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國展別「耍花樣」,回歸自然才是正理!
筆:兼毫毛筆(大號)
墨:油煙墨條
紙:生宣(六尺)
硯:端硯
每次入國展
總覺得是一次又一次的僥倖
當然包括這次入
全國第二屆行書展的拙作(如圖)
苗林泉
全國第二屆行書展入展作品
行書桂香竹影聯
規格 180cm×49cm×2
我的創作常常選擇在夜深之時。因為這個時段各種噪音會在耳邊消失,所有煩心事也會像被拍死的蒼蠅,沒了聲息。深夜伏案,會偶爾聽到窗外傳來幾聲「喵喵」的貓叫聲,飛蟲也把燈泡撞得「叮叮」作響,手中的毛筆在紙上擦出了「沙沙」聲音,我享受這樣的時刻,因為這能使我進入到書寫的最佳狀態,這件入展作品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深夜完成的。
我對大字一直情有獨鍾,所以用大字創作這件作品是最得心應手的。這也許與我小時候常寫春聯有關。那時,我小小的手拿著笨重的毛筆,寫著孩兒體的大字,父親在一旁做著示範,常以「法度之下的自然」來要求我,鼓勵我,這種情懷一直持續到現在。
即使是炎炎夏日,我也堅持揮寫大字。毛筆在紙上時而俯卧、時而挺立、時而跳躍、時而絞轉,我的身體也會跟著起伏,汗珠常常流到鼻尖,墜向宣紙,浸入作品的墨痕當中,汗水與墨水就這樣在靜靜的深夜無聲地交融了。
我現在的創作往往選擇簡潔的形式。這件作品,白宣對聯,十個大字,二字窮款,四枚印章,簡潔明快,平淡自然。其實我是一個非常愛玩的人,曾記得一段時間,我痴迷上了玩各種形式的書法作品。為了玩出花樣,為了吸引評委的眼球,我買來了歷屆國展作品集,深入「研究」,學習高手們如何拼貼、如何作舊、如何征服評委。
我像兒時過家家那樣,弄來滿桌子的醬油、茶水、紅酒等刷在宣紙上,作出一些猶如歷經了千年歲月滄桑的「古董」,常常拼出各式各樣、色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的書法作品,偶爾榜上有名,便沾沾自喜。但隨著學習的深入,老師們的教導,我漸漸發現那些所謂的時髦形式,對書法的學習與創作是毫無意義的。那外在的形式,猶如裝蘋果的花籃,縱然它美麗動人,可終究不是我要尋找的果實。學習書法應該學習古人留下的法度,而不是那泛黃的醬油色。拋卻那些表面的浮華,深入古人內心,才是學習書法的康庄大道。
於是,我再次一頭扎到古人經典碑帖的海洋中,終於找到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感覺。我發現了《張遷碑》的粗獷敦厚、稚拙高古之味,《石門銘》的流動舒展、圓渾自然之趣,王羲之的質樸深邃、從容洒脫之韻,顏真卿的開闊寬博、雄渾遒勁之氣,蘇軾的樸素率真、娟秀豐腴之美,徐渭的率意放縱、奔放跳躍之勢……
它們有著不同的美,不同的魅力。為了摘到這些「果實」,我不斷學習、思考、吸收、消化、實踐古人表現風格的優秀技法,對某一筆畫、某一個字、某一空間反覆練習。把古人的法度變成習慣,讓習慣成為自然。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有很多迷茫,困難重重,但我始終把學習中點滴的成長,不斷突破自我當作最快樂的事。
藝無止境,我還要繼續在安靜的夜晚讀書、揮毫,去古人浩瀚的經典碑帖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果實」。(原標題為「拋去浮華 回歸自然」)
更多內容
請訂閱2018年下半年
《書法報》
點這裡,就這裡
▼
GIF
總監丨崔鑫
編輯丨歐陽媛 蒙言 金夢
設計丨金夢
供稿丨2018年《書法報》第22期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