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下)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下)

原標題: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下)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下)


六、鴕鳥在中國古陸的絕滅


從古生物材料看,鴕鳥及鴕鳥卵的化石,在中國的古地層中具有廣泛存在。例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不僅出土過鴕鳥蛋,而且發現過鴕鳥腿骨化石。據古動物學家報道:


「鴕鳥是我國北方更新世晚期地層中最豐富的化石種之一。鴕鳥蛋化石遍及於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陝民、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北京等十二個省市自治區。已經發現的完整的蛋化石,至少有七十處。有蛋片化石的地點不下上千處,可以想像當時鴕鳥之繁盛。在我國北方,幾乎所有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都有鴕鳥化石。」

至少在距今約1萬年至三千年的歷史年代內(甚至還要更晚),中國北部草原區域仍可發現有鴕鳥活動的大量遺存。


與鱷魚一樣,鴕鳥適應生活於氣溫較高的生態環境中。大約距今8000—5500年間,地質上稱之為大西洋期,是全世界氣候的最佳期。那時我國北方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充分發育,山區森林茂盛,野生動物大量繁殖。(參閱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但是,在據今3000—2000年左右,發生了一次氣候變冷時期。據動物學家推測,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4000年左右——而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堯舜)時期。在黃帝、炎帝時代,鴕鳥,即鳳凰的出現已被認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祥瑞,可見其已變得十分稀少。


而在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即愈來愈趨於稀貴。偶或出現,即被看作特別重大、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事件(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因此鳳凰被認為是與豐收和祥瑞有密切關係的「瑞應鳥」、「瑞鳥」、「瑞鷃」。以至與生態和氣候、季節相關的「青鳥」、「春鳥」。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所見關於「生鳳」的最晚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記述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鳳凰/鴕鳥空白時期。


綜上述:我認為,蛟龍和鳳凰——大型鱷類與鴕鳥,都是古中國本來實存過,但在周秦漢以後漸趨絕滅了的動物。


周秦漢以後,中國社會愈來愈深刻地擺脫了早期圖騰文化的影響。又恰是在商周秦漢之間的三千年內,中國大陸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氣候的趨寒、湖沼濕地的減少、山林草原的大片墾伐,以及人類控制和破壞大自然手段的逐漸加強,使得龍——蛟鱷(大型鱷類)在中國北方趨於滅絕,而鳳鳥——鴕鳥則徹底地絕滅了。


據說孔子臨終前,由於畢生未曾見到過龍、鳳這兩種祥瑞神異動物,曾發出了著名的悲嘆: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何按:河圖、龍馬,實即鱷魚背甲的花紋。《論語註疏》邢註:「鄭玄以為,河圖洛書,蛟龍(一本作「龜龍」,龜、蛟字通)銜圖而出。」《中候》曰:「龍馬銜甲,赤紋綠色,甲似龜背,柔廣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錄記、興亡之數。孔安國以為八卦是也。」這種綠色龍馬,實即大型鱷類。)


——「鳳鳥未來,龍馬也不來,我就這樣地要死去了!」


這恐怕不僅是孔子對時代政治的悲嘆!而且也正是對其所處時代人文生態、自然變遷的悲嘆!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在傳說中,鳳鳥是一種祥瑞之鳥(瑞應鳥),而且與聖人關係密切。鳳凰與黃帝尤為關係密切。


緯書《春秋合誠圖》記:


「黃帝游洛水上,與大司馬容光等臨觀,鳳凰御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


《元扈石室銘》:


「堯坐舟中,與大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

宋人羅願在所著《爾雅翼》中講過這樣的話:


