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林漫步】外來人才對秦帝國興亡的作用

【史林漫步】外來人才對秦帝國興亡的作用

原標題:【史林漫步】外來人才對秦帝國興亡的作用


我國古代的秦國地處偏遠,教育不發達,民智閉塞,高級知識分子寥寥無幾,所以崛起的時代較晚。然而,經過春秋戰國500多年的風雲戰火,最後兼并列國、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在秦國一步步崛起過程中有四位君主起了關鍵性作用:秦繆公、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同時,秦的興亡與作為外來人才的「客卿」也密切相關。


一、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卿將秦國逐漸推向帝國巔峰


人才決定國家的命運,這是古代有為明君早就認定的真理。秦國在發展過程中,作為外來人才的「客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著名史學家錢穆指出:「秦之富強,得東方游仕之力為多。」(《國史大綱》)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繆公大膽任用客卿百里奚、蹇叔等外來人才,打敗了強大的晉軍;接著先後征服了鄰近的12個封國,消滅了曾經驅使周王室東遷的兇悍的犬戎部落,使本來窮僻的秦國向西方又開拓了大片疆土,頓然雄起。於是,秦繆公成為我國春秋時期第三位霸主。 其實,秦繆公稱霸所倚重的兩位重要謀臣都不是本地人,被稱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是虞國人,70多歲才跨入秦國政壇,立即就獲得了秦繆公重用,他又推薦朋友宋國人蹇叔任秦國上大夫,兩人關係一直很好。百里奚、蹇叔等人輔佐秦繆公一下子使秦國的東邊國境拓展到了龍門河,為其後向東擴張奠定了基礎。


秦繆公時代,除了百里奚、蹇叔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客卿,那就是由余。秦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犬戎派使者由余(原籍晉國)到秦國來訪問,秦繆公發現他有才華,於是絞盡腦汁地設計離間戎王和由余的君臣關係,最後使他不得不投奔秦國。秦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國採用由余的計謀攻打戎王,又開拓了西方千里土地,在秦國崛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一個西方大國版圖逐漸形成。


秦孝公接手的秦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較秦繆公時代大為遜色,但是,秦孝公是個很有抱負的國君,他嚮往秦繆公時代的輝煌,意在復興。雄心驅使他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向各國發出了求賢書,「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卷五)。



這時候,有個叫公孫鞅的衛國人正在四處找工作,於是他投到秦孝公的大旗下,在秦國開展大規模變法,動作大成效大影響更大,這次變法被史學界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魔術」,它使一個愚昧貧窮的國家一下子強大起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秦孝公十九年(前343年),周王室公開承認秦國為諸侯首領,其後,「諸侯畢賀」,實現了秦孝公的復興夢。


秦昭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在位55年。他在位期間,秦國得到了關鍵性擴張,歷史上著名的決定秦國、趙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他在位晚期發生的。這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迅速擴張、強硬出招,跟秦昭王大膽任用范雎有很大關係。



范雎制定的「遠交近攻」外交戰略在秦昭王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此舉穩住了距離秦國較遠的齊國、燕國和楚國,而集中武力攻打跟秦國接壤的趙、魏、韓三國,最後各個擊破,這為秦國消滅六國描畫了縝密的路線圖。范雎不是秦國人,是魏國人,因為在本國受到猜疑打擊,後來死裡逃生到了秦國,並為秦昭王所信用,而後出奇謀為秦國崛起貢獻了超級才智。


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商人,後來成為秦國相國並被秦王嬴政稱作「仲父」的呂不韋,也非秦國人,是衛國人。呂不韋用財力與智力幫助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一步一步成為秦莊襄王,繼而又輔佐嬴政鞏固政權,坐穩王位。一個異鄉人成為大秦國的二號人物,大權在握,對於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實際上,呂不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太子(嬴)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是時,呂不韋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記》),相國自身就屬「外籍」,所以其手下門客謀士多是各諸侯國人士也就順理成章。歷史證明,呂相國的外籍門客群是出人才的地方,最重要的證據是《呂氏春秋》,它就是呂不韋的由多數外籍(非秦國)人士組成的智囊團集體編撰的,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術,被國人視為奇書。

後來在秦國政壇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李斯,也是呂不韋的門客之一,「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史記·李斯列傳》)。李斯是奇才,他用睿智謀略、生花妙筆使得歷史上的「硬角」嬴政一次一次地採納他的建議。「王(嬴政)卒用李斯之謀,陰遣辯士齎金玉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後使良將隨其後,數年之中,卒兼天下」(《資治通鑒》卷六)。如果將戰國時期秦國兼并天下的歷史獨辟開來看的話,范雎定「遠交近攻」戰略在前,而李斯以「威嚇利誘」「利劍蠶食」戰術在後,相輔相成,使超級大國夢在嬴政手上最終實現。


