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你們這些看起來高明的防晒方法,在動物界早就被玩爛了

你們這些看起來高明的防晒方法,在動物界早就被玩爛了

炎炎夏日,防晒成為了我們出門在外的頭等大事。

戴帽子、穿奇葩防晒服、打遮陽傘、抹防晒霜、甚至將全身裹得嚴嚴實實......

人們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來和太陽進行抗爭。

那麼,我們千方百計防了這麼多年的太陽,究竟是在防什麼呢?

據說這兩位明星能承包一個夏天的笑點?(左為范冰冰、右為趙麗穎)

沒錯,我們防的就是太陽光中滿滿當當的紫外線。

不過,根據波長的長短,紫外線也有兄弟姐妹,分別是老大長波紫外線(UVA)、老二中波紫外線(UVB)、老三短波紫外線(UVC)

其中,老三UVC在進入大氣層時基本被臭氧層吸收掉,而老二UVB則會被大量吸收掉了。

所以,最後照射到我們身上的紫外線中,大部分是由老大UVA組成,老二UVB僅占約4%左右。

可看似微不足道的UVB卻是危害人類皮膚健康最主要的殺手。

人們在戶外運動、海濱休假、游泳等活動中會接觸到過量的UVB。

它能直接被人皮膚中的DNA吸收,造成DNA的損傷。

當皮膚暴露UVB一定時間後,就會產生急性紫外輻射效應,從而出現紅斑等越曬越紅的徵兆。

與此同時,它還伴有水腫、水皰、脫皮等典型的晒傷癥狀,嚴重的甚至還會患上皮膚癌。

雖說其殺傷迅速且明顯,但好在它的穿透力不強。

比如生活當中的帽子、遮陽傘和長袖衣服都可以阻擋部分的UVB。

曬紅的臉部對比圖

看上去我們只要平時留心,阻擋老二UVB的危害並非難事。

不過,獨佔鰲頭的UVA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覷。

與UVB不同,它的光子攜帶能量相對較低,不容易產生輻射效應,但其穿透能力十分強。

它可以直接透過玻璃、窗帘,甚至陰雨天都可射至肌膚。

即使每天只有幾分鐘暴露在陽光下,長時間累積下來都足以傷害到你的皮膚。

很多人過完夏天手就可能會變成這樣

而當它直接突破表皮,到達真皮層時,就會慢慢破壞真皮膠原纖維。

長期下來,它就會對皮膚造成作用持久的晒黑、鬆弛等老化現象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一旦晒黑了就很難再白回來了。

所以,我們除了避免太陽直射之外,還需要適當使用防晒劑

一般來說,根據原理不同,防晒劑可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大部分是由有機物組成,比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有機防晒劑辛-甲氧肉桂酸等。

這類物質一般性質比較穩定,並能一直處在低能量的狀態。

但它一遇到紫外線便會吸收其能量並躍遷到高能量狀態,就會變得很不穩定。

此時,它們多餘的能量就會以對皮膚無害的形式釋放出來,再恢復到低能量狀態。就這樣,在高、低能量狀態下來迴轉換時,這類防晒劑便對皮膚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由於它是通過吸收有害的紫外線來實現防晒,因此它們也被稱為化學防晒劑。

另一類防晒劑則主要是無機物組成的,比如二氧化鈦等。

這類防晒劑塗抹在皮膚表面後,就好像為皮膚量身定製了一面可以反射紫外線的鏡子,從而使皮膚避免其直接接觸光線。

而通常只停留在皮膚表面的它們也被稱為物理防晒劑。

實際上,人類的這些防晒手段並不高明,生物界早就玩出了新的高度。

要知道,太陽永遠照射在地球上,而且所有生物個體都會接觸陽光。

為了逃過太陽的灼傷,動物們早已產生了不少機制來保護自己。

在自然界,大部分動物身體上的毛髮、羽毛和鱗片等形成了陽光和皮膚之間的一道道屏障。

不過,那些皮膚沒有保護、光禿禿的動物才是防晒界中的王者。

比如我們熟悉的犀牛、大象、豬等就簡單粗暴地賴在泥地里打滾,用泥來充當自身的「保護外套」。

大象泥土護身宛如雕像

更厲害的是,一些動物還會自製「防晒霜」來免受太陽的危害。

河馬就能夠從氣孔分泌出看上去像血液一樣的猩紅色汗液。

這些液體很快就會使河馬皮膚變成硬殼,令其避免被陽光晒傷。

愛吃樹葉的長頸鹿也會讓暴露的舌頭產生更多的黑色素,來保護自己。

河馬還因此被戲稱為「汗血寶馬」

而生活在熱帶溪流的斑馬魚,則自身製造一種名為gadusol的化合物。

它能形成抵禦太陽紫光線的蛋白質,讓斑馬魚的魚卵不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哺乳動物之外的多數脊椎動物,都能夠製造gadusol的基因。