「蓋鳳生南方,達中國而不妄飛、鳴、飲、啄。其至蓋罕,故孔子稱之。而世好事者喜為之傳道,務奇怪其章,抽繹其聲,列於神聖,故千世而不合焉。」


所謂「鳳生南方」,應是根據《山海經》五彩鳥出於南方丹穴之山的傳說。所謂「其至蓋罕」,即所見稀少。


我們觀察從岩畫、商周銅器、秦漢磚石畫中關於鳳鳥的原始造型,會發現其與鴕鳥的原型形態相去皆不遠。



但當鴕鳥在中國絕滅後,鳳鳥與其原型鴕鳥的形象,就逐漸分離。逮於唐宋以下,已是誰也不曾見過鳳鳥。人人都只能口耳相傳,文字轉抄錯訛,其言語輾轉附會,增枝添葉。結果就如龍一樣,無論在造型藝術中或者在傳說中,都日益遠離其真相。


實際上,秦漢以後,龍、鳳不再是一種圖騰象徵,而愈來愈變成一種宗教哲學中的抽象崇拜和藝術美感所尋求形式表現的造型符號。


然而實體儘管消失,語言的記號外殼卻依然保留著。鳳與凰這兩個語言記號的外殼,給人們的想像力留下了幾乎可以作無限發揮的園地。所以,鳳凰的傳說早在秦漢學者中已經眾說紛紜,成為一種極為怪異的神秘、神聖之鳥。而在魏晉以後,就更是新說迭起,愈傳愈奇了。


七、古史書中西域入貢鴕鳥的記載


在關於中國古代奇鳥的記述史料中,我注意到有如下一則:

「堯在位七年……有析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晴,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雞,時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飛,能博逐猛虎,妖災不能害。」(《太平廣記》卷460引《周書》。)


案析支國,即條枝國。即「Tazi」。唐代稱「大食」,此乃中國古代泛稱阿拉伯國家的古名。所獻中國之「重明鳥」,《拾遺記》記為「鸞」,言其「或一歲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留重明之集(棲)。國人或剖木,或鑄金,似此鳥之狀」。


鸞鳥就是鳳鳥。值得注意的是,這則記載著重刻划了這種「重明之鳥」具有「重睛」的眼部特徵。這種特徵恰與鴕鳥相符:


「鴕鳥眼大,具上下眼瞼,且被長而濃密的黑色睫毛所保護,可防大漠風沙。鴕鳥視力敏銳,突出的眼和靈活的頸使它能隨意地環顧四周,可從遠距離看到同伴和可能的敵害。」


因此,這則史料可以看作關於上古時期西亞(敘利亞種)之鴕鳥東來的一則最早記述。


《史記大宛列傳》記,當公元前126年左右(漢武帝元朔年間),安息(波斯)來華入貢大鳥卵: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長安)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


案:安息,乃亞洲西部古國,本為波斯帝國一行省(地在伊朗高原東北部),即先秦秦漢書中常提及的日落西方之地「崦嵫」。(屈原《離騷》:「望崦嵫其勿迫。」)其地位於裏海東南,相當於今伊朗的東北部和原蘇聯土庫曼共和國之南部。



張騫通西域時為安息全盛時代,其領土奄有全部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來使所獻之大鳥卵應屬現已絕滅之敘利亞種鴕鳥卵。

又公元101年(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國來獻大雀:


「永元十三年,安息王獻條支大雀。」(《藝文類聚鳥部》卷92引《東觀漢記》。)


條支大雀,指產於條支的大雀,即鴕鳥。條支,即析支。據西籍記載,其地在安息西,臨西海(今波斯灣),唐代稱大食。


在《後漢書》中也記載了此事:


「永元13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獅)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後漢書西域傳》)


公元120年(漢安帝永寧元年)條枝又來貢大鳥,《拾遺記》記為「鵲」:


「章帝永寧元年條枝國來貢異端。有鳥名『鵲』,形高七尺,解人語。其國太平,則鵲群翔。昔漢武帝時,四夷賓服,有獻順鵲,若有喜樂事,則鼓翼翔鳴。」(《拾遺記卷6》)


條枝即阿拉伯,為阿拉伯語Tajik(即塔吉克)或Tazi(大食)之漢譯對音。《史記大宛列傳》: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瓮。


