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裡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智慧小語:

成語以人為鏡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另外,在《墨子·非攻中》中也有記載:「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身體的儀錶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隱忍的女子,跟隨過六位皇帝,還曾嫁給比自己小18歲的皇上
不止是「詩仙」,他還是大唐情聖,當30歲的他遇見了40歲的她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