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清晨的長江溫柔平靜,江水輕輕拍打著江心洲的江堤,這個古稱梅子洲的江中小島在春暮夏初的時節分外美麗。天空湛藍江水如鏡,穿過筆直秀頎的水杉林打造的森林棧道,就能看到江島的首個地標建築,總建築面積約5.2萬平方米的生態島科創中心。

剛剛過去的6月1日,2018中新人工智慧高峰論壇在這裡舉行。

這是一次匯聚了5位來自中國、新加坡、德國等國的院士,30多位人工智慧專家、企業家——這是新聞資訊里的準確描述,在這篇文章里,我更願意把他們稱為科學家,一群科學家的高峰對話,一個學術和思想交流討論的平台,無數智慧的火花在這裡自由碰撞,產生化學反應。在已經到來的人工智慧浪潮中,這些或許會成為推動前行的力量。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正文:

在計算機科學剛剛萌芽的1956年夏天,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召開了歷時兩個多月的會議,學者們經過充分的總結和討論,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 (ArtificialIntelligence)這一術語。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教授尼爾斯·J·尼爾森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定義: 「人工智慧致力於使機器智能化,智能化是衡量實體在特定環境中反應和判斷能力的定量指標。」

1956年,距離今天,已經有62年的時間。

作為協辦媒體,鎂客網有幸參與論壇全程,利用採訪,在緊湊短暫的會議間隙,在開放嘈雜的環境中,與多位AI精英人物的交談出乎意料地精彩而有深度。

當我坐在電腦面前整理採訪錄音,在周圍不絕於耳的噪音中,他們的聲音不高卻異常清晰。在反覆聽了好幾遍之後,我明白了原因所在,是因為他們的聲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堅定。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AI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類

-----凌曉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傑出研究員、數據挖掘及商業智能實驗室主任)

凌曉峰思維敏捷,樂觀爽朗。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及應用、智能系統開發等方面超過25年的研究,讓他對AI 的未來充滿熱忱和自信。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在討論到科技的發展,機器人是否可以取代人類的大腦。

他說,應該會,在50年以後,或者更久的未來,機器人大腦可以取代90%的人類。所以還是會有一小部分最聰明的人類是取代不了的。那我們就要有更好的方法去教育我們的孩子,我指的更好的教育不是指成為高考成績最好的,而是各方面包括思維掌握的最好的人類才能夠製造和掌控人工智慧,讓它為人類服務。

現任蘇州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的凌曉峰屢屢提及教育的話題,在他看來,人才的教育培養,教育的方式、課程的設計等方面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畢竟,50年後,我們的後代正成為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中流砥柱。

當問到我們要不要擔憂,像霍金說的那樣......

凌曉峰說,我們現在沒法擔憂,也不需要擔憂。那是50、60年甚至更久之後的事情。現在人工智慧做的事情是幫助人類從一些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方便快捷美好地生活,為什麼不呢? 我們沒有必要因為擔憂半個世紀以後的事情而在當下否定人工智慧,等到人工智慧發展到20年、30年後,我們會變得更聰明的、更優秀、更懂人工智慧,那個時候就可以來引導、來掌控它往正面的積極的方向發展。

當我在列採訪提綱的時候,我想到了霍金這句被無數媒體轉載的話,曾經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討論。所以當然要問。然而在與他們對話中,這個問題問過了,他們認真解答了之後,我突然意識到,霍金真的是這樣說的嗎?這到底是不是他的原話?作為NASA愛好者的我,雖然是理科小白,仍然下定決心去讀《時間簡史》和《宇宙簡史》,結果意外地發現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霍金是真的偉大,不僅僅是世界傑出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更是出色的哲學家和作家。大多數時候,這樣的大師通常會非常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很少以偏概全。

然後我去找到了霍金說這段話的演講視頻,然後,。。。。果然.....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霍金說:強大人工智慧的崛起,對人類來說,可能是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糟糕的事情。.....簡之,成功創造人工智慧,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也可能致使人類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其危害。這一點沒錯啊,人工智慧的大發展真正應該值得警惕和防範的,不是人工智慧本身,而是人類自我的意識和格局。更不用說霍金指的那個人工智慧是相當於人工生命的強人工智慧時代,距離現在的我們,還非常遙遠,遙遠得無從談起。