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漢書》所記「條枝」與《史記》略同)。

《漢書·西域傳》記:「安息國有大馬爵」及「大鳥卵。其大如瓮。」顏師古注引《廣志》:「大爵頸及膺,身、蹄似駱駝,色蒼,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余,食大麥。」王先謙補註:」鳥形如駱駝,有兩翼,飛而不能高。食草,亦能噉火。」


案「大馬爵」。「大爵」,即「大麻雀」、「大雀」的轉語。這種大雀,就是指鴕鳥。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又有吐火羅國來獻大鳥:


「吐火羅,或曰土豁羅……永徽元年,(獻大鳥)……開元、天寶間數獻馬、騾、異葯、乾陀婆羅二百品、紅碧玻璃。」(《新唐書西域列傳》。)


唐代之吐火羅,地在今阿富汗境內。而據近人考證,吐火羅人即漢代西域之「大夏」,與建立夏王朝之夏人出於同源。(此從徐中舒先生說。)據《冊府元龜》云:


「吐火羅國獻大鳥,高七尺,其足如蛇,有翅而能飛,日行三五百里,能啖銅鐵,夷俗呼為(駝(鴕)鳥)。」(這是典籍中始見「鴕鳥」之名。)


公元713年(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域康國入貢鴕鳥卵:


「國人立突昏為(康)王。開元初,貢鎖子鎧、水精杯、瑪瑙瓶、(鴕鳥卵)及越諾、侏儒、胡旋女子。」(《新唐書?西域列傳》。)


康國,地在今蘇聯中亞境內。鎖子鎧,是古代武士穿的一種鐵鎖鎧甲。據《正字通金部》:「鎖子甲五環互,一環受鏃,諸環拱護,故箭不能入。」


康國,也以樂舞(胡樂及胡舞)著名。據《舊唐書》記:

「康國樂,二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祿褲、赤皮靴、白褲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胡旋,亦即《漢書》所記安息之「善眩人」。急舞善旋,眩人耳目,故得名。


鴕鳥卵以巨大聞名。據《本草綱目》記:


「劉郁《西使記》云:富浪有大鳥。鴕蹄高丈余,食火碳,卵大如升。」


「郭義恭《廣志》云:大雀雁身駝蹄,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余。食大麥,其卵如瓮,其名鴕鳥。」


明代人稱鴕鳥為「駝雞」。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有祖法兒國來貢「駝雞」:


「永樂十九年遣使偕阿丹、刺撒諸國入貢,……有駝雞……常以充貢。」


祖法兒,又稱佐法兒,地在今阿拉伯半島東南岸阿曼的佐法兒。永樂十九年該國曾遣使至中國,通好。所貢物中有鴕雞,「頸長類鶴,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駝,行亦如之。」由此可知,鴕雞亦即鴕鳥也。


但這時的中土之人都已不知道,這種所謂「大雀」、「大爵」或「駝雞」,其實就是上古以為重大祥瑞的鳥王鳳凰呵!


西漢以後,重新被中國人所認識的鴕鳥,都已非產自中國本土,而是由西域引進的。


到了唐代,據杜佑《通典》記:「吐火羅國高宗永徽初遣使獻大馬爵,高七尺,足如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敢鐵,夷俗謂為鴕鳥。」唐杜環《大食國經行記》:「鴕鳥,高四尺以上,腳似駱蹄,頸項勝得人,騎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古名大馬爵」。


明《本草綱目》引劉郁《西使記》:「富浪有大鳥,駝蹄,高丈余,食火炭,卵大如升。」費信《星槎勝覽》:「竹步國、阿丹國俱出駝蹄雞,高者六、七尺。其蹄如駝。」彭乘《墨客揮犀》:「骨托禽,出河州,狀如雕,高六尺余。其名自呼,能食鐵石。」


以上是漢以後中國人關於鴕鳥的一些報道。我們可以注意到:


1.據說鴕鳥可以吞火。這與古代人認為鳳凰是陽火之精的傳說頗相吻合。(顧愷之《鳳賦》:「鳳凰秉鶉火之靈曜。」)


