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知我心?——王陽明

誰知我心?——王陽明

(五)本體之樂的境界層次

友:我想我能夠體會那個本體之樂了。但我還想問一下,是不是一開悟就獲得本體之樂了呢?

我:明白本體之樂與常住於本體之樂中還是有境界上的差別的,因為開悟只是明白大道,但自身的習性還在,還需要「悟後起修」。孔子五十知天命,也就是開悟了,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本體之樂已經如期而至,但由於習性還在,聽到看到不利於自己的事情難免「我執」又起,所以,接下來就是去習性,時時覺照,到了六十耳順了,聽到看到不利於自己的事情已經不再動心了,但此間還有覺照的刻意在,再進一步修行,七十從心所欲,一切自然率性也不會逾矩了。這才進入本體快樂的最高境界。

友:悟後起修,具體修什麼呢?

我:修心以去除習性。修涵養省察和如如不動的功夫,也就是「未發之中」的功夫。

友:《中庸》中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不是可以解釋為,喜怒哀樂等情感沒有向外表露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並且合乎法度,叫做「和」?

我:可以這樣理解。關於未發之中,《傳習錄》里有敘述。王陽明收到一封來信寫道:「我通過觀察內心發現,喜怒哀樂產生時,即便憤怒到極點,只要我心的良知覺醒了,就能緩解或消失,有時在開始時被遏制,有時在發作中被遏制,有時在發作後才後悔。但是,良知好像在清閑無事地主宰著情感,與喜怒哀樂似乎無關,這是怎麼回事?」王陽明說:「理解這一點,就明白了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有感而遂通之奇妙。然而,你說良知好像在清閑無事地主宰著情感,這句話不準確。因為良知雖不停滯在喜怒憂懼的情感上,但喜怒憂懼也不在良知之外。」(原文:來書云:「嘗試於心,喜、怒、憂、懼之感發也,雖動氣之極,而吾心良知一覺,即罔然消阻,或遏於初,或制於中,或悔於後。然則良知常若居優閑無事之地而為之主,於喜、怒、憂、懼若不與焉者,何歟?」知此,則知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謂良知常若居於優閑無事之地,語尚有病。蓋良知雖不滯於喜、怒、憂、懼,而喜、怒、憂、懼亦不外於良知也。)

這裡,來信把良知理解為在情感之外,這就否定了「知行合一」,否定了致良知。正是因為良知的存在才有所謂的喜怒哀樂,良知不在,人就不在,哪裡還有什麼喜怒哀樂?

信中提到的「即便憤怒到極點,只要我心的良知覺醒了,就能緩解或消失,有時在開始時被遏制,有時在發作中被遏制,有時在發作後才後悔。」云云,就是修心的過程,也是去私慾的過程。

友:我對儒家的「發而中節」還是不大清楚,您再說說可以嗎?

我:可以。王陽明認為心是主宰,不能由著慾望胡來,喜怒哀樂要「發而中節」。

有人問:「心要逐物,如何則可?」。也就是心要貪婪物慾怎麼辦?

王陽明說:「你看智慧的國君只是端坐在那裡,文臣武將各司其職,天下自然就大治了。同樣,人的心就是國君,它統領五官,也須如此。如果眼睛看到美女,心就去追求美女;耳朵聽見靡靡之音,心就跟著去追求,這樣的心就是無明的心。如果君主要挑選官員,就親自到吏部;要調遣軍隊,就親自去軍營。 這樣下去,不僅君王一事無成, 文武百官也無法盡職盡責。」(原文: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視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如人君要選官時,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調軍時,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豈惟失卻君體,六卿亦皆不得其職。)。

由此可見,心作為主宰,如果隨五官追求外物,那麼一個人就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惡念滋生就得不到控制。反之,如果心如明鏡,對任何念頭都能明察,那麼惡念自然受到制約,善念自然萌生。一個人心不想聽什麼自然不聽,不想看什麼自然不看。所以,修心便是,這是解決根子問題。

陸澄問:「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慾,如閑思雜慮,如何亦謂之私慾?」好色、貪圖名利固然是私慾,那麼胡思亂想為什麼也是私慾呢?