我不知道採訪的時候,他們是否知道霍金的原話不是這樣的,又或者這樣的問題他們已經被問過幾百遍了。然而他們還是認真耐心地解答,同時不乏獨特有趣的見解。這一刻,我意識到,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具有溯源而上探索真相的科學精神仍然非常重要,我們有還原事實知曉真相的權利,而不是簡單的人云亦云。


AI 應用領域的任何一個percent的進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陳濤(科大訊飛輪值總裁)

天才少年長大後的樣子,這是陳濤給我的的第一印象。

採訪中他思維敏銳、獨到風趣、真誠坦率、反應迅速、語言能力極強。1996年,一群天才少年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這是科大訊飛的雛形,團隊被稱為中國科技大學最聰明的一群人,其中包括網路ID名為「絕地戰警」的陳濤。

1999年,科大訊飛正式創立。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18年過去了,2017年6月27日,《MIT科技評論》評選「全球最聰明50家公司」的榜單在北京全球首發,有9家來自中國,科大訊飛超過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排名國內第一,全球第六。

科大訊飛是中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它是中國高科技創業公司成功孵化的代表性企業;是當下中國人工智慧概念股的龍頭企業;是立足解決中國市場所需而後稱霸世界的代表性公司。

如今,陳濤擔任這家公司的輪值總裁。但在很多個停頓的瞬間,他清澈而堅定的眼神,凝神思考的專註,還是當年那個埋頭搞演算法做研究的科學少年。

· 人工智慧不是風花雪月

現在的演算法,即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和應用的突破,有非常基礎的苦活累活是躲不過去的,陳濤說。

「人工智慧不是風花雪月。」

比如數據訓練的人工標記,必須時刻挑出來看,像Google 、Facebook這些公司現在做的圖像識別技術研發等等,裡面都會有大量辛苦繁瑣的工作要做。人工智慧的研發和基礎研究,包括數據團隊、包括翻譯、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到認知智能等等各方面。所以說,在這些領域,不是一直會有外界所理解的那種突破,一個進度有percent的進展,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專註心中熱愛,不要想太多

不要忘了人工智慧本身是依靠海量數據訓練的演算法,不是憑空出現、無本之木。人工智慧技術大規模的提升背後,需要行業本身的發展和積累,很可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鋪墊。

「所以,不要想太多。目前階段的弱人工智慧只是工具而已,我們的職責就是如何讓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陳濤認為,外界對人工智慧發展的擔憂和恐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那是強人工智慧的領域,目前還處於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和初步應用階段,這種擔憂對於當前的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 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AI的人類

談到著名的AlphaGo對戰人類圍棋大賽,陳濤說,簡單來說,AlphaGo下一盤棋可能需要3000美元的電力和演算法消耗,而柯潔只需要一碗飯。這從能量和成本的角度,就完全沒有可比性。

人可以與羚羊進行奔跑比賽嗎?或者說,人一樣跑不過汽車,沒有可比性,這是一樣的道理。

柯潔輸了,但是柯潔輸給的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千萬年來發展所積累的智慧總和凝聚製造出的智能機器,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智慧的讚美。

人工智慧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未來,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AI的人類,陳濤最後說。


我們有「心」和「新」,這是機器人永遠替代不了人類的

-----李偉亮(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端機器人中心兼任副教授)

· 機器人一直在等待AI的到來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外表儒雅的李偉亮看上去卻有著中國傳統學者的氣質。

「我從事多年機器人的研究,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李偉亮興奮地說。都不用問,他熱烈而直接地開始講述。

機器人技術其實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了,從事機器人研究的學者也都是具有幾十年的研究經驗和智慧的科學家。現在有了AI......哇!你知道這種感覺嗎?就像冥冥之中上天註定一樣,AI 的突然降臨,就像機器人一直在等待,然後終於等到了......他的語氣激動的像個發現奇蹟的孩童,眼睛閃閃發光。每個人都被他感染到了。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現在AI的浪潮已經來臨,將全面賦能機器人,並通過不斷的深度學習來豐富和強化機器人在各大場景中的實戰經驗及適應能力,帶來更多應用和發展前景。機器人將更準確,更程序化更智能化.....還有比這更棒的事情嗎!

