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回砲:從威震東亞到位列兵書的古代神器

回回砲:從威震東亞到位列兵書的古代神器

原標題:回回砲:從威震東亞到位列兵書的古代神器



在大部分人的認識中,東亞的炮兵水平從中世紀後期開始落後,到近代開始被拉開距離。但在真實的歷史上,這種差距在火炮主宰戰場前幾百年就曾經發生過一次。


從西亞傳入的新式投石機,在某個瞬間成為了主宰城市攻防戰的大殺器,並獲得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名稱--回回砲。但這種武器居然在最快時間內被人再次遺忘,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結局。


出口轉內銷的升級版


席捲歐洲東部的阿瓦爾人與他們的斯拉夫附庸


公元6-7世紀,來自內亞的阿瓦爾人席捲了從烏拉爾山區到匈牙利平原之間的廣袤領域。在這個游牧集團入侵歐陸的主幹道上,他們攻城略地,大肆收取貢金。無論是北義大利的倫巴第國王,還是君士坦丁堡里的拜占庭皇帝,都被其接連擊敗。至於原始的斯拉夫部落民,更是成為其奴隸與附庸。


相比曾學習羅馬攻城武器的匈人,阿瓦爾人將一種全新的投石機帶入歐洲。與結構複雜的古典羅馬式機械,這種依靠人力拉動的投石機,只需要有一定的勞動力就能解決過去要依賴工程師才能解決的難題。簡簡單單的力學結構,不僅製造方便,也更容易拆卸後攜帶。對於暫時沒有穩定基本盤的阿瓦爾人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攻城利器。



由阿瓦爾人帶入歐洲的手拉式投石機


那些防禦他們的城鎮,並非沒有可以與之抗衡的武器。近現代的不斷復原測試都表明,古羅馬時代就出現弩砲和投石機在射程上並不吃虧。甚至於在大角度的仰射時,可能打的更遠。然而除去負責的機械製造與維護成本不說,古典時代的攻城武器大都在石彈重量上比較吃虧。


黑暗時代的歐洲邊境城市,往往供養不起較大規格的弩砲。因而在面對技術含量較低的手拉式投石機時,顯得有些難以為繼。加之阿瓦爾人的騎兵經常可以切斷城鎮與外界的聯繫,並以複合弓火力支援砲兵。他們的勝利,並非不能理解。



羅馬帝國時代的弩炮在黑暗時代與中世紀仍被使用

歐洲各地也很快如法炮製,製造了自己的手拉式投石機。效費比優勢讓他們也在攻城戰中大量運用,甚至搬上城頭與弩炮一起負責守衛任務。


只是手拉式投石機本身也有重大缺陷。木質結構決定了這種武器在增大到一定規格後,便開始效率遞減。儘管在理論上存在同時指揮千百人拉動機械臂去發射砲彈,卻沒有人能夠有效的協調眾多勞動力的行動一致性。當有人開始全速發力拖拽,而有人才剛剛開始起步,手拉式投石機的設計效能便要大打折扣。



一份拜占庭手抄本上的投石機插圖


因而,這種最早可能來自東亞或內亞東部的窮人版武器,還是無法在世界各地淘汰掉製造複雜的弩砲與任何大型機械弩。尤其是在空間相對狹小的城牆碉堡上,手拉式投石機的效率是非常不被看好的。


大約在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手拉式投石機的改進版,悄悄出現在當時的拜占庭帝國與穆斯林統治的近東地區。當地工程師與匠人,對於古代先賢們的力學成果,無疑繼承的最為透徹。他們在原始的槓桿定理基礎上,嘗試用地心引力所造成的重量效應,取代抱團取暖的人力堆砌。



早期伊斯蘭軍事手冊上的配重投石機


最終,全新的配重投石機孕育而生。這種新式投石機依靠重量驅動的機械力來發射石彈,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還在射程和彈藥威力上都更勝一籌。很快就將手拉式前輩和古羅馬科技結晶都比了下去。在短短200年內,這種武器也從地中海東部向四周迅速擴散。無論歐洲的基督徒軍隊,還是非北、近東等地的穆斯林勢力,都將其納入了自己的砲兵部隊。


到13世紀後期,配重投石機終於又通過蒙古游牧勢力,傳回了東方。堪稱古代技術史上的一次出口轉內銷。只是在其原始型號的發源地,頻繁交戰的各方勢力都還沒有掌握其中技巧。