嬴政年輕時很愛讀書,他十分欣賞法家韓非的《孤憤》《五蠹》等著作,就派人找到了韓非。如果不是李斯從中挑撥離間,最後害死韓非的話,嬴政定會重用韓非。韓非也非秦國人,他是韓國貴族。韓非死後,秦王嬴政很後悔,正好有個魏國人尉繚來秦國遊說,嬴政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立即拜尉繚為秦國國尉。尉繚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所寫的《尉繚子》一書也被列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軍事學名著。


縱觀史料,在秦國崛起過程中,秦統治者不斷派使節帶著大量黃金珠寶到各國進行遊說公關,引誘恐嚇,破壞對抗秦國的合縱聯盟。而這些使節多數由來自各國的「客卿」擔任,其原因:一是「客卿」出使各國,有語言和文化優勢,綜合素質較高;二是「客卿」為了在秦國站穩腳跟更願意竭盡全力地去冒險。



除了文「客卿」外,為秦國壯大做出貢獻的還有很多武「客卿」。如秦繆公時期的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秦昭王時代的胡陽、灶,最典型的是蒙氏家族的祖孫三代——蒙驁、蒙武、蒙恬,祖籍齊國,自蒙驁一代成為秦國官員,祖孫三代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戰功卓著。蒙恬是秦始皇十分倚賴的大將,他率領秦軍討伐匈奴、建造長城,不僅完成了始皇交付的重任,而且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弟弟蒙毅也是秦始皇后期信賴的文臣,許多朝廷大事都要聽取他的建議。


這些文武「客卿」以及他們所形成的政治軍事力量,還有史書上沒有留下姓名的非秦國籍的無數謀士門客,在秦國逐漸壯大最後成為秦帝國的過程中,貢獻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不凡能力。國史大家錢穆先生認為,如果沒有外來人才,「游仕不發跡」,那麼光靠秦國自身是無法統一六國的。


二、客卿勢力在大秦崛起過程中屢受打壓


然而,在秦國一步步崛起的同時,為其做出巨大貢獻的客卿們卻不斷地遭到排擠、打壓。


「昔者秦穆公(秦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史記》卷八十八),說是秦繆公「殺三良」「罪百里奚」,是秦康公託名而已,實際上是新君主對外來人才勢力開刀。


秦繆公時期的客卿們能力大,勢力也大,不僅包括百里奚、蹇叔、由余等,還有他們的子弟,如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都是直接帶兵打仗、開疆拓土的,作為外來人才他們佔據了秦國很多重要職位和資源。再者,客卿勢力為促進國家迅速發展,力主改革,勢必會觸動秦國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這些既得利益者都是秦國本土的宗室貴族。因此,秦國本土貴族對客卿勢力恨之入骨,也就不奇怪了。


於是秦繆公一死,包括宗室親屬在內的秦國本土勢力,立即聲討客卿們的「惡行」,攻擊他們陰謀控制秦國政權,秦康公對客卿本來就沒有好印象,於是他一上任就嚴厲打擊當時已然形成的客卿勢力。之後,秦國國力漸弱。


秦孝公時代,公孫鞅說服孝公厲行變法,當時秦國本土大臣甘龍、杜摯等都激烈反對,但是公孫鞅毫不退縮,而且為了實行新法,他得罪了當時的太子嬴駟,這也為其慘死埋下了伏筆,儘管變法對秦國的華麗轉身功不可沒。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冬十一月,秦國政壇發生了重大事件,對秦國影響巨大的文信侯呂不韋被免除了相國一職,並且「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游間耳,請一切逐之。於是大索,逐客」(《資治通鑒》卷六)。秦國本土統治勢力的代表「宗室大臣」們深深感受到了「諸侯人」(非秦國籍)對於國家的掌控力量和程度,從本土自身利益考慮,他們向秦王嬴政提出了驅逐「外來戶」——客卿的建議。於是,嬴政下達「逐客令」。實際上,大部分被驅逐對象都屬於呂不韋政治圈的人,也就是當時掌控著秦國政壇的外來客卿勢力(黃永年《李斯上書諫逐客事考辨》)。顯然,這是秦國本土貴族勢力對外來客卿勢力的又一次攻擊,在作為客卿之一的李斯寫了那篇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上書之後,嬴政經慎重考慮,而後解除了「逐客令」。


在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呂不韋自殺後,不僅呂氏勢力徹底倒台,聚集其門下的大多數諸侯國籍的人才都乖乖地服從安排遷徙流放,對秦國政府中「外籍」官員們也有很大的思想打擊和政治警示。


從燕國太子丹公元前227年派荊軻刺秦王嬴政,再到秦滅六國後,燕國人高漸離借擊築之機撲擊秦始皇,雖然這兩起刺殺事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這為秦國宗室貴族挑撥秦王嬴政與「諸侯人」身份的客卿們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三、客卿與秦帝國的滅亡


