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1年前,我們還接收日本氣象衛星雲圖;如今……

21年前,我們還接收日本氣象衛星雲圖;如今……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韓阜業、王玉磊

21年前因「風雲」而誤,今天因「風雲」而酷……

2018年6月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H星發射升空。 梁珂岩 攝

6月5日晚,我國自主研製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到了36000公里高的靜止衛星軌道上。此次發射升空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該系列的H衛星,也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顆衛星。隨著風雲四系列的新一代氣象衛星的登場,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將綻放出最後的光彩,光榮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眾所周知,所有的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都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作為我國氣象界自己的衛星,在發射場從事航天氣象保障的氣象人深感責任重大,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次氣象衛星的發射都會帶動科技的巨大進步,都將促進氣象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的飛速提升,還會創造出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航天氣象工作者,他們也在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好各項氣象保障工作,為風雲二號衛星再次飛天而殫精竭慮。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但成功道路上並非坦途。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氣象人都不會忘記21年前的6月5日,也就是1997年的6月5日,同樣是在發射場坪上的二號發射塔架,同樣是長征 三號火箭,同樣是風雲二號衛星,但由於當時對發射窗口天氣狀況預報失敗,直到最後時刻發射場也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發射任務終止,火箭低溫燃料被迫泄回,任務在推遲5天後才又重新組織發射。

1997年6月10日,搭載「風雲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發)

此次保障失敗的教訓,不僅讓當時每一位氣象人刻骨銘心,也成為了後來每一位氣象人必須知曉的典型「案例」。

老一輩氣象團隊正在分析氣象數據。

作為西昌發射中心老一輩的氣象工作者、氣象專家,頭髮已經略顯花白的江曉華高工對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記憶猶新。當時江曉華還是一名30出頭的年輕預報員,親身見證了由於預報失誤導致的嚴重後果。由於當時的各種條件所限,那時候的氣象資料極為有限,預報員只能靠幾張天氣圖,外加每天上午8點一張和下午14點一張的日本GMS氣象衛星雲圖來預報天氣,就這樣還被日本人卡脖子,每到任務發射日,就接收不到雲圖資料。

江曉華高工一邊回憶當時的工作場景一邊說:「天氣圖上1厘米就代表100公里,還沒有可靠及時的雲圖資料,而發射場區就方圓10公里,想要準確預報出局地生成的強對流天氣,太難了!如果我們當時已經有自己的氣象衛星的話,像1997年6月5日的預報失誤是可以避免的。」

江曉華高工正在和同事討論工作。

如今,江曉華高工又一次來到發射場為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保駕護航,不可謂不百感交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給1997年6月5日作一個完美的交代。為了做好這次保障工作,他提前1個月就組織所有預報員分析歷史天氣,進行氣象數據統計整理,深入研究6月初發射場的局部地區強對流天氣的發展規律。由於長時間勞累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在進駐場區前,江曉華的胸口出現了帶狀皰疹,疼痛難忍。大家都勸他注意休息,不要過於勞累。但江曉華擲地有聲地說:「這是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最後一次發射!一定要圓滿成功!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希望,也是大家的希望!」

風雲二號衛星已經發射成功,作為氣象技術總體的江曉華心情很好,他說:「截至目前,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均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中心的氣象預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定點氣象預報能力在國內領先,『風雲』衛星非常酷。」

▋作者:韓阜業、王玉磊、梁珂岩

▋來源:解放軍報社裝備發展部分社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甘居深山,只為守護革命舊址
陸軍7條人才新標準確立,淘汰不想不謀不會打仗的不合格軍人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