威震東亞的攻城利器



一副18世紀繪製的襄陽地圖


1267年,忽必烈汗的蒙古帝國軍隊,開始圍攻南宋的重要設防城市--襄陽。對於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統治核心地區的南宋而言,扼守長江中游的襄陽是他們能夠抵禦敵軍順流而下的關鍵。


由於南宋曾在十多年前放棄此地,因而在再次駐防襄陽時,當地已經是一座廢棄的空城。決心再次抵抗到底的宋軍,對原先的城池和防禦系統都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升級。他們先是用移民軍屯的方式,確保城市被圍困時有很多物資補給支持。隨後根據宋、金、元三軍經常使用的手拉式投石機射程,將護城河與壕溝的寬度拉長到150米。夯土建造的城牆,也被再次加厚,以便抵禦可能的石彈轟擊。城牆外還覆蓋了厚厚的漁網,對城牆本身進行緩衝保護。



襄陽的加強防禦讓蒙古人吃足了苦頭


結果,當元軍擊潰外圍的宋軍防禦後,長期無法奈何這種堅城。由於150米寬的護城河與壕溝,元軍的普通手拉式投石機射程不足。如果減輕彈重,不僅威力不足,在擊中覆蓋漁網的加厚城牆時,也用處不大。而沒有砲兵的有效支持,用士兵直接攻城也會遭到城頭火力的劈頭蓋腦。即便是派人填埋壕溝,也會遭到守軍投石機和床弩射擊的嚴重干擾。


於是,在長達6年的艱苦圍攻中,元軍一直進展緩慢。若非宋朝水軍的戰鬥力羸弱,很少能將補給與兵源送入襄陽。這場戰役可能很早就以元軍的失敗而告終了。元軍一方面從陸地上加緊作業,另一方面也收緊封鎖線,讓城市陷入飢餓與無助。最後,元軍還從西亞調來了波斯工匠,打造射程更遠的配重投石機。


蒙古人一直有使用回回工匠的傳統


1273年,元軍開始用建造完畢的配重投石機轟擊襄陽殘軍據守的城頭。石彈躍過宋軍精心構築的壕溝與城牆,命中了城門上的一座塔樓。巨大的衝擊力讓這座塔樓瞬間坍塌,看的守軍目瞪口呆。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所能依仗的最大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已經被飢餓折磨許久的士兵,瞬間士氣大跌。已經堅守6年的襄陽,也在無可奈何中停止了抵抗。配重投石機的可怕之名,不脛而走。因建造工匠來自內亞,被宋朝人形象的稱呼為回回砲。


此後的數年裡,回回砲在長江以南的各個戰場里都有高光表現。在面對宋軍水師的鐵索連環船時,元軍經常以回回砲作為本方進攻時的火力準備。一發巨大的石彈,足以讓一艘樓船或海船立即癱瘓。鐵索連環的狀態,又讓臨近的戰船也跟著遭殃。就這樣,回回砲將一次次集結起來的宋軍水師砸懵。從長江流域的丁家洲到南海邊的崖山,屢試不爽。即便是面對構築野戰工事與三疊陣的宋軍步兵,回回砲也能在元軍部隊攻擊前,狠狠的砸上幾發。毫不誇張的說,回回炮在東亞戰場的戰例,就是一部宋軍抵抗崩潰的完整記錄。



元軍的回回砲徹底擊垮了宋軍的士氣


在同時代的歐洲和近東戰場上,配重投石機也是攻城戰中的絕對主力。英王愛德華一世用它砸開蘇格蘭人的城堡,十字軍則用它和圍困自己的穆斯林砲兵對射。一些小型型號甚至被安裝到威尼斯人的戰船上使用。馬穆魯克人也在新建的城牆塔樓上,安放這種武器。由於配重投石機不依賴大量人力發射,所以在空間有限的環境內顯得更為適宜。



14世紀歐洲畫作上的城堡與投石機


但僅僅一個世紀後,新的挑戰者又開始出現了。從14世紀開始,原始的火器在歐亞各地擴散開來。對於武器革新是異常敏感的歐洲人,很快就搗鼓出了最早的攻城炮。一種專攻木質城門的大型火銃。二十年內,可以用石彈轟擊堅固城牆的大炮出現在英法百年戰的戰場上。早期的海軍艦炮也將老前輩從戰船上趕了下去。配重投石機的地位開始岌岌可危,但依然與火炮一起共同主宰攻堅戰戰場到15世紀中期。


