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第一位人—孫大炮

民國第一位人—孫大炮

原標題:民國第一位人—孫大炮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逸仙,化名中山樵。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青少年時腦子不太清醒,受同村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的蠱惑,對洪秀全非常崇拜,還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改革無望之際,孫中山遠赴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為誓詞。


1896年,孫中山在英國倫敦遊說革命時,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遂有三民主義產生。



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果。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從1906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


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旋即被17省代表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3月11日,孫中山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迫於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的壓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後,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此後孫中山積極宣傳民生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築鐵路幹線。但因政權落在袁世凱手中,其10萬英里的鐵路規劃也遠非當時國力所能負荷,孫中山的設想並未成為現實。


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武士英暗殺,孫中山認為是袁世凱所為,主張武力討袁。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造成了國民黨內部的分裂。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於1915年回到國內,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鬥爭。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 7月,因段祺瑞為首的北洋皖系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於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從1918至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致電列寧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再次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12月,孫中山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自此孫中山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1922年6月,因政見不合與陳炯明決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此後,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同時,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將陳炯明逐出廣州,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綜理政務。8月,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10月,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接著,委任廖仲愷、譚平山等組成新的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幹部。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



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11月,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家事遺囑中,說明將遺下的書籍、衣物、住宅等留給宋慶齡作為紀念,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


在致蘇俄遺書中,闡明他實行三大革命政策,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



1929年6月1日,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在建國方略里,孫中山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 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孫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病逝後,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徐偉倚頻道 的精彩文章:

錦衣衛
戲子亦有情深時—霸王別姬

TAG:徐偉倚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