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法國大革命病灶淺析——讀《舊制度與大革命》有感

讀書筆記︱法國大革命病灶淺析——讀《舊制度與大革命》有感

文字作者︱黃雨婷

本工作室2018年度讀書活動參與資格優秀申請材料精選(二)

內容簡介:

1789年,積鬱成疾的法國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巨變——法國大革命,這場史詩級的轉變如一次山洪將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君主制堡壘在三年內沖刷得土崩瓦解。法國大革命如同一頭公牛衝進了瓷器店,將法國社會搖搖欲墜的各類制度撞個粉碎。到底是何力量讓法國這古老的社會建築頃刻間崩塌?托克維爾別出機杼地將舊制度與法革後的社會對接,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複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餘,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而這種因果聯繫是與「人民不堪重負,民不聊生而揭竿而起」的固有觀點截然相反的悖論。因而此書的最大作用正如托克維爾在序言中所寫:在本書中,當寫到法國人取得大革命的功績,且新社會的曙光已經展露時,我將會做另外一些工作——認真地考察新社會本身,與舊社會相比,它在哪些地方與之相似,在哪些地方又有所不同?在這場革命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關鍵詞:君主專制 中央集權 自由 平等 民主 封建土地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托克維爾不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學家,更是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正如他開篇當即指出:「這是一本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書。但是,請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部法國大革命史。」關於那段歷史的書,已經有很多人寫過,並且寫得栩栩如生。在我,並不想重複別人的工作。」因而此書並不是平鋪直敘地向讀者介紹法國大革命的詳細過程,而更多地是探索其內在的聯繫、因由。全書多個章節題目是以問句的形式,想必也是托克維爾想以此形式構築和讀者互動的橋樑,讓讀者獨立思考。

作者堅持以事實判斷為先。作者雖然貴族出身但論述角度公正客觀,把事實和思想、歷史哲學和歷史本身相結合。善於從微觀角度出發,管中窺豹,以部分感知整體,別出心裁地從行政官之間的信件往來、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中發現法國舊制度下真實而詳盡的政治、經濟、思想狀況。在扎紮實實地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思考的基礎上,以新視角向人們展現法革前社會的「另一幅面孔」

文中多處對比論證。如法國與德國相比,法國這邊是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德意志那一邊是沒有土地的農奴,為什麼封建權利在法國人這邊會激發起更強烈的仇恨呢?作者給出了兩個解釋,第一是法國農民已經變成了土地所有人;第二是法國農民已經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試想,如果土地本就不是農民自己的,那麼強加在土地上的各種負擔同他又有何干?德意志的農奴卻在殘暴的欺壓下不敢吱聲,他們從沒想過要推翻整個體制,來個大革命,有這種大膽想法的只可能是自由民。再如從文人與行政官的關係上進行英法對比:英國的貴族是接地氣的。農民與貴族分工科學融洽,法國兩類人割裂,都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無法將理論與政策相結合,因而造成社會體制無序、守舊、不合理,由此也成為法革的誘因之一。諸如此類的對比還有很多,如城鄉二元對比、各階層對比等,以此方法深刻剖析了法國大革命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一)經濟制度:經濟空前繁榮下的危機四伏

長期積累的歷史經驗彷彿告訴我們:革命的前提一定是民不聊生,而法革就是個例外。托克維爾指出:「大革命之後的任何時期,社會財富的發展速度都不如大革命之前20年里的發展那麼快」,更加自由的制度確實提高了生產力,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國王並非人們所認為的暴戾蠻橫,他對民眾也有「溫柔」的一面。當國王的獵物在狩獵區邊緣毀壞了農民的莊稼,國王還表示應該予以賠償。同時,路易十六對公眾輿論也一直抱有敬畏之心。大多數外國人很難想像公眾輿論在法國的權威地位,很難理解這股甚至能對國王發號施令的無形力量到底是什麼,但它確實存在。後來的研究發現,當時的法國正在進行飛速的改革,農民的自由、平等和財產,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護。但是這經濟上的繁榮在法國越往後發展,思想就越顯露出不穩定的狀態。民眾的安全感直線下降,而反抗情緒在不斷增長,對所有舊的規則體系的憎惡也在膨脹。整個民族正在很明顯地朝著革命的方向前進。事實證明,一向毫無怨言、忍受著難以忍受的法律壓迫的人民,一旦壓力被減輕,他們就將其猛力的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之前的政權更好。在法國人看來,路易十六最輕微的專橫舉動,似乎都比路易十四整個專制制度更難以忍受。這也是法國成為革命的先行者的主要原因。

