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老人去世 | 沒有他,這個......

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老人去世 | 沒有他,這個......

原標題: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老人去世 | 沒有他,這個......



導語: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堪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精彩內容,盡在這裡▼▼▼

5月16日21時30分


首位發現這一奇蹟的老人


溘然長逝,享年82歲


他叫趙康民


是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


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



考古學家趙康民


原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曾評價他道:「如果沒有趙康民,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1


1974年3月下旬,在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臨潼西楊村,當地村民楊志發、楊文學、楊培彥等人組成了一支打井隊,開始抗旱打井。打到四五米深時,突然發現八個殘破的陶俑,還發現了磚鋪地面、銅弩機、銅箭頭等。他們望向這些樣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不知所措。後來,他們給它們起名「瓦盆爺」。



陶俑問世28天後,仍無人意識到它能與「國寶」沾邊。4月25日,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從電話中聽到這個消息,他騎著自行車一路飛奔,到達了西楊村。


在打井現場,他看到井周的殘俑橫七豎八。一番觀察後,趙康民判斷,這是一座陪葬坑。他跟村民說,這是俑!這可能是秦朝的俑!他隱約感覺到會有重大發現,因為距村落不遠的那片區域,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君主秦始皇的墓地所在。



但在西陽村看到的一幕幕卻讓他分外心痛。有村民把挖出的「罐子」拿回家裝東西,說是放在紅苕窖里能嚇老鼠;散落破碎的瓦人的手和頭髮卷,被小孩打著玩,扔到了麥地里;鉛磚200來塊,就那樣隨意堆在院子里,個別老人說鉛磚能瀉頭火,拿了幾塊作枕頭。200多個銅箭頭,還有兩個像匣子槍的銅傢伙,全被賣到了廢品站,換了幾毛錢。



「你們知不知道:這極可能是國寶,如果是秦朝雕像的殘片,那就千金難買。」看到村民如此毀壞國寶,趙康民心如刀絞,他趕緊制止挖井的村民把這些殘碎的文物一點點撿起來用卡車運回了文化館。


回到文化館的當夜,趙康民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有的甚至破碎如指甲蓋般大小。連續三天三夜的修補,才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間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兩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武士俑的發現,讓趙康民當即判斷:「這就秦武士俑陪葬坑,各方面都證實我的判斷準確無誤。」不過當時還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破四舊」讓不少文物遭到毀滅,害怕國寶被毀的趙康民,決定暫時「保守秘密」,等恰當的時機再上報。



當年7月,袁仲一、趙康民等人組成秦俑考古隊,進入發掘現場,對一號俑坑試掘。之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坑、三號坑。


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不僅受到世界各地遊客們的追捧,就連外國元首也爭相參觀。



2


趙康民在其《考古生涯》中的一篇自述中寫道:「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發掘,彌補了這個斷裂文明的缺失。對於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雕塑藝術,青銅鑄造技術等方面特別珍貴。」


就這樣,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戰車、戰馬、武士、各種兵器惟妙惟肖,這座豐富的地下寶藏,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為中國的一張世界名片。



字裡行間都透露著,老人對考古的深情厚誼。


老人曾說:「與兵馬俑相遇,可謂三生有幸」



在他曾長時間任職的陝西臨潼博物館裡,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厘米厚的趙康民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



近水樓台先得月。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學地發現、鑒定、修復、命名和試掘秦俑一號坑,揭開了這個龐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國軍陣的秘密,可謂三生有幸。


老人硬朗、工整如字帖般的筆記,彷彿還帶著他生前嚴於治學、探究歷史的氣質。看著這些手稿,梁方心情複雜,「老館長再也看不到這些文字變成鉛字了,這都是他窮盡畢生所學撰寫的文字。」在梁方的記憶中,老人去世前一個多月,還到博物館來抄新收的唐代石碑上的文字,他與文物可謂相伴終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亨傳媒 的精彩文章:

2017年拍賣量最高的50名藝術家,她是唯一的女性

TAG:永亨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