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聞知社:秦始皇為李斯所誤,終使秦帝國轟然崩潰

聞知社:秦始皇為李斯所誤,終使秦帝國轟然崩潰

文|小河對岸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因其軍事強盛與滅亡過速,而常令後人感思。那麼,軍事強盛的秦朝為何會轟然崩潰呢?今天我就從秦朝行政制度的缺陷上,帶大家探討一下這其中的緣由。在先秦時期,很少有農民起義。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也不過數百人而已,卻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史載:...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勝)。

從中可以看出,秦朝對地方(六國舊地)管理上的失敗,可以說是弱不禁風,以致於秦朝在頃刻間就失去了山東六國舊地。我們都知道秦朝在地方上,是實行的郡縣制,而漢朝建立後,鑒於秦滅亡過速,而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與郡縣並存)。有人認為郡國並行制,是歷史倒退,其實並不然。郡國並行制是對郡縣制不足的補充,有句俗語叫「天高皇帝遠」,郡縣制雖然可以起到集權的效果。

但以帝國極其有限的人力,並不能對地方進行高效的管理。俗語「皇權不下縣」,縣令在過去就是朝廷正式官員的最低級別。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不過是朝廷的代表而已,實際上地方基本都是「宗族自治」(宗法)模式。荀子說:「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並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並齊, 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 故秦奪之。故能並之,而不能凝,則必奪;」

而秦朝初並天下,六國人心不一且舊有貴族勢力根基太深,對六國舊地的管理就更需要加強,而將七國真正融合成一國更是需要漫長的時間。而秦朝對邊遠之地,也一概行郡縣制,其實,就是對地方上的放任。秦統一天下之後,曾就對六國舊地的管理上有過爭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遂)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過去一直有人將王綰等人與李斯的爭議,看成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議。其實卻並非如此,秦自商鞅變法起,已經廢分封行郡縣。王綰等人是認為,應該在燕、齊、荊(楚)等偏遠之地,分封諸子為王,以對偏遠之地進行有效的管理(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而其實,這是郡國並行制(郡縣制佔主導)與純粹郡縣制的爭議。

再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僕射周青臣等頌始皇威德。齊人淳于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齊、晉兩國權臣)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始皇下其議丞相。丞相(李斯)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而自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又回到了秦國與山東六國對峙的局面來看。淳于越的觀點(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也不無道理,而李斯此次的做法卻為更霸道(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對於偏遠之地行分封之事,秦始皇亦兩番遲疑不決,而讓群臣議論。而李斯兩番力排眾議,並使秦始皇定下決心行郡縣。由於秦漢以後的王朝,都是奉行集權帝制(郡縣)以及西漢後來的七國之亂等原因,後世學者幾乎都是肯定李斯的主張。

然而,站在當時的背景之下,七國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凝聚成一國。而對朝廷力不能及的偏遠之地,實行分封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漢初沒有分封同姓諸侯以鎮地方的話,大漢王朝估計也就在「諸呂之亂」時大勢已去了。今天,我們的民族主體之所以稱漢族而不稱秦族,而漢族的形成卻也並非是自漢朝成立之始。其本身是需要極為漫長的融合過程,而在這其中是應當要肯定漢初分封對國家穩定所起的作用。如果秦始皇當初沒有採取李斯的主張,而對偏遠之地分封諸子為王以過渡。雖未必能阻止秦之滅亡的命運,但定不至於秦帝國頃刻間轟然奔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東吳若不將荊州借與劉備,能否與曹魏平分天下
滿清夭折的皇帝年號,造就了清錢收藏的神話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