陽明先生回答道:「胡思亂想也是從好色、貪財、慕名這些病根上滋生的,你只要細細終究其本質就會發現。比如,你自信絕對沒有做賊想法,什麼原因?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這念頭。如果你把色、財、名、利等想法都剷除了,剩下的就只有心之本體,怎麼還會胡思亂想?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自然可以『發而中節』,自然可以『物來順應』。」(原文:畢竟從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尋其根便見。如汝心中決知是無有做劫盜的思慮,何也?以汝元無是心也。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所以,要修君子之德,首先要防心中之賊於「未發之中」。

又有人問:「程頤先生曾說過『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李延平先生則教育學生看未發之前的景象,他們二人誰正確呢?」

陽明先生回答說:「都正確。程頤先生擔心學生在念頭未發時尋求一個中,這是把中當作一件東西看待。這就像我曾說的把氣定當作中,因此程頤學生教育學生只在涵養省察上用功。李延平先生擔心學生修心找不到下手處,因此教育學生時時刻刻尋求未發之前的景象,讓人所看、所聽都是未發之前的景象,也就是《中庸》上講的『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這些全是古人為引導人們致良知時不得已採取的方便法門。」(原文:問:「伊川謂『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延平卻教學者看未發之前氣象,何如?」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於未發前討個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謂認氣定時做中,故令只於涵養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處,故令人時時刻刻求未發前氣象,使人正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誘人之言也。」)

「中」是學者涵養省察時的景象。有人問:「未發並非不和,已發也並非不中。例如鐘聲,沒敲不能說無, 敲了也不能說有。但畢竟有個敲和不敲的分別,是這樣的嗎?」。

陽明先生答道:「沒敲時原本就是驚天動地的,敲了之後也只是天地寂靜無聲。」。

友:這有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味道。前面提到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是何意呢?

我: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這是「慎獨」的功夫。

關於天理與人慾之間的關係以及何為「中」,在《傳習錄》有這樣一段對話:

曰:「澄於中字之義尚未明。」(我對未發之中的「中」字還是有點不明白)

曰:「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中只是天理。」(這必須用心去體悟,「中」就是天理。它是非語言對待的,無法用語言表達。)

曰:「何者為天理?」

曰:「去得人慾,便識天理。」

曰:「天理何以謂之中?」

曰:「無所偏倚。」

曰:「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

曰:「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

曰:「偏倚是有所染著,如著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上,方見得偏倚。若未發時,美色、名、利皆未相著,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雖未相著,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嘗無,既未嘗無,即謂之有。即謂之有,則亦不可謂無偏倚。譬之病瘧之人,雖有時不發,而病根原不曾除,則亦不得謂之無病之人矣。須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一應私心掃除蕩滌,無復纖毫留滯,而此心全然廓然,純是天理,方可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這一段對話可以結合《六祖壇經》的兩個著名的偈來理解,心的本體就是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體是不可言說的,它體現出來的就是天理,天理的特徵就是「中」。如果一個人的心體現出來的不是中,而是有偏倚,那麼說明此心已經被名、利、色污染了,這個時候就必須用神秀的「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的漸悟方法修心了。

「中」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這裡的未發就是《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之中」就是念頭未起之時。此時,只有本原的「性」在心中,沒有惡,沒有善,有的只是良知,猶如一個純潔的嬰兒。過了這個「中」就有了好惡,有了善惡,有了人慾。貪圖美色名利就有了偏倚,這樣就談不到「中和」了。這就是我為什麼建議那些想從王陽明學問里獲取名利的人不要讀王陽明的緣故,因為你的名利心和你心中的良知是絕然對立的。不去除名利之心是無法達到知行合一的。

友:王陽明的心之本體如如不動,佛家也這樣說,二者有區別嗎?

我:是一樣的,都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尚謙向先生請教,孟子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區別在哪?王陽明說:「告子是刻意按住這顆心不讓他動。孟子則是通過集義達到自然不動。」「孟子不動心與告子不動心,所異只在毫釐間。告子只在不動心上著功,孟子便直從此心原不動處分曉。心之本體,原是不動的。只為所行有不合義理,便動了。孟子不論心之動與不動,只是『集義』。所行無不是義,此心自然無可動處。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動,便是把捉此心,將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撓了,此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並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先生接著又說:「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友:「集義」的「義」字何解?

我:《中庸》里說:「義者,宜也。」即正確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宜」:適宜、合理的意思。韓愈在《原道》里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而「集義」的意思就是每件事都合乎道義。朱熹解釋說:「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 。

《孟子·公孫丑上》上說:「其為氣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上說:「 澄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友:未發之中的中庸之道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呢?

我:請參考我前一段時間寫的《正本清源話中庸》一文。

(點擊頂部的藍字「閑人碎語」可關注此公眾號,關注後可以通過「查看歷史消息」來看到遺漏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人碎語 的精彩文章:

TAG:閑人碎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