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裡的那些風花雪月
自孩提時代接觸關於西湖的古詩詞始,我們就聽說過「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煙雨西湖,聽說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沁人西湖,聽說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出世西湖,還聽說過「坐臨棋局延明月,行采題詩對落花」的逸趣西湖。杭州人傑地靈,山秀河清,滋養出的西湖更是眾多文人騷客執筆抒情壯志的好去處。這裡不僅是美景勝地,更是舊時有志之士開展美政的大地。這些詩詞中,多數借足了西子湖畔的風花雪月,達成情景交融的和諧之音。
風篇
春日行次錢塘卻寄台州姚中丞
唐代:杜荀鶴
豈為無心求上第,難安帝里為家貧。江南江北閑為客, 潮去潮來老卻人。
兩岸雨收鶯語柳,一樓風滿角吹春。 花前不獨垂鄉淚,曾是朱門寄食身。
杜荀鶴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窮極一生雖有橫溢才華,但仕途坎坷,終未酬志。據杜荀鶴的詩作考證,他曾兩次遊歷西湖,兩次南遊皆是為了求取功名,但因久第不中,均是失意歸鄉。此詩開篇表明自己的心志:並非沒有用心考取功名。「難安帝里為家貧」、「曾是朱門寄食身」是對自己身世遭遇的陳述,頗為凄涼,但是使讀者很容易能夠把握詩人的情感,從而跟著詩人進入到他的自我剖析當中。「兩岸雨收鶯語柳,一樓風滿角吹春」,作為整首詩裡面唯一一處寫景,作者也是寫得十分隨性。春日萬物復甦,本應有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乘風出遊的快感,但杜荀鶴面對春日裡的錢塘,卻只有兩行垂鄉淚,迎面的風吹來的不是春日裡的希望而是滿懷的失望,立馬揪起了讀者的同情之心,心情也隨之陰鬱起來。相比之,白居易官任杭州刺史,面對自己治理的杭州,政績滿滿,百姓安居樂業,愛戴白居易,白可謂是春風得意。整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皆是平易自然之語,詩風樸實明暢,清新秀逸。
花篇
戲題木蘭花
唐代:白居易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艷風吹膩粉開。
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
論西湖山水元素,爭妍鬥豔的花兒就是濃墨重彩的一角兒。在白居易筆下,詩題「戲」字表明作者本篇文章的基調是輕鬆愉快的。初讀這首詩,許多人會對「紫房」這個意向抱有疑問。經古詩文詞典查閱,「紫房」在本首詩當中應該是紫色果實的意思,取自《文選·左思》:「素華斐,丹秀芳,臨青壁,系紫房。」 張銑註:「紫房,果之紫者,系於木上。」 同時該意象在白居易《南園試小樂》詩中有提到:「紅萼紫房皆手植,蒼頭碧玉盡家生。」這裡的「紫房」指的應該是含苞待放的木蘭花。除了此處用典新奇之外,還有「木蘭曾作女郎來」也是借用了花木蘭的形象。加上巧用動詞,「拆」、「吹」、「開」、「怪」、「饒」、「來」,將木蘭花擬人化,勾勒出了一幅和煦的陽光下,迎著微風怦然綻放的木蘭花嬉鬧圖,俏皮十足。木蘭花紫色的花瓣兒,頂著如凝脂般厚重的質感,彷彿塗上了一層厚厚的脂粉。暖融融的陽光照醒了沉睡的木蘭花,木蘭花如一位睡眼惺忪的少女,開始梳妝打扮,塗脂抹粉。經過的風兒看見如此美麗動人的少女,也不怪她喜愛塗脂抹粉,只管盡情地吹拂她,增添她的美麗,一派和諧,動感十足。我們也可將風兒當做是來找尋木蘭花嬉鬧的少女姐妹,頓時將整幅畫面鮮活起來。從此詩中,我們也可看出一個優哉游哉作為旁觀者看著這場玩笑全程發展的白居易,他的心情也和迎風綻放的木蘭花一樣美麗。
雪篇
冬至後西湖泛舟看斷冰偶成長句
唐代:李郢
一陽生後陰飆竭,湖上層冰看折時。
雲母扇搖當殿色,珊瑚樹碎滿盤枝。
斜汀藻動魚應覺,極浦波生雁未知。
山影淺中留瓦礫,日光寒外送漣漪。
崖崩葦岸縱橫散,篙蹙蘭舟片段隨。
曾向黃河望衝激,大鵬飛起雪風吹。
古代的有志之士,大多遊走大江南北,或求學、或遊歷、或任職,唐代詩人李郢也是如此。出有山水之興,入有琴書之娛。本首詩給人的直觀感受就是衝擊。冬至後的西湖,銀裝素裹。見到暖融融的太陽出來打了個照面,周圍所有的陰翳都煙消雲散了。金燦燦的陽光打在湖面上,湖上的殘冰折射出刺眼的光。湖水中藻類開始搔首弄姿,理應可以撓醒休眠的魚兒。水波粼粼,大家開始簇擁前進,可是還在貪睡的大雁竟然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熱鬧,大地上的一切都慢慢恢復了生機。可以看出寒冷過後,暖融融的天氣帶來的舒適感和愜意感。花鳥魚蟲的歡樂也正是詩人內心的歡樂。本詩不僅意象豐富,對意象的刻畫描寫手法也十分多樣。「雲母扇搖當殿色,珊瑚樹碎滿盤枝」一句比擬絕美,冬天的西湖,西湖水上宛若雲母扇搖,又如珊瑚樹碎,為我們勾勒出了一片晶瑩玉潔的西湖世界。緊接著,是十分具有層次感的移步換景,詩人的視角聚焦從水中的藻、魚過渡到水面的波光再是蔓延到扁舟上,從山影抓到日光再轉移到崖岸,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立體圖。「曾向黃河望衝激,大鵬飛起雪風吹」一句與前面的西湖之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西湖旖旎溫和的南國風光與黃河為代表的衝波激浪的壯美北國風光構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寫法在所有關於西湖的詩篇中都是別具一格、出類拔萃的。故這一篇可以當做是描寫西湖風光的典型佳作。