(二)社會氛圍:被割裂的三個階層

1、兩極分化嚴重:最近幾百年間,三級會議只召開了寥寥數次,因而第三階層能發聲的機會越來越少。不平等的徵稅制度就在跳過三級會議的情況下被制定並實施。

不平等徵稅讓各個階級分離,使各階級內部越來越分裂,這是此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出現過如此嚴重的情況。」由最沒有能力的人繳稅,最有能力的人卻免於繳稅「,當這成為繳稅的原則時,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這種嚴重的後果——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對比鮮明的是,在英國,貴族為維護統治地位,選擇了低下他們「高貴」的頭顱,與農民打交道。在困境面前,英國貴族再次發揚了英國人優良的政治傳統——妥協。這幾百年間,英國在納稅方面的不平等已經基本消失了,18世紀,英國的窮人在納稅方面享有特權;而在法國享有此項特權的卻是有錢人。英國貴族為了維持其統治,將最沉重的公眾負擔都背在了自己身上;而在法國,貴族的免稅特權在貴族這個階層消失後卻依然得以保留,以此來補償貴族統治地位的淪喪。

2、法國的貴族始終不肯低頭:法國是有著悠久貴族傳統的國家,國王、貴族和平民,一直是歐洲社會結構的重要構成部分。與同樣擁有貴族傳統的鄰居英國相比,法國的老爺們總是不願意和領地上的農民們打成一片,哪怕只是做做樣子。而這群社會上層除了政治地位之外,還有用各種各樣的經濟特權,這使得大革命前的法國貧富分化加劇。貴族不願意「下基層」,那也就相當於把自已孤立於整個法蘭西民族中,這也就不難解釋這個盤踞法蘭西上空千年的大家族,被大革命輕而易舉地毀滅了。

3、集體個人主義泛濫。也正是由於專制權力的加強,人們逐漸喪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與人之間變得互不來往,社會誠信缺失,不同階級之間乃至同一階級內部都不會相互協作。而正是這種自由的喪失,使得舊制度變得難以維持,因為它只會加劇社會的分裂,而難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所謂的共同利益,在這裡一點兒都看不到。各村莊和各城市間的關聯很少,它們隸屬的行政區域間的關聯也是一樣。它們在建設完成那些對自身而言不得不建的公共工程後,依然存在巨大的意見分歧。這場爭鬥無窮無盡,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妄想和謀算。個人主義泛濫。無數只顧及一己私利的小型組織,共同構成了法國社會。這便是所謂的集體個人主義。

在多個奉個人集體主義為圭臬的小團體中,在各部分內部好像又形成了一個特別的社會階層,這個階層對公眾生活置之不理,只看重自己的利益。這種近乎沒有盡頭的切分註定了大革命必能在剎那之間將法國徹底摧毀。原因就是,相較於其他任何一個地區的民眾,法國民眾在面對困難時更缺乏相互扶持、共同進退的精神。所有被大革命摧毀的小障礙浮現,一個冷漠的社會隨即出現,相較於過去曾在世界上出現過的那些社會,它顯得更加密集、同化。簡而概之,這是個充滿了相似的陌生人的社會。

(三)新思想的井噴:對自由平等民主的呼喊

尋求「平等」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自由」,這或許正是托克維爾從法國大革命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

在貴族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他們不光統治著政務,還統治著輿論導向,將文人定位,將某種理論定為權威。而到了18世紀,法國的貴族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對這個領域的統治,他們的名望伴隨著權力消亡了。以往被貴族們佔據的思想領域已經變成一片空白,所以文人們才可以在那個領域不受限制地膨脹,獨享那個空間。