2.鳳凰在上古語言中,別名「鵔鳥」(鶉鳥)、「鸞鳥」。而鴕鳥,因其背部隆起如駱駝,故稱「鴕鳥」。以聲類求之,鵔者,敦也。鸞者,團也。鵔、鸞、鴕,古音相通。語義中都有圓、隆、團、大的涵義。


李時珍釋鳳凰得名指出:「鳳古作朋字。凰者,美也,大也。」


實際上,從訓詁學的角度分析,「鳳凰」一名分言之,鳳者豐也、龐也;皇者王也、廣也、大也、美也。鴕鳥正是以其體形之碩大與美麗,所以得名為「鳳凰」。


鳳凰之轉語即「方皇」(疊韻連綿詞),今語轉為「彷徨」。徘徊而行曰「彷徨」。鴕鳥以健走,「彷徨」而聞名。故「彷徨」語源或亦來自方皇——鳳凰。


考「鳳」之古音,蓋有蘭系:

1.讀「鳳」如「鵬」。(Peng)


2.讀「鳳」如「凡」,如「方」。(fan,fang)


3.讀「鳳」如「風」。(feng)


這三系音,在上古音中實際是同源的(清儒錢大昕證明,幫、旁、明、並、奉諸聲母在上古語音中不分別)。


值得注意的是,古近讀peng、fang之語,皆有龐大之意,如「龐」、「薄」,如「放」等。鳳鳥之所以得名稱鳳,正是因其為鳥中最大者。再從語源學角度考慮,鵬、篷、凡、方古均為同音詞。鴕鳥翅大,故語言中凡言形如大翼者,古皆名之曰yi或peng或fan,如「葉」、「蓬」、「帆」等。


在甲骨文中,風、鳳同字。而在上古文化中,鳳凰正是被看作風鳥、風伯、風神。《淮南子·本經訓》高誘註:「大鳳,風伯也。」《禽經》:「風禽,鳥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


當鴕鳥快速奔跑時,以雙翼鼓動助力,可以揚風起沙。我在有關鴕鳥的動物錄像中曾看到,當一百餘只的大群鴕鳥在沙原上飛奔疾馳而過時,風聲雷動,飛沙走石,足以使人為之動容。(中央電視台電視專題片《動物世界鴕鳥》)這應就是古人之所以尊奉鴕鳥——鳳凰為大風之神的原因。在中國古神話傳說中,風神又名「飛廉」。飛廉即飛靈、飛麟的語轉。楚文物中之鴕形鹿角之鳥,也就是「飛廉」之造型。



所以在古代傳說中,正如龍是鱗蟲之長,鳳鳥一向也有「禽中之長」的說法。《白虎通》:


「鳳皇者,禽之長也。」


《淮南子·時則訓》:


「羽蟲,鳳為之長。」「鱗魚,龍為之長。」


所謂長,既有君長的語義,也有長大的語義。龍中最大者為蛟鱷(馬來鱷),是動物中體型之最大者,自然無愧於鱗蟲之長的稱號。而鴕鳥,卻也正是鳥類中體形之最大者,故確也無愧於鳥王之稱號。


由此看來,我們的遠古先民尊奉鳳凰為眾鳥之王,顯然是不無道理的。


八、鳳凰與錦雞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以後俗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尚有以下三類:


1.鸞鳥2.翳鳥3.鸑鷟


「鸑鷟」,亦稱「鵔鸃」,都是「啄玉」的轉音。古傳說中有「鳳凰生昆岡(昆崙山),以啄玉為食」的傳說,故得名。昆崙山也是傳說中之西王母所在地。前已指出,鴕鳥確有噉食硬石,包括玉石類的習性,並且極能耐飢。這種習性應是上述傳說的產生背景。鴕鳥產於西域,與傳說中的昆崙山相近。性能食鐵、石等硬物,上述傳說即源於此。


