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七個步驟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台
七個步驟
第一步 上下相隨: 上下是指由頭到腳心,必須把意氣鬆散到四肢,然後再相連起來上下一體,由頭頂至尾閭要中正安舒,支配四肢,則一動無有不動,兩臂在身體周圍圓圈之內,鬆軟圓活不用強力地運用拳架。兩胯輕鬆,掌握住右兩腳到腳心,輕靈地變換虛實,兩手心與兩腳心相配合。如此上下協調運動拳架,不要把身體分成上下兩截只運動半截拳架,一定要上下一體。
第二步 內外相合: 凡是練習太極拳應該明確本身在體質上的內外之分。所謂內外之分的內,即人體內部的神意氣。所謂外,即手足腕肩肘腰胯膝等。神意氣雖然沒有形狀,確是身體的本質,神意氣充實,則身體必強,神意氣虧損則身體必然虛弱。因此在練拳時,必須先以培養內功為主,使神意氣充盈,並發展到外形。故拳譜要求,在練拳時必須「發於中,形於外,達於四周」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內外相合,以內功運動外形,要動內外都動,要轉內外都轉,要開內外都開,要合內外都合。這樣才能練了內功也就練了外形,練了外形也就練了內功,練一天有一天的收穫,如果不用內功運動外形,而單純的去練外形,由於內氣不充實,而支配外形運動姿勢變化的力要有內功引導這樣練下去有損無益,練功越勤,身體虧損越大,慎之,慎之。一下是前輩把內功與外形的關係結合到練拳上的歌訣:外轉內不轉謂之跑。有跑而不隨,必傾。 內轉外不轉謂之藏。有藏而不獻,必餒。 外開內不開謂之」支」。有支而無源,必斷。 內開外不開謂之「續」有續而無展,必憋。 總之,要內外相合,互助相隨,才能得心應手。凡有不隨不合之處,謂之妄動。
第三步: 內外相合的上下相隨: 在練習拳架時,即懂得了內功與外形相結合的關係,就應用"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的方法去鍛煉。由於運用內氣是無形的,內氣運用的舒適暢通與否,外形上是看不出來的,而運動拳架姿勢則見於外形,每個姿勢在運動中與內氣相結合的程度和關係如何,是否合於理論要求,應當能細心體會,要運用內氣將其貫穿到外形姿勢上去。若結合不好,在外形上看,好像在等內氣的供給,在姿勢上看,就會有匠滯停待之敝。因此懂得內外相合之後,必須與上下相隨結合起來,才能克服這些弊病。
第四步: 拆架子: 拆架子就是要把拳架中的每個姿勢拆開練,不要限制某個姿勢接某個姿勢(但是每個姿勢和每個姿勢都能 相連在一起)有的人把拆架子的身形手式誤解為應敵致用的練法,這是不對的,應敵技擊的練法另有技擊的身形手勢的要求,以後再講。現在講拆架子的原意是要求在每個姿勢中內氣與外形相互配合,使神意氣得到舒適開展,達到養生的目的,拳架經過拆開以後,每個姿勢不論是在變換,還是正姿勢,都離不開:棚,履,擠,按,采,洌,肘,靠八個字訣的原意,在練習時,每個姿勢都必須有起點,運行,終點,變換四個過程:(一)起點:是每個姿勢未開之前全身必須中正安適,把內氣調直,放鬆到全身,貫穿到外形上去,保持圓活之意,先把棚,靠勁做好後在做下一個過程,也就是運行過程,所以起點過程又叫預備過程。(二)運行:是把起點過程全部做完之後,在不停頓的情況下,向要求的方向上去運行,兩臂舒適開展,兩跨平送,兩腿輕輕微曲,本身勁源要放在兩腿中間下垂,要有前後隨便移動之意。(三)終點:把姿勢運送到正方向上去,必須保持身形正直,兩臂輕鬆,手指微曲,全身重心放於兩腿當中,此時內氣要以通暢為宜,切忌不要憋氣和蓄氣,不要因為追求姿勢而把以上的要求變形。(四)變換:變換過程是在練習拳架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起到某一個姿勢和下一個姿勢互相連接作用。在連接時要合乎以上的一切要求,並綿綿不斷,同時也保證了身形手勢姿勢的正確,沒有絲毫妄動。