法國的文人們從來不牽涉到政治當中去,因而他們對政治有全新的見解,更有膽量去探索新的思路。在這樣一個到處都是官僚的社會中,他們在那種荒誕的特權之下越來越感受到壓迫,漸漸地覺得那些特權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這種現象把人人生而平等的觀點融進或者說拋進了所有哲學家的思想里。無知的百姓們願意支持他們,接受他們的思想。正是三級議會將法國人民關在門外,讓他們沒有在議會中討論政事的機會、親身處理政務。因而文人們才得以擺布他們日益空白的頭腦,使民眾接受純粹理論的洗腦。

由文人來向人民傳授政治知識,這在歷史上來說也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或許正是這樣一種狀況,才最終確定了法國革命自身的性質,並且讓法國在革命之後成為了現在我們見到的樣子。推動這場革命的民眾不單從文人那裡獲得了理論,也獲得了他們的精神和情感。在很長時間裡,所有的民眾都接受了他們思想的熏陶,沒有其他的人對民眾進行指導,民眾對實際行動也全不知曉。所以在研究這些文人的著作時,他們就自然學到了文人們的個性、情感、價值觀甚至是個人的嗜好,當民眾們最後付諸實踐的時候,終於把他們從文學中學到的習慣都帶到了政治當中。

在那個時期,文學風氣也悄無聲息地融入到政治風潮中,並使它融入到了各個階級當中。在大革命之前很早的時候,路易十六的敕令就時常會提到自然法和人權這樣的詞語。平等思想也滲透進農民的日常生活。那是的文人可謂是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

在歐洲的各個民族當中,法蘭西民族是最耀眼最有危險性的民族,生下來就擅長改變,心靈的深處始終盤踞著對平等的鐘情。法蘭西原有的性情跟這些新鮮的性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這導致有些人常常把那些特別的熏陶所帶來的東西混淆為本性。這也是法國成為革命第一把槍的原因之一。

(四)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的復生

當發動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毀或喪失銳氣時,當對自由的熱愛在無政府和人民專政中被挫傷而軟弱無力時,當慌亂的民族摸索著尋找新的主人的時候,專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極好機會。

再者,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的需求幾乎每一時刻都在產生。對於這些新的需求,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滿足。因此,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每一種新的需求,無疑是一種新的權力源泉。社會上新的案件不斷發生,而在法院中並沒有此類案件的先例,因此,它們完全不符合法院的常規。從此,隨著時代的推進,中央政府竭盡所能,開拓新的活動領域。對於這些新領域,法庭往往由於缺乏必要的機動性,而跟不上政府的步伐。可見,隨著文明本身的發展,中央政府的行政範圍也隨之變動,而法院的行政範圍,卻始終徘徊不變。

當自身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時,政府變得更加開明和規範。不但如此,管理一切領域的政府,對於人民壓迫得少了,疏導得多了,變得極其溫和。就像其他的事物一樣,中央政府逐步變得完善。關於這一點,研究中央政府的檔案時,我們就可以發現,並且為之震驚。

通過民主革命,中央集權製得到了鞏固,而舊制度中的很多體制,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這場革命所形成的社會中,中央集權制很自然地佔據了屬於自己的位置。。最後,人們心甘情願地認為,中央集權制是大革命的主要功績中央集權不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績,而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之一。

讀完此書,不禁感嘆,法國的歷史發展總是一波三折的,它最早引領了啟蒙思想卻最遲付諸實踐,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多次政變,算上巴黎公社,他們嘗試了所有的政體。相比於德國人的王朝戰爭大一統的決絕尚武,英國人光榮孤立式的保守妥協,法國人似乎在政治上更加傾向權衡於妥協與鬥爭之間,在客觀環境變化時或許會選擇更為激進的方式—革命。這種種表現是不是和法國人民的某種與生俱來的浪漫、喜歡嘗試、冒險精神此類特性有關呢?這不禁引人深思。

此片報告僅是我對《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的粗略思想內核整理加之本人的淺薄思考。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在當時當地發生究其根源數千粗淺文字定不能解釋清楚。但希望通過整理作者行文創作的邏輯框架,學習到分析事物的思維方式方法,及其嚴密而深刻的寫作思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eading一期一會 的精彩文章:

TAG:Reading一期一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