目前美國有科學家正致力於弄清斑馬魚產生gadusol化合物的機制,並將這個模式引入到了轉基因酵母菌中。

他們希望未來將微生物群落轉變成一個超高效率的微型防晒霜工廠。

這意味著某一天,我們也許會將這些真菌製造的防晒霜厚厚地塗在自己身上。

雖說鯨魚在海面上呼吸和群體交互時,很難逃過被晒傷的命運。

可至關重要的是,科學家發現鯨魚擁有某種特殊機制,能夠讓灼傷的皮膚快速恢復。

可以說,鯨目類動物在修復晒傷方面也非常在行。

無論從保護「外套」、自製「防晒霜」,還是快速自愈能力,這些動物在對抗陽光方面似乎都比人類略勝一籌。

但其實我們祖先早就在進化的過程中做出了最好的防護選擇,那就是產生黑色素。

只不過,我們付出的最大代價就是變黑了。

黑色素是由皮膚黑色素細胞產生的,具有強大的吸收紫外線能力,可以大幅降低紫外線對DNA的傷害。

黑色素

要知道,紫外線對人體最普遍的危害就是會破壞體內的葉酸。

作為複合維生素B族的一員,葉酸在胚胎中樞神經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體內葉酸太少的話會導致嚴重的神經紊亂,以致於不能形成完整的大腦和頭骨。

比如孕婦缺少葉酸補充時就容易生出畸形兒。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指出,紫外線暴露會誘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日光性角質化病、惡性黑色素瘤,引起角膜炎和增加白內障失明的風險。

這樣一來,人體內產生的黑色素便起到了最大限度降低紫外線的危害。

可因為黑色素細胞本身透明,所以合成的黑色素很容易就呈現出來了,而且每當吸收的紫外線越多時,人體合成的黑色素就越多。

這也正是皮膚被太陽照射後會慢慢變黑的元兇。

不過,紫外線並非全是壞的,它能幫助皮膚中的膽固醇類物質轉化生成維生素D。

通過維生素D的媒介作用,人的骨質會更結實更好。

如果人體缺少維生素D,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骨軟化症和佝僂病,容易跌倒和骨折。

這就大大增加了被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機會。

維生素D缺乏症的兒童很難站得穩

此外,目前科學研究發現它還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很多疾病都有密切關聯。

好在,正常人每天只要曬上十幾分鐘的太陽,就可以合成人體足夠量的維生素D了。

但是維生素D又不能生產過多,否則會出現致命的效果。

維生素D的合成過程

一旦合成的維生素D超過機體需求,就不得不通過腎臟處理後經尿液排出體外。

我們體內產生的維生素D越多,給腎臟的負擔就越重。

也就是說,人體就必須控制維生素D的生成量。

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是要設法濾去陽光中多餘的紫外線。

為了達到此目的,我們就又必須增加黑色素。

況且,凡是黑色素不夠的人,患上白化病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一旦這些人短時間曬上過多的太陽,不僅容易被晒傷,還可能因為合成過多的維生素D而被慢性腎衰竭拖累致死。

當黑素細胞產生很少的黑色素時會發生白化症

許多科學家認為,維生素D、紫外線、黑色素三者需要達到平衡狀態,這就導致不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膚色。

當人類走出非洲時確實在變得更白,因為他們會限制黑色素的合成,防止缺乏紫外線而導致維生素D缺乏症。

由於不同地區光線強度不同,所以各地區的人類的黑色素含量也必然不同。

合適的黑色素含量意味著適量的紫外線與適量的維生素D。

全球的人種分布

這也就有了我們如今大致的人種分布,生活在赤道地區的人皮膚較深,大多是黑人。

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則膚色稍淺,呈現黃色和棕色。歐洲和極低緯度的人膚色更淺。

值得一提是,只是我們亞洲人有日照有比較強的適應力,能快速生成黑色素來進行調節。

歐美白人則因為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太弱了,只能藉助外力來防晒。所以,白種人使用的防晒霜遠多於黑人和黃種人。

否則,他們將會被晒傷或是患上相應的疾病。比如說皮膚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據估計前期,凡能活到65歲的美國白人,其中有40%~50%至少患過1次皮膚癌。

這樣看來,人類費盡心思地防晒也並不只是為了變美,更是為了健康。

對其他動物而言,這也似乎成了生物生存的必備手段。

*參考資料

人類膚色探秘《現代科技譯叢(哈爾濱)》2003年 第4期 | 李小眉

肖皓天,陳智敏,薛原.有關人類膚色的那些事兒[J].生命世界,2013(10):10-17.

動物為何很少被晒傷?它們有自愈能力並能自制「防晒霜」,作者:葉傾城.

書籍:膚色進化的邏輯 作者:史鈞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他13歲拿奧數金牌20歲博士畢業,花20年擺脫神童標籤成頂級數學家
人類進化停滯?你應該要知道人類這7個方面的變化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