第五步 拆手: 在練習拳架時,手勢最為重要。在外形上凡是一動都是由手先動,指出方向,作出姿勢。故在練拳時,手必須由中心起始,擴展到要去的方向上去,既是要作出開與合的要求也都表現手上,因此每個姿勢的過,散,縮,餒,也全在手上的變換中表現出來,這是屬於知己的功夫。至於知彼之功,就是與對方接手之時也是如此。拳譜講:「唯手先著力,即時鬆開」,就說明手是懂勁的先鋒。所以在應敵時,功,守,去,化,轉,變,手的一動之間,又因為它是發勁之端,在身形中必須要有發勁之源,所以練拳時身形手式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每個姿勢變換之間,不要把手勢固定成為死規律,每個手勢和每個手勢都可以隨意拆開,變換無窮是要在開合當中去求,也就是開中寓合,合中寓開,這就要求作到: 無定向非亂動,身無形式不是停「,總之,手勢一動,必須要與本身勁源互相相應配合,尤其ahi在技擊中,才能作到知己知彼。 上面所講的是知彼的功夫,是對同門或練法大致相近者而言,若是遇到拳路不同或者相反者,就考慮自己對各種拳路的了解,因此,平時不但要懂得自己在武術中的運用和地位類別,還必須要懂得太極拳理論,以掌握拳架的變化。
第六步 分勁: 所謂太極勁,就是本身的神,意,氣的化合,是無形的,又叫作先天勁是變化無窮的,所以在練習太極拳時,不允許用後天的拙力。 後天的拙力,是神,意,氣的集中,是有形的,是實的,是變換不靈的,先天勁是神,意,氣的化合是無形的,是虛的,是變換靈活的,因此,在練習太極拳時,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是要把人體後天的拙力分散開,使身體的神,意,氣化合的自然舒展,才能運轉輕靈,變化萬種。另外,每個身形手勢在動靜開合之間都不要單獨的使用某種後天拙力,注意用後天拙力就會影響先天勁的靈動。用先天勁時,神,意,氣是缺一不可的。 在發勁時,不是把勁和某個姿勢固定在一起,勁是靈活運用的,是在一個個姿勢中,入棚,捋,擠,按,采,洌,肘,靠八種勁可以靈活運用,脫離這八種勁的原意就是妄動。因此,勁和姿勢不應混合在一起來研究。姿勢是固定的,勁是無窮變化的,接手時,切忌不要主動用某個勁向對方侵襲,要適應對方來勁的需要,隨機應變的向對方身體中舒展出自己的發勁之點,此時只有輕靈才能聽懂對方來勁的勁端和勁源,達到懂勁的程度,而這一切都在於手。接手時,自己的勁千萬不要被對方的勁混合在一起,一定要分清敵勁我勁。正如歌訣講: 接手分清敵和我,彼此之勁不混合, 不受手快來侵襲,不受變化影響我, 不受強力來欺壓,不受牽制來受扯,千招變化如初接,自由圓活屬於我。 這說明在應用時,可以主動地運用自己的勁去混合對方的勁,千萬不要叫對方用他的勁混合過去,這是應敵時最關鍵的問題,也是勝敗的關鍵。
第七步 入化: 凡是練習太極拳者,最後全應該達到入化的階段,否則就不能得道太極的奧妙,入化也就是要把上面六部分分階段練習精通後再融合在一起,才能隨機應變,圓活運用,得心應手,動作輕靈,變化無窮。以上六部原來一體,所以要分階段來練習,就是為了學通學精,為此,不僅要長時間地鍛煉和研究,還要把以下幾個方面關係搞清楚。(外與內的關係): 外,是指外形即拳架。練習拳架是動作的開始,是有形的姿勢是應敵的招法,拳架是運動的路線。練拳架必須明確練的方向和目的,運動拳架是知己之功夫,是為內功服務的,是受內動的領導和支配的。內,是指內功,也就是太極勁,是神,意,氣貫穿外形。即拳譜上說「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其是運動拳架的根源。有了根源還必須有外形來配合,運用姿勢指出方向,開出路線,這樣內功才能得到通暢和開展。以上就是內功與外形的關係,練拳要練到內外相合,招術相合,把內與外,招和術結合熔化在一起。 (開與合的關係): 每個姿勢的一動必須有開合之意,開是內氣先開,合是內氣先合,因外形受內氣的支配而變換姿勢,所以每個姿勢開合都要有充足的內氣供給,這種練法是正確的,但進一步還要懂得姿勢的開合是有形的,內氣的開合是無形的,要把外形和內氣溶合在一起,聽從指揮,開中寓合,合中寓開,達到開合自如的目的。懂得了外與內,開與合的關係後,在運動拳架時,姿勢可做到可大可小,大小由之輕靈變換,動靜自如。在應付對手時如影隨形,得心應手。這就是拳譜上講的:動中求靜,靜尤動「的道理,把動靜開合含於內,是由有形的動,化為無形的動,內氣隨著外形的運動,開合運行著。最後把外形和內氣化合歸一,溶合一處,於是」無形無相,全體透空「,這時心性才能達到」動中的靜,靜中的動「的自然境界。於是筋骨得到了鍛煉,血脈得到了洄流,意氣得到了舒展,呼吸得到了通暢,體內的新陳代謝得到了加強,這就是太極拳的養生之道。有詩曰 入化本是集中意,無形無相莫猜疑。 棚捋擠按皆非似,真得化境萬歸一。 練入化境是奇難,投門尋路找真傳。 真傳易找功難練,一朝得道不費難。 練拳一定要有門,用時必須要有路。入門引路需口授,得來全不費功夫。
※致想上擂台的太極拳大師們,請您至少先學會「手揮琵琶」再上台好嗎?
※練太極拳不了解脊柱,就不懂太極!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