月篇
《夜泛西湖五絕》
宋代:蘇軾
(一)
新月生魄跡未安,
才破五六漸盤桓。
今夜吐艷如半璧,
遊人得向三更看。
(二)
三更向闌月漸垂,
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誰料得,
看到蒼龍西沒時。
(三)
蒼龍已沒牛斗橫,
東方芒角升長庚。
漁人收筒及未曉,
船過惟有菰蒲聲。
(湖上禁漁,皆盜釣者也)
(四)
菰蒲無邊水茫茫,
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五)
湖光非鬼亦非仙,
風恬浪靜光滿川。
須臾兩兩入寺去,
就視不見空茫然。
要說描寫西湖月亮之絕,當屬蘇東坡。他的《夜泛西湖五絕》描寫的月亮更為細膩。這首詩是蘇東坡應邀陪同朝廷監察要員攜妓夜遊同宿湖上時所做。在這詩情畫意的山水中,與其他只顧縱慾享樂的高官不同,蘇軾反倒是陷入了對官民社會關係的思考和人生的迷惘當中。
第一首當中,詩人三更還未歇息,可是有些煩心事吧。第一首奠定了這種煩憂的感情基調,並在接下來幾首詩詞當中循序漸進地闡述了原因。第二首詩人以一種思考者的身份審視著眼前的奇景,感懷世間之事,變幻莫測,無法掌控。第三首中,詩人寫了深夜西湖漁人盜魚(原文中注釋:湖上禁魚,皆盜釣者也)。一二句通過引用意象典故:①蒼龍(王十朋《分類東坡先生詩集注》引:「蒼龍,角、亢之宿,夜半而沒。」,表明夜深)、②闌干(曹植《善哉行》說:「月沒參橫,北斗闌干。」闌干,橫斜貌。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可見「牛斗橫」亦寫「更深」)、③長庚(李渷《酬詞》:「長庚冷有芒,文曲淡無氣。」故長庚升指天將明)等通過星宿的升沒來寫夜已深,天將曉。三四句寫漁人趕在未曉之前盜魚。「船過惟有菰蒲聲」中一個「惟」字,說明除船穿行於菰蒲之中發出的聲響外,已沒有任何聲音,進一步寫出了夜深人靜。當時的蘇軾是在杭州任職通判,面對為了生計而公然違反官府規定的漁民,蘇軾選擇做一個清醒的但又要裝作糊塗的旁觀者,其中滋味不言而喻。
第四首前兩句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船過菰蒲,菰蒲無邊,湖水茫茫,荷花夜開,清香撲鼻。月夜泛舟於這樣的荷花叢中,好不怡然自得。後兩句則是詩人對月黑之後湖光的憧憬和嚮往,不過月黑之後,大地將是了無生色,哪來的湖光?這也是我讀此詩疑惑的地方。有些說法談到蘇軾這一寫法是富含哲理境界的,我倒是沒有想到那一處去。第五首描寫月落之後的湖光,給人以變幻多端、神秘莫測之感。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總寫湖光的奇異;第二句是寫「月黑」之後,風平浪靜之時,湖光清晰可見;第三句寫隨著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動,然後跟著進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說船來到寺廟之下,卻根本看不見剛才彷彿「兩兩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種神秘的氣氛。蘇軾這首詩當中的湖光描寫與他另一作品《游金山寺》中「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有異曲同工之妙,頗有禪理。
蘇軾這首詩的寫法很奇特,明明不是同一首詩,但卻詩詩相扣。經過查證,這種寫法是典型的蟬聯格(這種詩格始創於曹植《贈白馬王彪》),每首的結尾都是下一首的開頭,而又略具變化。這樣可以達到珠聯璧合但又錯落有致的效果,讀起來輕快跳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通過以上的詩歌鑒賞,我們不難發現,同樣的景緻,卻能賞出不同的興緻。西湖文學作為一個地域文學集成,更多的是作為詩人一種內心世界與山水世界情感心志轉化的樞紐。情景之處,必不可少風、花、雪、月等意象,而在西湖,這些不僅僅都有自己的景緻代表,更是能夠在詩人的作品中增添一種別樣的西湖味道。
圖片:網路
編輯:魏素素
請您贊一下支持有美堂
TAG:有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