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識別大腦,識別人性

識別大腦,識別人性

進化論告訴我們,人,不過是一類兩足無毛的哺乳動物而已。然而人又終究不同於其他動物,造成這些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類有一顆碩大無比的大腦,是這顆大腦使人類擁有了「人性」,而其他動物只停留在了「獸性」。

認識有關人類大腦的最新研究,更能幫助我們理解人性、理解人類自己。

【大腦腦區的重新劃分,加深了對人類「認知」的了解】

人的大腦分為上腦和下腦,下腦負責對信息分類整理,上腦負責根據整理過的信息制訂和執行計劃,而根據對上腦或下腦的使用偏好,可以把人的認知模式分為四種:高度使用上腦和下腦,那麼你就是行動者;高度運用下腦,卻不喜歡使用上腦,那麼你就是感知者;高度運用上腦,卻不喜歡使用下腦,那麼你就是刺激者;上腦和下腦都沒有高度使用,那麼你就是適應者。

認知模式不但影響你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而且還會影響你和伴侶、朋友及合作夥伴的關係。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主導認知模式,你將發現提升自我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新辦法。

【大腦「自我意識」的劃分研究,加深了對人類「性格」的認識】

人類通常都被認為是理性的,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經常會做出不理性、具有偏見甚至是非常愚蠢的決策。在我們的大腦中,實際上包含著7個內在的次級自我:自我保護型次級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級自我、社交型次級自我、社會地位型次級自我、擇偶型次級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級自我、育兒型次級自我,正是這7個次級自我掌管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決策,甚至是不理性的、匪夷所思的決策。

【大腦理性和非理性的研究,加深了對人類「幸福」的定義】

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使得人們常常陷於理性與非理性的思想爭戰之中,而這種爭戰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決策,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我們會意識到之前很多的所謂的「古老智慧」並不是真諦,因為我們很容易高估理性的作用,而低估了感性的作用 ,事實上我們很多的決策是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下的。

【大腦學習模式的研究,加深了對人類「學習」的認識】

關於大腦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認為,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雖然人類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儘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學生是否喜歡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能否持續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一些問題。得出了如「事實性的知識先於技能」「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我們在已知的環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兒童在學習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學技能可以通過練習而提高」等結論。

【大腦社交慾望的研究,加深了對人類「群居生活」動力的認識】

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如何與他人合作,到如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如何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和建議,為我們講述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鏈接、心智解讀和協調。不僅可以了解研究者們如何通過實證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神經基礎,還可以幫助自己更為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從事社交活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進而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認識大腦,認識人性,認識自己,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雅思聽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畫里的「理」

TAG:靜雅思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