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鑒今(六)武觀之亂和夏啟時代的終結
夏啟打敗強大的有扈氏後,環顧自己的江山,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
於是夏啟和歷任大帝一樣,也去巡狩了,在他即位的第十年(一說第九年,不要在意這些細節),舞《九韶》於大穆之野,傳說《九韶》是舜所作的,啟在大穆之野舞《九韶》,大概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功德。
在整個樂舞中,啟表現出來他能歌善舞的一面,《山海經》里記載,啟「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除了這次舞會,啟還舉行過很多舞會,而且場面都異常宏大,《墨子》中曾這樣形容過夏啟的舞會——「萬舞翼翼,章聞於天」。
用東北話講就是「有排面」!
當然,除了「有排面」,它還有不可忽視的實際意義。這場舞會發生在啟伐滅有扈氏之後,此時的夏啟,擊敗了強大的對手,消滅了幾乎大部分的反對者,如此盛大而隆重的舞會,也彰顯了當時的民心所向。簡而言之,這次舞會,說明夏啟的統治更加穩固了。
但是《九韶》音猶在耳,就發生了一起不和諧的事情。
《竹書紀年》上說,十年,夏啟舞《九韶》,十一年,就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
事情是這樣的,在啟的晚年,他的兒子們為了爭繼承人的名額,發生了一些衝突,具體怎麼衝突的,已經無史可考,但是很明顯,在啟的五個兒子里,老五武觀是跳的最歡的,對此,啟很是反感,怎麼著?老子還沒死你們幾個就都惦記上老子屁股底下的這個位子了?
所以啟一怒之下,就把武觀流放了到了西河這個地方。
按說被流放後,武觀應該老實了,這其實也是啟流放武觀的目的。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武觀的逆反心理……
被流放到西河的武觀,心裡極其鬱悶。
按照輩分來講,武觀是最小的,書上也說他是季子,伯仲叔季,季就是最小的那個。再加上自己被流放到了西河,很明顯老爹是討厭自己了,再加上自己和兄弟們有矛盾,這樣下去,別說帝位,今後想過的舒坦點都難。
武觀越想越鑽牛角尖,這時候可能武觀的身邊還有一群心懷不軌的人一攛掇,得!干吧!老爹啟你不也是暴力奪位么!
於是在夏啟十五年,也就是武觀被流放到西河的第四年,腦子一熱的武觀,拉開了武觀之亂的序幕。
不過很明顯,武觀雖然有老爹啟奪位的膽量,但是沒有老爹啟奪位的本事。啟奪的是人家的位子,武觀奪的是自己家的位子。啟奪位時,自己家的嫡系部落全都竭盡全力,畢竟一榮俱榮;武觀叛亂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嫡系部落的首領們看了看腦子一熱的武觀,又看了看盛怒中威嚴的啟,決定還是別犯傻了。
戰爭的具體進程也一樣是無史可考,我們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得知,武觀叛亂後,啟並沒有親自討伐,而是派遣了彭伯壽帶兵討伐。那麼彭伯壽是誰呢?
彭,是指大彭國;伯,是大彭國諸部落之長,也就是大彭國君;壽,就是這個人的名字了。
所以就是,大彭國國君壽這個人,帶兵平定了武觀之亂,並且殺掉了武觀。
武觀之亂雖然給夏朝帶來的一些影響,但是在那個時候,啟還有更大的麻煩,那就是夏與東部夷之間為了爭奪方國部落統治權之間的爭鬥。
在夏啟統治的第三十九年,七十八歲的啟去世了。啟波瀾壯闊的一生也在此畫上了句號。
雖然關於啟的記載並不多,但是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啟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少年時期,父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沒有父親保護的啟,形成了堅毅獨立的性格,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去爭取!
中年時期的啟,見識到如日中天的父親,見識到王位爭奪的殘酷,他繼承了父親隱忍謹慎的天賦,在暗處不斷學習手段,結交盟友,終於在父親死後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東西。
晚年時期的啟,傲視四方,卻又遭逢兒子叛變,並且冷酷而又果斷地平定了叛亂,殺掉了自己的兒子。
作為一個兒子,啟是可憐的;
作為一個父親,啟是冷酷的;
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啟卻是完全合格的!
啟可能配不上儒家的「仁德」二字,但卻足以享用史家的「賢能」二字。
在啟之後,他的後代和他的王朝一度陷入崩潰的邊緣,直到他的重孫子少康登上歷史舞台,才挽狂瀾於既倒,把夏朝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註:這段史料記載有矛盾
啟舞《九韶》的時間,按《太平御覽》、《帝王世紀》為準
啟的在位時間與年齡,按古本《竹書紀年》為準
武觀是不是被殺,《竹書紀年》說「武觀來歸」,《韓非子 說疑》說「五王所誅」,按《韓非子》為準
彭伯壽按《路史 後紀》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