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福圳:三龍吐霧迎紅軍

大福圳:三龍吐霧迎紅軍

5月上旬,小編欲到坪寨大福圳採訪96歲知情老人,因老人外出採訪未果。5月中旬,想第二次到大福圳採訪,竟了解到老人已與世長辭了!由此逾發感覺到搶救紅色文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本周末,小編不顧陰雨連綿,趕到大福圳採訪了75歲老人蕭方報。

蕭方報接受採訪

1

三龍吐霧現泉眼

蕭方報講述:我原來就住在大福圳,已遷出近二十年時間。相傳,我的祖輩蕭卿惠公之子良堯早年販賣小商品發跡,有一天,他在福州街上看到一位窮秀才吃了一碗面付不起錢,為他付了面錢,秀才感激不盡。後來這位秀才考取了功名在福州做了官,托信給良堯,叫其運送大量的木材到福州販賣,在秀才的幫助下,幾年下來,良堯積攢了萬貫家產,祖先由此發家。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卿惠之子良炳、良堯、良銑、良淦請贛州先生選了「三龍吐霧」上吉之地,艮兼丑向,合建房子,前後歷時十六年,於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建成。因該厝以祜為主題,又在水圳之旁,是名大福圳,俗稱大腹圳。

大福圳佔地面積9600平方米,圍牆內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全宅分為三堂七棟一書院,共有十八個大小廳堂、二百六十多個房間,牆外有三個與牆體相連接的炮樓和一個建房工匠廠。正堂外有一個半月形約300平方米的門口埕。建築規模和面積之大,當為三明第一大宅。

由於」三龍吐霧「的聚水作用,大福圳後溝有一汪清泉,長年不枯竭,一百多年來,一直養育著我們大福圳人。

2

三種文化齊聚全

大福圳整體建築簡潔大方、錯落有致,在遵循傳統兩兩相對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右前建一座書院,立於水圳之口,並配合半月形的門口埕,形成了田間藏風聚水的風水格局,後人不知古人堪輿之深意,稱之為「田螺」狀。大福圳做工講究,追求細節,精雕細琢,宅前宅內雕樑畫棟栩栩如生、書法壁畫比比皆是,形成了福、廉、農耕等三種主題文化。

福文化

大福圳左橫厝山花有藍色「集祜」二字,「祜」字讀作hù,字義為「福」。

在右側第二棟橫厝突出的牆壁上有一個1米多高、別具一格的行草字體「福」字。該字運用象形、誇張的手法,書寫方式結構獨特,為百家福里所沒有的,初看左邊像龍頭,寓意見龍在田,細看像兩人在深情凝視著、回味人生幸福時刻。以福字命名,寓意人丁興旺、多子多財,安平幸福,告誡子孫現有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當好好珍惜。

宅內窗格鏤空圖案中有「蝠」,古人常畫「蝙蝠」為福,取「福」、「蝠」諧音,蝙蝠數量越多越好,有多福之意,但窗中的蝙蝠僅兩隻,亦有深意,即「福能雙至」。窗格中的蝙蝠置於頂端,朝下俯衝,而下面則是層層雲朵,取意「福從天降」。

甚至連門鎖也裝飾有蝴蝶鐵片,南方「h」、"f「讀音不分,"蝴」與「福」亦諧音。

廉文化

在書院里,有著眾多的垂蓮柱,每個垂蓮柱都有形態各異的鏤空雕刻,「蓮」諧音「廉」,在書院里講「廉」,賦予深意。古代有句話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封建社會,通過讀書,參加科舉,就基本保證可以做官,這是一個進入上層社會的通道。而要保持官位長久,廉是基礎。古人寓教育於建築之中,體現古人高超的智慧,值得我們充分汲取和借鑒。

農耕文化

大福圳更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正厝、橫厝之間通水溝牆體上方是楠竹形石質窗欞,美觀大方;門中鏤空雕刻有樵夫挑柴、砍柴的情形,告誡人們要勤懇勞作;牆上詩詞具有濃厚的田園氣息,字裡行間多以田園竹林花草作為描寫對象,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的勞動為題材;門邊對聯也多體現農村的環境,如:竹雨談詩蕉雪悟畫,松風拂塵蘿月彈琴。大福圳建築的設置功能也體現了農耕文化,如後圍牆的設置了存放薪柴、農具,以及飼養豬羊的空間。

3

濃霧緊鎖避災禍

蕭方報講述: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土匪、強盜為所欲為,視人命為草芥。一次,梅仙人因拒交各種攤派稅款,言語上得罪了盧興邦,盧部便派兵進行血腥殘殺,揚言要抄平整個九都坂。土匪到達後見房就燒,逢人就殺,就連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當晚,雙梅兩岸火光衝天,一片通紅。土匪們折騰了大半夜,兩岸就近的房子也被燒得差不多了,他們下一個目標就是大福圳。當時從九都坂通往坪寨只有一條石板道,道路兩旁樹木參天、雜草叢生。時值寒冬,當土匪們來到大福圳房子前面的岔路口時,已是下半夜了,天氣寒冷、大霧瀰漫,突然一陣大霧夾雜山風迎面吹來,寒氣襲人,吹滅了土匪們手中的火把,林中還隱隱約約傳來陣陣古怪的吼叫聲,土匪們被嚇怕了,以為是觸怒了神靈,黑暗中個個心驚膽戰,不知所向,只好從原路連滾帶爬地撤回。大福圳從而避過了一場大災禍,其建築方保全至今。

(以上兩張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即時刪除)

雙梅兩岸

4

紅軍駐紮俱歡顏

蕭方報講述:據老一輩人講,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隊來到了坪寨。村民看到部隊衣冠各異,並不整齊,大人帶著小孩均逃離,躲到山上,那時稱之為「跑共產」,大福圳只剩下一些老人。紅軍幾百多人駐紮在大福圳,他們只駐在客廳和走廊,對房間和家人秋毫無犯。

這些情況,大福圳的老人都看在眼裡,覺得這個部隊不錯,沒有侵犯任何的東西,沒有動任何的財產,伙食也是自己做。如果紅軍需要什麼東西,會跟我們商量,還折價補償。記得老人講,因人數眾多,紅軍的飯菜是用高木桶裝,木桶放在中間,大家圍著木桶蹲著吃飯。

走廊

紅軍曾用過的廚房

大福圳的老人經幾天的觀察,就叫大家都回來,說,不要怕,這部隊是好部隊。大家回到大福圳,紅軍跟老百姓的關係處的非常融洽。紅軍駐了一小段時間,就撤離了。據說是往左邊的紅軍嶺上去,經科弟村,下到雍口。其他的紅軍則過浮橋渡河到九都坂往源湖一帶走。

紅軍嶺

蕭方報說:紅軍在駐紮期間,在牆壁寫了一些標語,現在還保留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映山紅紅四方 的精彩文章:

TAG:映山紅紅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