14世紀的歐洲火炮


最後的輝煌



一門14世紀後期的歐洲古炮


14世紀中後期,當配重投石機在歐陸不斷遭遇火炮挑戰時,他們的遠東親戚回回砲卻迎來了自己的又一個輝煌時代。只是這次使用他們的不再是蒙元軍隊,而是揭竿而起的江南軍閥朱元璋。


1364年在應天府自稱吳王的朱元璋,不僅有著高築牆-廣積糧的政治厚黑學理論,同時也在軍事技術上甩開了與他競爭的其他軍閥一截。雖然元朝是已知最早發展出金屬管型火器的政權,卻沒有在大型化方面有什麼建樹可言。因而回回砲就依然是當時東亞戰場上的最強攻城武器。除了蒙元軍隊外,各軍閥中也只有朱元璋一家掌握了使用技術。



朱元璋 陳友諒與張士誠的三國演義


有沒有回回砲技術,對於當時軍隊攻堅戰能力的高低有何影響?我們可以從留存至今的幾個戰例來一看究竟:

1359年,朱元璋派兵攻略浙江西部。大將常遇春奉命圍攻由元朝將領宋伯顏不花據守的衢州城。此時的明軍還不會製造回回砲,便使用各種其他手段強攻。常遇春首先用木柵欄封鎖整座城市,然後讓人打造了裝有輪子的攻城塔和雲梯。城內的元軍則用回回砲與燃燒物擊毀了攻城塔,用長斧砍斷雲梯。明軍挖地道摧毀一段城牆後,發現元軍已經在內部又構築了臨時城牆堅守。


最後,還是常遇春買通了內應幫明軍開門,才攻下此城。一支偷襲分隊,甚至專門被派去摧毀元軍守城用的回回砲。此後,明軍就通過俘虜掌握了回回砲的製造技術。



清代的衢州城地圖 除城牆外布局與之前的基本一致


1363年,控制長江南北大片領地的張士誠也在蘇州自稱吳王。為了配合中游荊楚地區的陳友諒一起夾攻朱元璋,他多次派兵進攻常州、江陰等地。然而因為沒有回回砲等工程技術,經常在強攻不利後轉為圍城。最後不是自己解圍而去,就是被急速增援的明軍擊潰。


在張士誠稱王的同一年,擁有當時最強水師部隊的陳友諒,進攻江西的南昌。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對朱元璋勢力控制下的城池動手,但遇到的問題卻如出一轍。由於沒有回回砲等攻堅武器技術,他異常依賴從水面發起突襲。軍中造起了高大的樓船,並用鐵將塔樓包裹,用雲梯直抵城頭。當明軍將城牆位置後撤幾十米後,陳友諒的船隊便無力攻城,只能登陸後進行圍攻。


內陸的江湖畢竟不是浩瀚的大海,陳友諒的船隊被迅速回救的朱元璋反圍困。最終在鄱陽湖大戰中一敗塗地。在他的船隊發動最後突圍前,已經吃過了幾乎所有的補給。



陳友諒的主力軍隊都依靠樓船行動和作戰


1366年9月,解決陳友諒勢力的明軍又揮師東進,包圍了張士誠的大本營蘇州。蘇州城的城牆在張士誠營建下,不斷加厚,卻依然抵抗不住技術差距所帶來的劣勢。明軍用土牆包圍蘇州,並構築起高聳的土台,向城內傾斜火力。回回砲不僅被用來轟擊城牆,還負責將俘虜的人頭、腐爛的屍體都一同拋入城中。張士誠在地方士紳的支持下苦撐了10個月,終究還是被迫投降。

細看這些元末明初的戰例,回回砲技術無疑是一支軍隊水平高低的晴雨表。能夠打造回回砲的軍隊,往往在技術和戰鬥力方面,都比較有保障。反之,則往往是缺乏技術與戰鬥力的烏合之眾,成不了大事。



蘇州被攻破也意味著張士誠集團的覆滅


奇妙深刻的消亡



明軍北伐後 汗八里大都成為了北平


朱元璋在一統江淮流域後,轉而發起大規模北伐。元順帝不戰而逃,將先祖精心營建的汗八里王城,留給了大明朝。意氣風發的朱元璋,著手開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軍政制度改革。


