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籤

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籤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我們國家的物質基礎匱乏,工業基礎極差,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了實現國家目標,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精神都是靈魂,是支撐事業發展的靈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再次感嘆。事實上,近兩年,他在多個場合強調過這一觀點。

科學精神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結出的精神果實,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科學文化的核心。

「科學精神的內涵具有進步性、時代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充實、豐富,對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註於科技哲學研究的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呂乃基教授表示。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節點,科學精神為何被一再提起,如今的科學精神又有哪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內涵?

科研商業化職業化考問科學精神

「近年來,全球科研界都面臨誠信問題,大背景是科研的商業化和職業化。」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分析,牛頓時代,人們做科研都是出於興趣,且大多以個體為單位,和經濟利益不沾邊,愛因斯坦時代也大致如此。「而今天,當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發表論文、科研的產出中都夾雜著各種利益,能否堅守科學精神最本質的求真,凸顯為重要問題。」

具體到中國,龔克認為,我們的科技發展長期受壓制,當意識到現代科技的落後導致國家貧弱想要追趕時,國家又正處於動蕩中。「所以,改革開放初期,科技工作者想的是怎麼千方百計縮短技術上的差距,而在科學精神、科研倫理等方面的積累比較薄弱。」

「我們今天談到科技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具體的技術和知識,而對於基於事實的科學精神,基於實踐檢驗的、公開可重複的、對人類社會發展負責任的這些倫理要求,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龔克分析。他說,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到過要加強科學精神建設,但當時並未引起各方太多關注。

除了實證、理性,還強調規範

杜祥琬強調,科學精神的核心永遠是追求真理,「要老老實實做學問,不能弄虛作假,現在還存在的一些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都是有違科學精神的」。

「剛到中物院工作時,我們科研樓走廊里有『三老』和『四嚴』兩個標語,我現在都印象深刻。」杜祥琬深有感觸,「『三老』就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四嚴』即『嚴格、嚴肅、嚴謹、嚴密』,它強調的就是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還強調要銳意創新。「當年我們根本不知道氫彈怎麼做,但國家需要這個,那就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現在新能源的利用涉及到很多儲能技術、新材料的開發,同樣需要創新。」杜祥琬說,「科學家的使命是探索未知,以科技的創新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們今天強調的科學精神內涵與20世紀初現代科學剛進入中國時肯定是不一樣的。」呂乃基認為,在不同時代,科學精神以實證為基礎的內核不變,但會有不同特質。

在呂乃基看來,目前中國的科學精神傳承發展進入新階段。「除了實證和理性的內涵外,科學精神還強調要遵守規範。」

他具體分析道,規範包括寬容、理解、協作、自律、他律,是規律意識和理性精神的行為體現。「科學之所以區別於玄學和宗教信仰,在於科學承認自己的易錯性,這就要求對於認識過程中的錯誤和不同見解,要寬容和理解。進一步而言,寬容和理解也意味著各學科間、科學家之間需要相互協作和依賴。」呂乃基說。

同時,呂乃基分析,科學的社會影響增大,科學家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和人類命運,而且需要在科研中遵守嚴格的規範,堅守誠信底線,這也就是科學精神強調自律和他律的應有之義。

家國情懷是科學精神的中國特質

除了時代特徵,專家們認為,科學精神也有國家和民族特質。

「家國情懷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精神的體現。」杜祥琬認為。

他回憶起「兩彈一星」的故事。「那一批老科學家們有的是從國外回來的,有的是國內培養起來的,但做起事來都奮不顧身。」杜祥琬說,「因為,他們都深知中華民族經受的屈辱和災難,所以,想要讓民族振興的願望特別迫切,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杜祥琬強調,雖然今天科研的物質基礎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創新路上永遠困難重重,要克服這些困難,仍然需要科研人員的責任和擔當,要努力營建好的學風和創新環境。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稀有鈦寶石讓「國之重器」生輝
剛剛,人類首個火星地質結構探測器順利升空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