秦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國本土貴族慫恿秦康公清除百里奚、蹇叔等客卿勢力後,不僅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且也為此付出了重大代價,這些舉措阻滯了秦國進一步擴張的步伐,「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史記》卷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然而這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秦帝國竟然僅僅存在了14年就滅亡。秦帝國「興也匆匆,亡也匆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點尤其值得關註:秦帝國的滅亡與秦國本土勢力和外來人才群體惡性對抗後的兩敗俱傷,有著很大關聯。


因為發展需要,一些重要客卿長期處於秦國核心決策層,但是客卿們都深知自己的「出身」,而這也確實被秦國本土勢力常常拿來作為抵制、打擊客卿勢力的借口。這些「客卿」在內心並沒有完全把自己融入秦國,這從帝國丞相李斯的後期表現上可以看出來。


秦始皇在巡行路上猝死於沙丘,公子胡亥陰謀奪位,先是造偽詔賜死公子扶蘇,接著先後逼死了扶蘇派重臣蒙毅、蒙恬,最後自己繼皇帝位。這次歷史上著名的謀權奪位,是以胡亥為名,在胡亥的老師中車府令趙高的策划下,聯合丞相李斯一起實施的。實際上,李斯、蒙恬、蒙毅都是客卿,至於趙高也是「諸趙疏遠屬也」,並非秦國本土貴族。


細細想來,始皇駕崩後,趙高與胡亥密謀篡改遺詔,實現這一事關繼位問題的關鍵是要說服丞相李斯。如果李斯真正把秦帝國的利益視為第一的話,他應該堅持始皇遺詔。但是,李斯沒有堅持到底,最後向胡亥、趙高妥協,他用帝國命運交換了自己的權位。帝國是嬴姓皇室的,扶蘇和胡亥,誰做皇帝都一樣,只要能保住他的丞相權位。這是李斯謀私而做出的讓步,可見是對秦始皇的不忠,也是對秦帝國的不忠,或者換句話說是秦帝國沒有給他歸屬感和安全感。



在胡亥繼位為二世皇帝後,在他的身邊發揮作用的是以郎中令趙高為首的「客卿」勢力。比如在秦二世模仿其父巡行郡縣時,跟從他的兩個丞相——李斯來自楚國,馮去疾的祖籍是韓國。同時,趙高以二世才即位、政權不穩為由,勸秦二世對秦宗室貴族勢力大加殺戮,二世當然聽趙老師的,立即「行誅大臣及諸公子」,「十公主磔死於杜」,公子、公主都是秦皇室成員,被殺的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幾乎都是秦國本土貴族。這一來,秦帝國有話語權、有實力的本土權貴勢力就被剷除殆凈了,「宗室振恐」(《史記》卷六),僥倖活下來的都不敢幹涉朝政,大權歸於趙高一人。


在此情形下,丞相李斯為保全自己的爵祿和兒子們的官位,對於秦二世與趙高不得不迎合,當其一旦對國政別有建議時,即被秦二世將其泄露給趙高,立即下獄,誣其謀反,最後受五刑腰斬,夷滅三族。


李斯在受刑之前,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後悔當年的人生選擇,「父子相哭」。可見,及至李斯被殺,貌似強大無比的秦帝國還有兩年就要覆滅的時候,帝國丞相的思考層次還立足在自己老家,實際上,他是後悔摻和了別人家的事情,而非政治家那種胸懷天下的擔當情懷。


秦帝國宗室本土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之後,以李斯為核心的外來人才集團也瓦解了,龐大的帝國陷入人才困局。從帝國以後發生的事情看來,這個後果很嚴重。首先,當秦末農民起義燃起熊熊烈火時,僥倖僅存的秦國本土貴族和外來人才,沒有力量也沒有忠心再為秦二世、趙高賣命;其次,趙高後來敢於肆無忌憚地指鹿為馬,以及弒殺秦二世,就是因為舉國之內沒有任何一股勢力和個人有與其對抗之力了。所以,從秦朝統治階級內部原因來看,帝國已經沒有人才憑藉,沒有足夠的力量鎮壓各地起義,所以在秦二世被他的老師逼死幾個月後,大秦帝國也滅亡了。


雖說秦國客卿身上難免貼著自利自保的歷史標籤,但如果據此把秦帝國滅亡的責任一股腦兒蓋在他們頭上,也是不符合2000多年前的歷史情境的。


深察史實,沒有處理好外來人才和本土人群的利益關係,沒有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沒有將外來人才的利益與帝國利益人性化結合、共建共享,這也是秦帝國後來陷於人才困局、帝國瓦解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作者任職於江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作家】


責任編輯/王封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文史知識】中國古代官吏的選拔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