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男子命門火衰,古人怎麼應對?這四招你我都想不到

男子命門火衰,古人怎麼應對?這四招你我都想不到

(本文為原創文字,請抄襲者自重!)

本文理論依據:《景岳全書》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的話題,從一個「火」字說起。

火,總會給人以溫暖、力量、生生不息的感覺。我們活著,就是生命之火不斷燃燒的表現。

當我們永遠閉上雙眼,和人世告別的時候,身體會迅速冷下來。那就是生命之火熄滅的標誌。

那麼,我們的生命之火,藏在哪裡呢?這就是接下來要和您談的,命門之火。

什麼是命門之火?從具體的經絡位置來說,命門就在後背正中線上,和肚臍遙相對應的位置。在那裡,燃著一把火。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命門之火就是腎陽。腎陽不足,便是命門火衰。

列位看官,這命門火衰,其實是中醫裡面特別重要的一個癥候。它所帶來的影響,其實是多方面的。我們這篇文說重點談什麼呢?談因為命門火衰所導致的男性生殖功能障礙,即勃而不堅、臨門即泄。

這個話題,很隱秘。正因為隱秘,所以才有飽受此類困擾的男性,忙亂就醫。這就給不法的宣傳和經營,帶來了可乘之機。

看官須知,腎主生殖,司二陰。如果腎陽不足,則陰器無陽不興,自然不能用事。同時,患者往往有命門火衰的其他癥候,比如尿頻,每一次尿量還不少,四肢發涼,平時畏寒怕冷,經常感覺到腰酸、腿上乏力,還有的時候頭暈耳鳴,腦袋直迷糊。看看舌頭,往往舌質發淡。這樣的人就屬於命門火衰。看官切不要以為這番光景只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實際上,有很多中老年,甚至中年人,就早早出現這一派虛寒之象。

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與其慌亂盲目,不如靜下心來,將目光投向厚重的中醫典籍中。在那裡,其實隱藏著古人在這方面的調治心法。這是足令我們受到啟發和幫助的。而把這些原理、心法講出來,讓看官更好地感受,則是我們作為一家中醫科普類的訂閱號,所必須做到的事情。

這是什麼調治之道呢?歸納起來,有四點。

第一個,就是峻補腎陽。命門之火,即腎陽也。命門火衰,即腎陽虛弱也。在中藥世界裡,有一些藥物是專門溫補腎陽的,比如附子、肉桂等等。這就是典型的「缺啥補啥」,非常直接,也非常乾脆。

但是,光這樣可不行。對於腎陽虧空之人,一味補陽,就是揠苗助長。怎麼辦?還需要補陰。陰陽護根,陽從陰生。適當補腎陰,有助於腎陽的升發。這就是陰中求陽的意義。

第三個,就是要補血。為什麼要補血呢?君不聞「精血互生」這四個字嗎?血充足了,才能養腎精。腎精充足了,腎陽才會得以充分升發。

最後一個,要補脾。脾胃乃後天之本。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補腎益腎的原材料。補腎就像一場戰役,健脾就是這場戰役的後勤部、大後方。

看官,你瞧瞧,這就是古人的思維。他們考慮問題,總是如此的周全、滴水不漏。

那麼,如前所說,這四點具體該如何實施呢?有沒有一個辦法,將它們統統包羅其中呢?有的。本著科普中醫文化的初衷,我們給您再簡要的介紹一下。

這個辦法,源於《景岳全書》。藥用熟地黃240克,山藥120克,山茱萸90克,枸杞子120克,鹿角膠120克,菟絲子120克,杜仲120克,當歸90克,肉桂60到120克,制附子60到180克。研末,煉蜜為丸,每個藥丸重大約15克,早晚各服1丸,開水送下。這個辦法也可以該做湯劑,水煎服,但需要依照原方的比例來改變。

首先說,這辦法是有名字的。但是本訂閱號在這裡不能說。因為說了,就有營銷廣告之嫌。我們只說這裡面的組方機理,幫助您感受中醫文化。至於具體應用,就是您抄下此方的配伍,日後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的事情了。

先看肉桂和附子。毫無疑問,這就是補腎陽的。然後看熟地黃、杜仲和山萸肉,這就是滋補腎陰的,達成前面講的「陰中求陽」的目的。再看當歸。當歸能養血活血,實現的是「精血互生」的要義。然後看山藥。山藥健脾,補益後天之本。最後看枸杞子、鹿角膠和菟絲子。這三味葯配伍,陰陽雙補,固精益腎,令全方補益之功大大提升。這麼一看,此方到底也是層次分明。

如此一來,命門之火可以重新燃起,陽事不用的尷尬,也就得到改善了。看官記得,這才是中醫裡面真正的補益腎陽的辦法。它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看管,這樣一篇文說寫出來,有什麼用意呢?一來,是讓有此類困擾的網友,在求醫問葯之路上有一個方向和借鑒。二來,就是要做好中醫科普,讓所有關注健康養生的人知道,補腎這件事,是有法度的。什麼時候補,拿什麼補,怎麼補,都有嚴格的章法可尋,絕不是兒戲,絕不是說補就補。補得好,事半功倍。補錯了,可真就適得其反了。

好了,文說到這裡即將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眼花了咋整?記住它仨!其中一個被當飼料
一味葯治氣管炎!秦漢時期風靡天下,如今默默無聞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