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我們的無明妄想究竟如何去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處,無滅處,不了自了,了而不了。這個道理聽起來好像很玄妙,其實很平凡。《心經》里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所謂了或不了,因為它本身就是虛空性。

例如我們聽的、看的、想的、都是無明所起的作用,你說它有嗎?沒有,用過便休,沒有嗎?當場就能夠用,它本身自性是虛空。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常不動故」,我們也經常誤以為修道修到最後不動,以為不動念,或者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定。這樣的話,何必學佛?學石頭,學死人多好!所謂不動是形容詞,它是動而不動。

例如我講話,諸位聽見了沒有?聽見了,這不是動嗎?各位聽到我講話的聲音,乃至聽到外面的車聲,這是動相。假如你到了高山頂上,聽不到任何聲音,那時你聽見了沒有?聽見了,聽見了一個沒有聽音的,這是靜相。

動相你聽到了,靜相你也聽到了,動相與靜相,你都清清楚楚,此時念頭沒有動過,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能夠知道動靜的那個不在動靜上面,與動靜毫不相干,他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用常不動來形容他,他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來藏是佛法的名詞,所謂如來是悟了道、成了佛的稱呼。如來也是形容詞,好象來了,其實沒有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來,如同我們的思想念頭好像來了,來了又去,自性空故,常不動故。

那麼,何以謂之「藏」?因為他能生萬法,含藏一切萬有。所謂如來藏,即是一切眾生自性之別稱也。如來藏中無起滅,在我們的自性中無所謂起滅。

例如我們研究《圓覺經》我講了一大堆話,各位也聽了一大堆,所有生起滅了,聽過了都不相干,無生亦無滅。話也聽懂了,書也看到了,但是,用過便休,自體中都不執著,無知亦無見。何以如此呢?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如法界性,此話怎講?我們初步學佛,一定說無明妄想是罪孽,一點都沒錯,無明妄想為什麼那麼難除去呢?如來藏性微妙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妄想業力亦微妙不可思議,轉了此業力就是佛。

「如法界性」如何解釋?我們引用的《楞嚴經》上所說:「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清凈本來就是《圓覺經》所講的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法界是佛學名稱,比宇宙還廣大,普遍充滿一切時空,此法界超越了我們觀念中的時間、空間。隨眾生之心量大小而大小。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看你的智慧達到什麼境界,隨你的業力而發現。

《圓覺經》在此講的比較簡化,如法界性,隨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我們的心有多大?大得很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干叫兩聲,就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大不大?

南懷瑾先生:無明妄想如何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無滅

但是,如此專心念下去,會不會到呢?會到,如法界性。我們的自性有沒有邊際可量?沒有。究竟圓滿遍十方,不是修了就會比較大,不修就比較小,他本來圓滿,遍滿十方,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懂了這個道理,才能開始學佛,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南懷瑾老師《圓覺經略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惜緣見聞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先生: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TAG:惜緣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