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康熙皇帝軼事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康熙皇帝軼事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聆聽小編講歷史,很高興在這裡和朋友們相遇,歷史問題在於不斷地發現,在於用真實材料說話,讓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歷史是文化的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內容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在歷史的長河中,先輩通過真實記錄,讓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從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日,到十一月十三日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曾兩次向文武官員發表談話。是臨終前的最後贈言,言詞懇切,感人至深,意味深長,勸誡當時,啟發後人。第一次在十月二日,對領侍衛內大臣、侍衛等人,八旗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參領等人,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直隸巡撫、守道等官員們談話內容如下:朕掌管天下大事六十餘年,年至古稀(七十)。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時的大臣官員,年幼時曾見到三分之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時的大臣官員曾見到一半,世祖章皇帝(順治福臨)時的大臣官員全都見過;明萬曆(明神宗)、泰昌(明光宗)、天啟(明熹宗)、崇禎(明毅宗)時的大臣官員,以及舊太監,也曾經有機會見到過一些人。朕凡事留心詢問,所以對前朝諸事知道得詳細。當政以來曾經想過情況千變萬化,皆難預定,只能寬平公正,因時制宜,對一切事情都未曾固執已見。孔子說:寬則得眾,信則人任。朕起早貪晚,無刻不以民生為念,凡是政事的利弊得失,一定研究其原因究竟。

接著康熙舉天下錢糧各省皆有虧空,陝西尤甚為例,說明為政用人的難處。虧空的原因,都是因為地方官不認真負責,挪用國庫銀兩,當年不能清,以至有幾十年不能結清者。私派之風不止,貪污之風尤甚,這都是由於州縣官借端開銷所致此風斷不可長。第二次是在十月二十六日,滿朝文武大臣為籌備皇上七十大壽慶典,聯合上疏,曆數康熙六十多年來的大功大德,皇恩浩蕩,普濟眾生,給皇上評功擺好,頌揚之辭,無以復加。稱,自古帝王以來,以聖人登大寶,在德功福三者兼備,實在是罕見。惟我皇上超軼千古而完全具備。然後詳議明年萬壽節慶賀禮儀的具體方案呈上,等待御批向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而著稱於世的康熙皇帝當然不會批准為他個人舉行七十大壽慶典,而且說了一段意義深遠的話,對當世對後人皆有啟迪。

他對大學士們說:看過群臣的奏章,談得言過其實了。朕自年幼即位,依靠世祖章皇帝定鼎以來,大恩大德,建立不朽的功業,至今八十年,四海昇平,非一朝一夕之故,由來已久。朕自幼讀書,每覽前代帝王,忿怒憂患累其內,政事紛繁勞其外,年歲不久,國運不長者,未嘗不痛心長嘆。朕修養不夠,亦不過如此。幸虧年過花甲,壽登古稀,鬚髮皆白,總理萬機,當此之際,小心翼翼,惟恐善後之策,不能預料,保太平圖安定,時刻警惕。何況西部邊疆正在用兵,士卒血戰沙場,無處藏身,運輸艱難,人民缺少糧米,物價騰貴。正應當是君臣共同努力,使百姓安寧,永遠太平。自古慶賀多者,後人不取(此乃金玉良言)何況又沒有什麼益處呢?朕為政六十多年,除元旦之外,未嘗受賀,僅在六十大壽時,三月十八日進錶行禮。今天你們的請求,不要再議了,不準行。

這次談話過後不久,即在大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戌刻(7時-9時),聖祖仁皇帝崩於寢宮,享年六十九歲。不巧不成書,康熙到老,頭腦清醒,辦事不糊塗,已知死期將臨,斷然拒絕辦七十大壽盛典,違反眾議,結果不久告別人世,這是多麼英明的決策呀!倘若不違眾議,同意辦壽,迎合群臣,壽期未到人先亡,豈不是留下了千古笑料嗎?康熙深知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活著就應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此言,不獨對人臣,對國君同樣適用。更可貴的是,提出自古慶賀多者,後人不取的忠告,亦可說是勸世良言。這對那些善於搞萬壽無疆,空喊萬歲的人,是絕妙的諷刺,說明其認識水平不如古代的一位皇帝。本文由古今歷史論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治平」|金戈鐵馬,六十一年風和雨
她與姐姐同嫁康熙,姐姐封皇后,她封貴妃,死後竟獲兩個字謚號!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