鵔鸃本指鴕鳥,後來卻指金雞與鴛鴦(詳後)。翳鳥,亦即乙鳥,是鶠——燕的轉音。燕子(Hiruzdorustica)別名玄鳥(禮記)、乙鳥(說文)、鸞鳥(古今注)、天女(易林),是一種小型候鳥。鳳凰是鳥中之王者,體型巨大,然而「鳳皇,別名瑞鶠」(禽經)——竟與小小的燕子同名,這看起來是令人費解的。但是,我們應注意到,家燕是一種候鳥。家燕「春社來,秋社去」,在古代被看作一種能知天文,授曆法的報時神鳥,特別是作為春天之神的象徵。《呂氏春秋仲春記》:「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於高媒。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授以弓矢高媒之前。」(「據E?威爾金森在他的《上海鳥類》一書中報道:家燕在每年3月22日來到長江下游,上海一帶,年年如此。沿海人民每年觀測家燕(Hirundo rustica guturalis)的最初到來以測定春分的到來。」(竺可楨說))此所謂玄鳥就是指燕子,表明先秦時人以燕子作為春神及愛情之神(高媒)的使者和象徵。


此外,燕子色黑,古人的色彩觀念認為青、黑同色,所以玄鳥亦稱青鳥。


至於燕子與鴕鳥的關係,二者從動物分類學觀點看,親緣關係並不密切。但在某些形態上,卻又頗有些相似之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燕子為一種小型的鴕鳥(所以傳說中的鳳凰具有燕頜、魚尾、玄色等)。鳳凰(鴕鳥)是「玄鳥」,燕子也是「玄鳥」。因此燕子與鴕鳥的關係頗有些相似於蜥蜴與鱷魚的關係。古人亦稱燕子為「子鳥」,似就是把燕子看作「風鳥之子」。(正如蜥蜴之被稱為「龍子」。)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案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鵷雛,多紫色者獄族。多白色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案,所謂「丹穴」就是《說文》中所說的鳳鳥所居的「風穴」。在甲骨文中,風、鳳是同一個字,而讀作「凡」。「凡」,甲骨文形作:「」。甲骨文中丹字作「甘」,與「凡」字形極相似。故相混訛。以音類求之,則丹、凡疊韻可通。所以毫無疑問地,丹穴就是風穴,亦即鳳穴。(前面已經指出,鴕鳥營穴居生活)而所謂「丹鳥」,實際也就是「凡鳥——鳳鳥」一名的變語。在《南山經》關於鳳凰的傳說中,有一點是極可注意的,這就是把鳳凰——丹鳥,描繪為南方的一種鳥。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或「鷩」,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鵔鸃:


「鵔鸃,山雞也。光彩鮮明,五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鷩」。《說文》:「鷩,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鷩,可以御火。」《左傳昭17年》:「丹鳥氏,司閉者也。」注云:「丹鳥,鷩雉也。」


這種鷩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鷩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中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鷩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係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曾詳細考察這種野雞云:「鷩,《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鷩,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禽經》:「首有彩毛曰山雞,腹有彩色曰錦雞。」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鳥的替身,更可能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係——雞鳴見日升。我們知道,鴕鳥有「鳳鳴朝陽」、「丹鳳朝陽」的習性。而雄雞恰也具有黎明報曉的習性。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曉,其一呼鳴則天下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也被先民看作太陽神的象徵。


實際上,鳳凰之所以被視為神鳥,正是由於它是太陽的象徵。


《鶡冠子》:「鳳,鶉火之禽,太陽之精也」。


《易·說卦》:「離(卦)為日、為雉。」


鳳皇、鸞鳥有異號名「離朱」、「丹朱」,而雉,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噣。」噣,亦從蜀(zhuo),讀如啄,語轉即「朱」。


《風俗通》:(古)「呼雞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



鴕鳥善舞、喜斗,與鴕鳥相似,雞也是一種善舞喜斗之禽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見其鳴舞而無由。公子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淮南子》:「日中有踆烏。」所謂踆烏,即「鵔鸃」的轉語,前已指出,「鵔鸃」又即丹雉。丹雉是太陽之鳥。由於這一點,上古祭日神往往以鳳凰羽毛為舞者冠——在遠古是以鴕鳥羽毛,戰國以後時代則是以鷩雉之毛。