在這些激進的革新作用下,大明朝的各行各業,都以急速墜入深淵。不僅沿海居民不得下海營生,商人大規模破產而地主們生活進入饑饉。連打完江山還要負責守江山的文臣武將們,也在躲過大規模屠戮後,陷入制度性貧困。至於普通衛所的大頭兵和工匠戶口,也被整的半死不活。他們都被世世代代的束縛在所屬行業,卻不能通過接私活的方式來保存自己原有的技術水準。日益艱苦的生活狀態,摧垮了軍隊戰鬥力,也讓工匠的後代們不再願意鑽研手藝。



元大都汗八里城的平面圖

首先見證這一蛻變的地方,就是明軍當年兵不血刃拿下的汗八里。1399年,腹黑堪比朱元璋的燕王朱棣,在更名的北平宣布起兵清君側。當年9月,50完明朝官軍便從江淮和山東等地趕來,準備將朱棣一舉殲滅。由於朱棣正忙於率軍同遼東的明軍作戰,並伺機偷襲北方的大寧,所以只留下世子朱高熾和萬餘部隊守城。


此時的北平,還不是後來那個用磚石加固防禦的北京。忽必烈建汗八里時,依然大量使用較為落後的夯土技術,其結構強度與防禦水平比之南宋的襄陽和張士誠的蘇州來說,差距不大。



指揮50萬人都打不下北平的李景隆


但由建文帝欽點大將李景隆來指揮的明軍,卻愣是沒有拿下此城。他們不僅沒有建造回回砲轟城,也沒有使用其他工程器械和挖掘地道的記載。士兵們近以梯子攀爬城牆,被守軍屢屢打退。不穩固的營盤,甚至在夜裡被朱高熾偷襲得手。等守軍利用冬季氣候,將大量的水潑灑到城牆上,形成解凍效果。進攻方就因為城牆太滑,而失去了攻擊能力。


當然,朱棣自己的燕軍在技術上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在隔年反攻到山東首府濟南時,也沒有使用回回砲和其他工程器械的詳細記載。無奈中想到了水淹七軍的故事,於是掘開河堤,用自然之力來浸泡夯土城牆。守軍害怕城牆坍塌,使出了驚世駭俗的詐降之謀。企圖在城門口布置大鐵板,將進城的朱棣砸死。結果又因為計算失誤,只壓扁了朱棣座駕的馬頭。



朱棣的燕軍對付城池的最大絕招也就是開挖河堤


此後,交戰的雙方就有意識的規避大規模圍攻戰,彷彿各種攻城器械不曾出現在這片大地上一樣。對比同時代的英法百年戰爭,一座普通城鎮都可以在教堂鐘樓上安放大炮。雙方的技術與水平差距開始之早,恐怕是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也難怪朱棣在度過長江後,守城者就為他打開了南京城門。而建文帝在聽聞敵軍趕來後,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布置城防,而是找士大夫們空談對策。


也許有人會說,回回砲在遠東的衰落是由於火器的崛起和迅速發展造成的。但此話根本經不起歷史的推敲。以當時火炮與攻堅戰技術最好的歐陸而言,配重投石機一樣被使用到了15世紀70年代。只是因為火炮的長足進步而出現頻率越來越少。反觀火器攻城能力拙計的明軍,居然願意將回回砲棄之不理,顯然不符合邏輯與常識。


15世紀的明軍不僅造不出新式攻城炮 也造不出老式的回回砲


到了16世紀中期,配重投石機已經徹底從歐洲和近東被淘汰。連技術環境每況愈下的內亞腹地,都已經用上了攻城火炮。明朝則剛剛完成對中世紀弗朗機火炮的逆向工程,嘗試不斷將之大型化。明朝的軍事家們卻還在書中對讀者們苦口婆心,守城時要記得使用砲。



弗朗機炮是16世紀明軍不多的技術進步


只是翻看兵書,我們卻發現只有老式的手拉式投石機。考慮到明朝兵書有大量拷貝黏貼宋代著作的優良傳統,這事情似乎也不算奇怪。但回回砲也確實從朱棣起兵的時代開始,再也沒有出現過。


可見這種戰績威震東亞的古代大砲,是真的徹底失傳了。哪怕還有將領記得名字,也找不到知道原貌的工匠學者了。明軍還要再等近百年,才能摸到下一種產生回回砲效應的武器--紅夷大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明朝200年都沒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馬來亞戰役:14萬英聯邦軍隊為何被7萬日軍迅速擊潰?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