也許只有在這樣的場合,才能看得到一位嚴肅的著名科學家會用那樣激動的語氣,向周圍的人分享他的喜悅和興奮,率真而親切。

在李偉亮看來,AI與機器人的結合必將取代掉大量低效並且重複的人力工作,從而將人類從機械無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這是新的產業革命,必將改變世界。

· 「用心」與「創新」,機器人永遠代替不了人類

那既然這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會不會最終取代人類?

當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李偉亮沉默了5秒鐘,然後他伸出右手握成拳頭,緩緩放在左胸心臟的位置,微笑著問我,你覺得機器人有「心」嗎?又說,我覺得它是 empty,而我們是有「心」的。

那一刻,我被感動到了,這真的是很動人的一瞬間。生而為人,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應該為人類感到驕傲。

他又舉起左手,豎起大拇指,說,這是「新」,是創新的「新」,作為人類,我們 需要用心不斷創新,不斷思考,不斷超越人類本身,這樣才能引領機器人為人類服務。


無人駕駛的意義太大了,我必須要做點事情

-------張天雷(主線科技創始人,CEO)

6月1日的下午,張天雷在論壇上演講,他的題目是《智能駕駛產品之路》 。在這之前,我剛剛結束對他的採訪。因為時間關係,採訪有些倉促緊張。突然兩個年輕人急匆匆地從走過來,問站在會場後門的我,請問張天雷的演講開始了嗎?我說是的。他們立即走進去找了位置坐下來聽。我不知道這兩個年輕人是特地趕來聽這場演講的還是怎樣,但我突然想起剛剛的採訪中,張天雷說的那句話:無人駕駛的意義太大了,我必須要做點事情。

或許,無人駕駛的意義在這個時代,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

張天雷,清華大學博士,現任北京主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人工智慧學會智能駕駛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師從中國無人駕駛泰斗李德毅院士,全程參與了中國最早的18次從北京到天津的無人車公共道路測試。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2004年,張天雷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大二就開始跟著李德毅院士進行無人駕駛方面的學術研究。

「最初是無人駕駛的研究和一些工程實踐,後來慢慢覺得還是需要有一些具體的抓手,能讓我研究的東西對社會產生一點影響。」

「後來我建議百度做這方面的研究,包括我的博士論文也是跟百度合作一起做的。百度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在百度三年時間,也到了張天雷決定離職的時刻。

「因為百度關注的領域更多是在乘用車這方面。而我個人覺得商用車物流這方面會更有落地的可能性。」

於是,2017年初,31歲的張天雷創立主線科技。

· 無人駕駛真的能用起來

無人駕駛技術究竟怎樣才能從實驗研究走向真正的產品運營?

張天雷這樣解釋:「無人駕駛跟我們開車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就是感知周圍的環境,計算機做出決策,最後車輛進行執行,按照這三步來進行。」

「具體到我們現在運營的港口場景,就是和天津港一起發起了智能電動的集裝箱牽引車關鍵應用技術研究。車隊運集裝箱的過程,具備路程不長、場景相對簡單、是可控的這些因素。我們特別注重這個東西真的能用起來。我們的目標就是,這個產品是真正能夠投入使用。所以 一個技術有很長時間的積累經驗是前提,另外我們對工程化和產品的認知,跟很多初創團隊還是不一樣的。單單去把一個技術推到極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為了做一個產品,不能光聚焦在核心技術本身,就是說核心技術給你帶不來產品,產品是一個融合綜合因素的產物。」

踏實穩健的張天雷反覆強調「真的能用起來」,對他來說,這是最實在也是最重要的。這位才30歲出頭的年輕人對待他的產品有著超乎尋常的細緻和耐心。

「產學研用是一個滾動的過程,前期有一些積累,做成了產品,產品在應用的過程中會遇到問題,和一些新的邊界的挑戰,這些挑戰的數據可以反饋到工程師那裡,再進行研究。所以其實這裡面最重要的,還是-----真的用起來,如果連用都用不起來,永遠就沒有反饋,沒有反饋就發現不了問題。」

