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明朝「父母官」的那些事兒,真的很憋屈,一定要引以為戒

揭秘明朝「父母官」的那些事兒,真的很憋屈,一定要引以為戒

文 | 趙炎

袁宏道,歷史上著名的「公安三袁( 另外兩位是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之一,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郎中、國子博士等職,是兄弟三人中成就最高者。

我們來看他給好友寫的一封信。

這封信是在萬曆二十三年,27歲的袁宏道還在吳縣當知縣時,給好友丘長孺寫的,信中說:「弟作令,備極醜態,不可名狀。大約遇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治錢穀則倉老人,諭百姓則保山婆。一日之間,百暖百寒,乍陰乍陽,人間惡趣,令一身嘗盡矣。苦哉!毒哉!」

對待上司像奴僕,對待過客像妓女,管錢糧像賬房先生,對待百姓像保人媒婆,如此來形容縣長大人,實屬罕見。在袁宏道的筆下,知縣所面對的不是知書達理的鴻儒,而是目不識丁的愚民,和上任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形成的處事方式,完全格格不入。

另外,他在給同為知縣的好友楊廷筠,以及好友沈鳳翔的信中, 同樣提及到這個問題。

很顯然,年輕氣盛的袁宏道,書生氣十足,上任之前把「父母官」的問題看得太簡單了,等親身經歷過之後,才知道其中的滋味。那麼在明代做地方「父母官」真就這麼憋屈嗎?別說,還真是。

一來,遠離權力中心,不容易晉陞。

明代的知州、知縣,在整個國家的官僚體系中十分特殊。他們處在官僚體制和基層社會接壤的邊緣,在整個官吏隊伍中屬於外圍,離決策層較遠,因此除個別時期外,很難得到權力中心的重視,因而仕途晉陞往往較慢。

但是他們所在的基層政府,又是整個王朝的支撐,承擔著負載上層建築的重任,皇帝又不得不重視。所以作為州縣長官的他們,一邊是遠離政治中心的冷落,另一邊又是職責的繁重和壓力。

明朝初期,由於朱元璋出身下層社會,深知州縣的難處以及它對穩定統治的重要性,所以在選人方面極為嚴格。可好景不長,到了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內重外輕的跡象,當官者都不太願意去州縣,都希望能夠留在京城。

如此一來,就留下了產生問題的隱患。

二來,職責繁重,出力多卻難討好。

明孝宗之後,朝廷為了強調地方親民官員的重要性,規定知府、知州在見到上司可不行跪拜禮,僅揖手打拱便可,以重視其職。但這僅僅只是表面文章,對朝廷與社會的官民關係依舊還是沒能重視起來。

明英宗到明孝宗這段時期,儘管朝廷越來越重視地方親民官的職責,但主要還是考慮其對國家財政的供應能力,州縣官員的職責轉為了催收租稅為主,且受多方牽制,結果導致州縣官員為政不易,逐漸開始變得滑頭起來。

正德之後,嘉靖、萬曆時期,州縣長官不但不撫恤鄉里,反倒變本加厲,盤剝地方。

此時的州縣官員,上有督撫巡按等催逼索要,下又有鄉宦、生員、胥吏等把持地方,實在是難做,動不動便會遭受罪罰。清廉者實在熬不住便遞交了辭呈,剩下的則不管不顧,致使吏治大壞,終於激起民變。

三來,一不小心就成了「四害」,確實憋屈。

明末的農民起義,小部分出自天災,大部分出自人禍。以往都說跟宦官專權,黨爭問題有關,主要針對的是上層,進而波及到吏治,與社會底層並無直接關係。可州縣吏治的敗壞,其實才是釀成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

天啟年間的禮部尚書趙南星,曾列舉了當時政治上的「四害」,其中有兩害就是在州縣,另外兩害則也是與州縣有關。哪四害呢?「一曰干進(謀求仕進)之害,二曰傾危(對國家和人民有很大危險的人)之害,三曰守令之害,四曰鄉官之害。」

由於地方官員身處兩難境地,在上下夾擊之中,他們只得上巴結長官,下盤剝小民,成為吏治腐敗的滋生溫床。到了明代中葉以後,州縣的腐敗已經達到了普及的程度,從守令到小吏,清廉者寥寥無幾,貪污受賄者倒是多如繁星,成為政治的頑疾,最後終將大明王朝送入了死亡的深淵。

由此可見,袁宏道的抱怨不是沒有道理的,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天上不止會掉下餡餅,還會掉王冠,躺贏成為皇帝統治明朝四十五年
明朝大臣被判斬首,臨死前說出這句話,劊子手感動到直接跪下了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