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永明延壽禪師:教理是心之所詮,人行是心之所作

永明延壽禪師:教理是心之所詮,人行是心之所作

《宗鏡錄》卷第二十七

問:萬行唯心,則因心起行。夫道場法,則全在事相而修。云何總攝千途,咸歸一道?

答:「我此宗門一乘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真達俗,成無上覺,名為道場。何者?照真則理無不統,達俗則事無不圓。所以《維摩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什法師釋云:「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則礭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法師解云:「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明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

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則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鄰,乘動所游,無非道場也。所以《禪要經》云:「棄諸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曾聞如來而坐道場,道在何處?為近為遠,而可見不?』佛言:『善男子!法身遍滿,無非佛土。十方世界,五陰精舍,性空自離,即是道場。云何問言為近遠耶?善男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則名為見。』」

《諸法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

「『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

「『世尊!道場者,有何義?』

「『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

「『世尊!一切眾生,不入此道場耶?』

「佛言:『如是如是。』

「『是故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名不動相。』」

《華嚴經》頌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隨其所有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經云:「一剎那心,覺一切法,究竟無餘,是妙菩提。」今亦不礙事相道場,以即法恆真,相在無相;理外無事,無相在相。又無相在相,則隱顯同時;相在無相,則空有一際。

《悲華經》云:「雖修凈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雖行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斯則行事而不失理,照理而不廢事。事理無礙,其道在中。

是以觀和尚,於一心門立十凈土,成十種如來,坐十種道場,說十種法門:

一、金剛如來:在於金剛道場,能說金剛法門。以自心智,見我心性。此心從本來,永無諸相,猶如虛空,湛然不動,明見之心,名金剛如來。所說金剛法門者,如經偈云:「菩薩智慧心,清凈如虛空。無性無依處,一切不可得。」所云「十凈土」者,如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二、解脫如來:在於無著道場,能說無著法門。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相,皆從心出,無不心也。能出自心,尚無體相,云何依心所出諸法,有實體也?即體與相,一味無別,有何所著,是名解脫如來。所說無著法門,如論云:「以一切法,皆從心起。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三、般若如來:在於無住道場,能說無住法門。經云:入三世間中,自身所住處,隨求之處,永無自性,故不得住相。是故當知,一切諸相,一無住之法,隨緣之時,相即相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能解無住之心,名般若如來,恆說無住法門。

四、摩訶衍如來:於無礙道場,說無礙法門。譬如虛空不動,出生諸色。雖出諸色,不虛空外,唯空所作色。色空無礙,融無二相。修心亦然,理事無礙。理者心也,事者身也。從本已來,色心無二,如是身心無礙,名為摩訶衍如來,說無礙法門。

五、菩提如來:在於無相道場,能說無相法門。經云:「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此離能所之相,名為佛身。如是觀心不絕者,觀心行處,圓備實相,名菩提如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

六、實際如來:在於無際道場,能說實際法門。所謂以自眼見小物時,其物相入於眼內,其物至微,以無內故,則含無外法界大相。以此知一剎那心,見物相時,即後念心中,無有物相,前心後念皆自心故。明知不動塵量,遍至法界,則自心實際,遍一切處。經云:「有所興業而有所作,即為魔事。」六根無所進,不行諸法,名平等精進。

七、真如如來:在於常住道場,能說常住法門。觀心周遊於塵剎中,湛然凝寂。此凝寂心,稱至於緣,不失本體,以是故盡未來際,值緣恆不動,故名常住法也。如經云:「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無有變異。」

八、法界如來:在於法界道場,能說法界法門。法者,實相心。界者,依此心所出諸剎。譬如大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心所生,皆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中所聞聲,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經云:「一切法唯一相故。」

九、法性如來:在於法性道場,說法性法門。不分凡聖善惡之法,名為性。是不分法法界同中,重重無盡,一中解無量,法性無盡故,所以得知皆無盡者,法界中入一一緣覓時,盡未來際無所得故。

十、涅槃如來:在於寂滅道場,能說寂滅法門。一切法皆是涅槃,能得此意人者,於動作處,見寂滅法,不離生死,常得涅槃。不舍無常之身,恆得常身。經云:眾生如、一切法如。如無有生,如無有滅。以此義故,舉足下足不離道場,於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達一念,法法周圓;諦了一心,門門具足。則無邊佛事,不出一塵矣。

又智身,遍坐法性道場;法身,非坐而坐道場;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場。

智身者,即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處理故。證理之處,是得道之場。

法身者,法身既無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名坐道場。

法門身者,如雲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等。以萬行為得道之處,即是道場。

幻化身者,《涅槃經》云:「吾今此身,是幻化身,則所得道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雲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夢幻故。是以若實若幻,皆是一心。以實是心之性,幻是心之相,以因了相虛,見自心性時,是得道之處,故云道場。如是解者,舉下之間無非道場矣!則念念皆成無盡法門,念念悉證法華三昧。

如台教所明,法華三昧者,即是四一:理一教一,行一人一。觀一心三諦,理一;一心三觀,行一;作觀者,人一;能詮觀境,教一。

又法身,理一;般若,教一;解脫,行一;和合三法成假名,人一。即觀行如來,約六即,位位四一。於一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作如此觀行,何法不是法華三昧也!何者?以教理是心之所詮,人行是心之所作,以俱不出一心,故云塵塵念念,皆是法華三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壁畫里的童子童心童趣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