事情,無奈戰爭年代落下的傷病,使她的身體難以勝任,這使她老是有一種「愧疚」心理。2015年,她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更激發了她要為黨再做點什麼的決心。此後,她不下十幾次地向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小兒子王宏軍表明心跡,「我參加工作這麼多年是組織培養了我,讓我度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休後不能為組織作貢獻了,組織也沒有忘記我,最後一次繳納黨費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你一定要幫我實現這個願望。」每次說起這件事,她都要求王宏軍當場表一次態。


隨著病情的加重,張其樹幾次需要住院治療,但每次她堅決拒絕去醫院,甚至為此推打兒女,大聲叫喊:「我老了治不好了,治病就得花公家的錢,不要浪費國家的醫療資源。」說到這些,王宏軍淚流滿面。


「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離休後她堅持讀報、學習,一本四角號碼字典都已經翻爛了


在張其樹的子女們心目中,有兩個詞最能概括母親的特點,那就是「嚴厲」和」節儉」。


大女兒王志軍說,在她的記憶之中,母親一直堅強、能幹,是「女漢子」也是「工作狂」,她教育子女也要以工作為重。每當子女們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或者是參加工作,她都會囑咐他們:「到新的地方,一定要比工作、比學習、比進步,不能比吃、比穿、比玩。」



老人生前住所


在張其樹眼中,最理想的工作就是當工人。所以,張其樹的子女走向社會第一步都是參加勞動鍛煉,王志軍第一份工作是到麵粉廠扛麵粉袋子。二女兒王建軍在東營工作,有一次接母親小住,張其樹見面就問女兒:「你在單位堅持學習了嗎?有沒有挨黨組織的批評?一定不要忘了學習、進步。」

王志軍找到工作後,看著別人都騎著新自行車,她也心動了。但這個請求被張其樹嚴厲拒絕。「戰爭時期,我們挨村發動群眾,那時候能坐馬車、驢車都是好的,啥也沒有就步行,現在能騎自行車是多麼幸福的事情,你還挑挑揀揀。」那輛舊自行車,王志軍騎了很多年。等到結婚時,王志軍向母親提出,想要一塊上海牌手錶作嫁妝,這個願望仍舊落空。



王宏軍給記者說起他作為家中老小的「特殊待遇」:「從小姐姐的衣服、哥哥的衣服我都穿過,過年時總是期盼能穿一件新衣服,但是每次母親都是拿著舊衣服改好後讓我穿。」


張其樹經常對子女們說的一句話就是「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離休後,她依然熱愛學習,追求進步,保持一顆共產黨員的初心。



晚年,她一直關注時事政治,看報紙、看電視,而背毛主席詩詞、唱紅色歌曲是她最大的愛好。張其樹只讀過兩年私塾,認識字不多,看書時她就不停地查字典。王宏軍介紹,一本四角號碼字典都已經被張其樹翻爛了。《我是一個兵》《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咱們工人有力量》這些歌曲都是老人生前最愛唱的。每逢家裡有客人來,她都喜歡唱歌給大家聽。


去年,建軍90周年朱日和閱兵時,張其樹已經病重卧床,子女們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老人床頭讓她觀看。她看著看著眼淚就流了下來,向子女們感慨,「祖國是真的強大了,我也是一個兵啊,我驕傲。」


「這張特殊黨費收據是我們的『傳家寶』,要把好家風代代傳承下去」——錢物不能永久流傳,但精神卻能傳承不息


張其樹有幾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對己不能不小氣,對人不能不大方」「寧看賊挨打,別看賊吃飯」「尊大愛小,尊老愛幼」等,通過這些形象的俚語,來教育子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張其樹對家人「摳門」,但對遇到困難的老鄉卻很大方。在艱苦的年代,經常有老鄉來到家裡,她就把平時捨不得吃的白面和小米拿出來,特別是遇到老鄉家生孩子,她就拿出僅有的一點蛋票、糖票等,換成雞蛋、紅糖讓人帶走。「那時我們家『吃糧本』,糧食都是按人頭供應,我們家7個孩子糧食也不夠吃,我們都對母親有意見。」王宏軍說。

她曾經對子女們說:「你們的爸爸媽媽可能不會給你們留下什麼遺產,但是有一點是沒問題的,那就是我們在做人上沒有給你們留下一丁點的污點。」這也是讓張其樹最自豪、最有底氣的事。




錢物不能永久流傳,但精神卻能傳承不息。關於特殊黨費問題,張其樹對子女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一是自己的撫恤金一分也不能留,全部作為特殊黨費;二是不能給黨組織提任何要求,唯一願望是能保留好特殊黨費的收據作為傳家寶,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一起,傳承下去,教育年輕一代。


張其樹去世後,子女們強忍悲痛,完成了她的遺願,這張特殊黨費的收據成為他們家最珍貴的財富,和她珍藏的兩本《黨章》放在一起。「這張特殊黨費收據是我們的『傳家寶』,要把好家風代代傳承下去。」王宏軍和兩個姐姐向記者鄭重地說。


王宏軍告訴記者,兒子王聖受良好家風影響,在英國留學5年後毅然選擇回國工作、報效祖國。


短評》》》


保持共產黨員的初心


張其樹有一顆金子般赤誠的心,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她熱愛黨、熱愛群眾,願意為黨和人民群眾奉獻一切。她的事迹平凡而感人,猶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她對黨和人民群眾的感情樸素、熱烈、真誠,歷久彌堅,不忘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共產黨員的「初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建黨之初就樹立的奮鬥精神和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每名黨員必須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須牢記黨的優良傳統,不能迷失更不能自失。張其樹不忘初心,以實際行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不管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共產黨員都要永葆信仰的堅定與純粹,要毫不猶豫地當先鋒作表率多奉獻,要大張旗鼓地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忘我奉獻精神。

張其樹做出把自己全部撫恤金作為特殊黨費交給黨組織的決定,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因為在她的心目中,把一切獻給黨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光榮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有信仰的人生是充實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學習張其樹首先要學習她堅如磐石的信仰,對黨獻出一片赤誠,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學習張其樹要學習她高尚的品德、遠大理想追求,克勤克儉,忘我工作,忘我奮鬥,活到老學到老、奮鬥終生;學習張其樹要學習她嚴於修身嚴於律己,以好作風帶出好家風,傳承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


學習張其樹要和當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深入領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刻意義,引領廣大黨員深入學習黨的歷史,弘揚革命傳統,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戰鬥性,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發展的全過程,作出新業績,實現新發展。


記者|楊德林 高紅岩 通訊員|王玉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穀雨!春漸遠,夏將至!德州再迎降雨+降溫+大風天氣

TAG:德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