現在,主線科技在天津港投入的3輛車,已經成功運營了2000多個小時。不久將增加到10輛車。成功的案例吸引了大批業內人士前去參觀,成為無人駕駛的「標杆工程」。

未來,張天雷將進一步推進其他場景的落地研究,讓更多的人認識無人駕駛,享受無人駕駛帶來的方便和效率。對他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很艱辛,但更多的是充滿挑戰和樂趣。


善用科技惠及社會

--------莫偉群(安德醫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莫偉群的採訪是最特別的,這個帶著謙和笑容的年輕人看起來有點羞澀。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而事實上他和幾個創始人成立的安德醫智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共同研發BioMind? 天醫智?,是全球首款MRI、CT神經影像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產品,涵蓋了腦腫瘤、大小血管病變、卒中等疾病。

· 如何利用科技惠及社會

「如何善用我們的科技惠及社會是我創業的初衷和宗旨。我想到醫療領域,醫療資源在全世界的匱乏導致醫療行業的發展遇到瓶頸,全世界的醫療專家缺口有1700萬,呈一個金字塔的機構分布。非常缺醫療人才。」

談到創業的初始,醫療行業發展的桎梏,醫生和患者的困境,使莫偉群深受觸動,如何用科技幫助這個行業,他開始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 圖像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應用價值最集中的一個領域

「深度學習的應用價值最集中的地方是在圖像這方面,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在於大部分疾病可以利用圖像來進行診斷。」

這是莫偉群研發團隊的核心技術所在,利用人工智慧通過對海量疾病信息的深度學習,通過圖像診斷疾病,提升診斷效率,診斷準確率可達到90%以上,相當於一個高年資醫生的水平。

若學習天壇醫院腦病診療經驗的「BioMind天醫智」成功學成「畢業」,基層醫院接入該系統後,相當於引進一名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神經疾病診療專家,腦病患者不必奔波大城市、擠在大醫院,「家門口」就能獲得高品質、個性化的診斷、治療方案,將極大緩解疑難重症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這將是一個在醫療行業具有變革性意義的產品。

· 我想到最好的一個AI應用

在會場休息的一角,莫偉群講述了他的創業初衷、核心技術、產品的意義。我們坐在生態島科創中心三樓巨大的落地窗旁邊,下午四點多的夏日夕陽斜斜地射進來,灑在他身上,給他鍍上了一層柔和的金色。我們愉快地交談著,就在採訪要結束的時候。我隨口問了一句,可以談談您現在能想到未來其他AI應用的場景嗎?

他沉吟片刻,換了一種溫柔而緩慢的語氣說,我比較關注Depression人群,趨勢日益嚴重,我想幫助他們。要知道抑鬱症患者很多具有不想說話拒絕交流的癥狀,他們會整夜失眠,然後在世界都沉睡的凌晨,他很有可能想說話,想得到別人的安慰和陪伴,然而身邊沒有人。這個時候就會有這樣的一個AI機器人,陪著他,聽他傾述,給予關懷的話語,緩解他的無助和焦慮,這樣讓他更好地康復.....

我聽著,這個場景引起了我的遐想。我想到了小鳳雅事件,想到還在貧窮困苦中掙扎的人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心酸難過的故事。人類真的很脆弱,但人類也是真的了不起,不是嗎?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創造文化,發展科技。一個赤手空拳的人,做不了什麼,一旦拿到合適的工具,就猶如神助,保持尊嚴,更好地活下去。科技是解放人類的武器,它給予我們開拓新未來的能力和勇氣。


後記

這是值得紀錄的時代故事。在科學面前,語言還是稍顯淺薄,或者說,我們的語言太過平庸。科學的奧秘,不是通俗的文字可以解釋、滲透,或者妄圖解構的。但文字可以把這些精英主義,這些代表人類最睿智的大腦所表達的複雜一面簡單化,給予大眾所能夠理解的敘事,並感動他們,仰望群星。

人工智慧被視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當人工智慧的熱度和泡沫退去,最終留下的,是他們,他們的智慧和堅定重新定義了科技創新。

向文中的五位科學家致敬。知識的力量永遠值得敬畏,而他們,一直擁有改寫人類未來的力量和底氣。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我們與5位人工智慧大咖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會投影的智能手錶LumiWatch來了,可在手臂自由地滑動並控制其中的應用
日本金融廳將禁止交易涉及犯罪活動的加密貨幣;Facebook展開調查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