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斯為泰山,何懼風雨?
文丨《那些年》瑞格格
唐朝李泌,一個複雜的存在。他是歸於山水的隱士,也是皇帝坐榻的密友;是左右朝綱的宰相,也是追求黃老的道士。
李泌一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數十載幾進幾齣、他卻總能來時不喜、去時不悲,上則儘力,下則淡然。
後人稱,奇人也。
玄宗時期,一進出
李泌天資過人、七歲能文。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機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見,得到玄宗以及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的喜愛。被稱為神童,名聲大噪。
李泌成年後,更是博學多識。天寶年間,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於是召他入朝講授《老子》,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但因遭到寵臣楊國忠的排擠與誣陷,他索性脫了官袍,「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直到「安史之亂」爆發。
此為李泌的第一次朝堂進出。
肅宗時期,二來去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走,肅宗繼位。肅宗請來了李泌,共同收拾河山。肅宗欲拜李泌為右相,但李泌說什麼都不接受,他說,「陛下待以賓友,則貴於宰相矣,何必屈其志。」宰相不宰相的,他不在乎。
於是,肅宗執政期間,李泌以賓客身份輔佐。肅宗對他極為寵信,出則同輦、入則同榻,「事無大小皆咨之,言無不從」。而李泌也是盡心竭力,操心著前朝後宮的大事小情。為討伐安祿山,他曾獻「靈武策」,此策被後人視為是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一個級別的戰略方案。為避免兄弟鬩牆、父子不睦,他斡旋於皇子、妃嬪、皇帝與太上皇之間,以極大的智慧保護著皇家根基。
然而,秉持大義之人,總會傷及部分人的小利。李泌受到了權臣李輔國以及寵妃張良娣的記恨,此二人興風作浪、屢有發難。而李泌態度似水,亦剛亦柔。不硬懟、不較勁,我且替皇帝守住國祚根本就好。
李泌就像一個不要職位也不要股權的職業經理人。肅宗叫我來做事,搞定了,我便不必多留。
長安光復後,李泌履行諾言,立刻向唐肅宗提出了辭呈。肅宗自然執意挽留,李泌於是向肅宗表明了他不能留下的五個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此「五不可」,歸根結底就一句話:自己無名無份卻功蓋天下,必然會遭到朝中大臣嫉妒,因此進不如退、留不如去、在不如不在。
肅宗不得已,乃聽其歸隱衡山。這就是李泌的第二次來去。
代宗時期,三起四落
李泌隱居數年後,肅宗駕崩,代宗繼位。
代宗即位後,又馬上召李泌回來,想要命他為門下侍郎兼同平章事(權力形同宰相),李泌堅決辭讓。
代宗想想說,也對,宰相事務太多,一忙起來,咱倆都見不著。反正像我們這樣,何必一定要發布詔書任命,才算宰相!
言外之意,跟他爸肅宗的想法一樣:不管你李泌有沒有頭銜,我都把你當宰相的。
可如此一來,居於宰相之位的元載不幹了。他忌憚李泌,多次背後發難。李泌生存境況堪憂。剛巧此時,江西道觀察使魏少游上疏皇帝,請派輔佐官員。代宗便對李泌說,「元載不會放過你,我今天且把你寄存到魏少游那裡,等我剷除了元載,定會寫信告訴你,你再回京。」
於是,李泌第三次離京。
後來元載倒台,時隔八年,李泌再次被唐代宗召入宮中。可是,新的宰相常袞依舊不能容他。李泌又被派出去,當了澧州刺史,後遷任杭州刺史。李泌第四次離京。
而李泌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裡:不怨不忿,該幹啥幹啥。
李泌雖被貶任地方行政長官,但在所到之處都有很好的政績,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績著名。北宋蘇轍稱「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故井邑日富。」
德宗時期,身居宰相
代宗去世後,李適繼位,是為唐德宗。李泌又回來了。由於他輔佐了三代皇帝,威望極高,這次終於成了宰相。
李泌的政績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每每行事,都能匡正時弊。
李泌以山人身份輔佐肅宗、代宗時,盡心竭力。但因身份特殊,行事多以退為進,上善若水。如今為相,他恪盡職守,更是展現出了另一面——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
德宗立李誦(唐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牽連到了太子,於是德宗有意廢除對蠱媚之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強硬反對。以至於德宗不悅:「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李泌答:「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據《新唐書》記載,李泌「執爭數十,意益堅」,最後皇帝妥協了,太子保住了。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過如此。
789年三月二日,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遙想當年,玄宗召童子李泌入宮。張說出題,請李泌以「方圓動靜」作賦,並為李泌做了一個示範,「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張說以棋局作喻,文理兼備,極為高明。不料,小李泌毫不遲疑,立即作答:「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眾人嘖嘖稱奇。
李泌此生,不就是踐行著這「方圓動靜」之理,動靜相宜,方圓不亂。身處於利益中心,能不陷私慾;起伏於政治漩渦,則進退有度。可與帝王同輦、指點江山,也能粗茶淡飯、荒野獨釣……
李泌這一生太過精彩。但靜靜想來,真正讓人折服的,不是那幾十載的波瀾壯闊,而是一眼望穿,斯為泰山。
※永恆的困境:現實利益與價值堅守
※你的「人情味」,用對地方了嗎?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