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到底是誰?——「台灣籍民」苦澀的東南亞經驗與漫長的歸國之路

我到底是誰?——「台灣籍民」苦澀的東南亞經驗與漫長的歸國之路

過去前往東南亞發展的中國人,多半是來自福建、廣東兩省,其中有部分人先在台灣定居,再自台灣前往。因此,早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就有台灣人前往東南亞地區。這些最早前往東南亞地區的台灣人,在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國籍上可能改成日本籍;但是他們既不懂日語,也不與日本人來往,生活方式與一般的華僑沒有區別,這是早期的台灣「僑民」。而後,有一些台灣人不願意受日本政府統治,不願意在台灣當二等公民,但是若依法定手續申請「出國」,卻又困難重重,於是,他們先經由日本返回大陸,再轉往東南亞地區。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

台灣人究竟在哪個時期到東南亞地區,主要從事的職業又是什麼呢?在此以1941年年底日軍進攻東南亞地區為時點,做個大致的區分。大抵上日軍進攻前,台灣人的職業以商人、醫生和公司僱員等為主。

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則有不少的歌仔戲班前往東南亞地區。這是由於台灣總督府展開「皇民化運動」,取締民間戲曲,歌仔戲班等無法存續於台灣,只好渡海到華南地區,更甚者遠渡重洋,深入馬來亞一帶的橡膠園、礦山。這些流動戲班,一時蔚為風行,算是台灣人與東南亞關係史上異色的存在。待日軍佔領東南亞地區,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後,就更有系統、有組織地派遣台灣人到東南亞地區工作。

皇民化運動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人興高采烈地以為終於盼到歸鄉之日,只是萬萬沒有料到,許多人的迢迢歸鄉路,竟是如此的漫長。戰爭時期涉嫌殘暴行為的人,被盟軍以戰犯起訴;台灣人淪為戰犯的,共計173名,其中被判死刑者多達26人。他們在戰爭時期或者擔任俘虜收容所監視員,負責監督在婆羅洲等地的戰俘勞動;或者擔任日本軍方或民間公司的監工,監督勞工強制勞動;或者擔任憲兵通譯,而被懷恨在心。台灣人因為處境困難,不得不聽命於日本人,卻因此在戰後遭到報復。諷刺的是,當台灣歸還戰勝國中國時,台灣人戰犯不能因「國籍」變更而豁免罪責,戰後10餘年間仍以戰犯身份,在摩羅台島、拉包爾島和馬努斯島等新幾內亞附近的小島,在澳洲軍的監視下從事勞動。而當日本人於戰後都獲得政府的「補償」,連坐監的時間都列入服務年限併入撫恤金計算時,殖民地出身者卻在「國籍」非日本人的理由下,被剝奪所有申請恤撫金的資格。

回顧台灣人與東南亞地區的接觸,初時處於日本帝國羽翼庇護與經濟實力堅實的華僑之間,利用「國籍」的曖昧性得以謀生。及至被捲入戰爭後,台灣人忽而化為漩渦的泡沫,時而充當日軍的馬前卒,倏忽之間又遭太陽帝國遺棄。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通令台灣人得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台灣籍民」苦澀的東南亞經驗於焉終結。

台灣光復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15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對待日本戰俘以德感人:吃白米飯土豆燒肉,住特別裝潢的暖氣房
冷戰結束後,美國為什麼花費數十億美元改造「俄亥俄」級核潛艇?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