《楚辭·九嘆》王逸註:「鵔鸃神俊之鳥,以其尾毛為羽冠」。這種羽毛冠即「鶡冠」。(《廣雅》)


九、鳳凰與鴛鴦


除以上所說與鳳凰關係至為密切的兩種禽鳥——燕子與錦(金)雞外,在晉、唐、宋以後較晚近的傳說演變中,還有一些禽類與鳳凰也或多或少地掛上了關係,即鶴、天鵝、隼、雕、鷹等。


但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鴛鴦。我們在《說文》關於鳳鳥的敘述中可以讀到,傳說鳳的特徵之一是「鴛思」。這個詞的真正涵義,我以為應與鴛鴦有關。鴕鳥雖然群居,但配偶方式卻是一雌一雄。所以「鳳」,古亦名「朋」(鳳、朋是同源字)。朋,戴侗《六書故》:「兩相從者,皆謂之朋。」與鴕鳥相似,鴛鴦這種水鳥也實行著這種「對偶婚」的形式:


「鴛鴦,取匹鳥」(《急就篇》注)。


「匹鳥,言其止則相遇,飛則為雙。」(《詩·鴛鴦》毛傳)


「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匹鳥。」「其狀如鴨而大」。(《古今注》)


「古人圖之綉於衣上,以其貞且義也。」(楊日華《膳夫錄》)


鳳凰亦名鸑鷟。「獄族」又叫「琢玉」(「族獄」聲轉)。據《本草綱目》說,「鸑鷟」又名「鳳凰雛」,「其狀如鴨而大,長頸,赤目斑嘴,毛紫紺色。」「有文采如鳳毛。」(引陳藏器說)。據《說文》,獄族也是一種水鳥,「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面目」。(桂馥《說文義證》)這顯然都是指鴛鴦。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徵,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十、鴕鳥與鯤鵬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為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隻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徵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在這裡還想順便指出的一點是,古代傳說中有一種大鳥名叫「鯤鵬」有人以為也是鳳凰。據《玉篇》,鯤是海中大魚名。鵬從朋、從鳥,是風的異文。但《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這種極其奇特、兼有巨鳥與巨魚之體的動物,過去一直以為只是神話。但最近我從國外動物學的報道中看到,海鯨棲息于海中有時將鯨尾豎出海面,其尾至為巨大,形極似於鳥翼。渤海古代稱北海,亦即北冥。據史籍記載,渤海秦漢以前多見海鯨。鯨體型極大,可長達30米(是現存最大動物),所以莊子所說的鯤鵬,並非完全是寓言,而也是具有真實的生物學背景的。①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稱一樣。


---------------------------------


①《莊子集釋》引古《莊子》異本,「鯤」寫作「鯨」。可證拙說不誤。


②聞一多《爾雅新義》:「爾雅釋鳥:狂,夢鳥。郭註:狂鳥,五色有冠,見《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五彩之鳥,有冠,名曰夢鳥。註:爾雅雲『狂,夢鳥』,即此也。按狂即下文『皇,黃鳥』。而皇又即上文『鳳,其雌黃』。故曰五彩有冠也。狂、黃音同。以其黃質而五彩皆備成章,故又謂之黃鳥。黃與皇、狂音亦同也。又謂之夢鳥者,《大荒西經》:五彩之鳥,仰天鳴曰鳴鳥。《書》:我則鳴鳥不聞。馬融、鄭玄並以鳴鳥為鳳凰。夢鳥蓋即鳴鳥,一曰孟鳥。《海內西經》: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鳴、孟、夢一聲之轉。」按夢鳥即美鳥,即明鳥,又作陽鳥、陽烏,皆為鳳凰之異名。狂、黃、皇音同,又皆為「王鳥」之轉語也。


結論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複雜。商周秦漢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鹰鵰、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係。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徵。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①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麼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①《三輔黃圖》:「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案飛廉即鳳(古音凡)之切語。


(摘自何新《談龍說鳳》。原載《中國文化報》1988年3月9日。編輯/配圖:黃世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巴基斯坦的古佛造像
何新: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上)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