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忽悠又騙了我們,真實的「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是這樣的
原標題:康大忽悠又騙了我們,真實的「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是這樣的
說起康有為,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是什麼?肯定是「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這兩件事足以讓他在歷史上名留千史,歌頌一世了。或者說,康有為自己的「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讓他在歷史上名留千史,歌頌一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知道的「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根本就不是真實的歷史情況,那是康有為為自己創造里歷史。
其實,「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是真是發生過的,只不過具體發生的過程跟我們傳統歷史課本里概念中的公車上書不一樣。先談公車上書,公車上書嚴格上來說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各省舉人分省上書,一部分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聯合各個不同省份舉人的「聯省公車上書」。
前者是無可爭議確實發生了的,因為在目前的清廷檔案中,能夠看到各省舉人的上書。而後者康有為領導的「聯省公車上書」最終是流產了的,但原因並非如康有為所言是都察院拒收,而是當時他在的舉人中並沒有多少威信,他呼籲在松筠庵的集會最終也沒有多少人去;況且集會當天康得知光緒帝已經正式批准了馬關條約,再上書意義不大。
也就是說,在公元1895年的「公車上書」,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公車上書」,而是以全國各省過半的封疆大吏,京城翰林院、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諸部官員為主,他們均大規模聯名上書,官員們早已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抵制和約的上書運動。
自當年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反對和談的奏摺、電報多達150餘次,參與人數超過2000餘人次。後來在官員們的策動下,入京會試的舉人們的熱情同樣高漲,各省公車自行聯名上書有31件,共1500餘人次簽名。這才是真正的「公車上書」,而我們知道的「公車上書」都是以康有為後來撰寫的《我史》一書為藍本寫的。
「公車上書」說完了,再說一下「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我們腦中一直以為康有為骨幹中堅,是他領導的一場救國圖存的變法。其實不然,實際上「戊戌變法」的領頭人物是光緒帝的老師一品大臣翁同龢,外加楊深秀等「帝黨」;而後期具體執行者為「軍機四卿」或「四章京」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四人。(沒康有為的份)
他們皆由光緒帝授予四品卿銜,參與新政,當時有關新政的詔書全由四章京代皇上草擬(章京,官名,清代軍職多稱章京,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也稱章京)。四章京掌握實權,按照梁啟超的說法是「名為章京,實為宰相」。而1898年6月某日,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康有為一口廣東官話,光緒聽不懂),只委以「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小官(行走,清朝制度,不設專職的官員或不專任的官員叫作「行走」)。
實際上並沒有像對待「軍機四卿」那樣特別重用。後來康有為更假傳聖意,說光緒帝曾允他直接晉見,以抬高自己的身份。還自吹他呈摺子可直接遞交光緒帝,其實變法時他所有的摺子都是通過都察院間接遞交的。只是因為「軍機四卿」都被處死了,康有為流亡國外,才有機會對於華僑們吹噓自己,抬高自己在百日維新中的地位,以便進行募捐,積聚資產。
其實,甲午戰爭,「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應該連著看: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除了日本的肆意挑釁,還有就是以光緒帝和帝師翁同龢為首的「帝黨」,與以慈禧為首的「後黨」的權利之爭,「帝黨」希望以此戰爭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制衡「後黨」,能更好的掌握大權,所以主戰。「後黨」則無心應戰,一心求和。
所以在甲午戰爭開始時,「帝黨」根本就調不動「北洋艦隊」,陸軍也不聽命令,到了戰爭後期也是以保存實力為主,結果全軍覆沒。試想一下,一個主戰,一個主和,相互牽制,不敗才怪。
甲午戰敗後,光緒帝的威望一落千丈,「後黨」和吃瓜大臣都以一副幸災樂禍的表情看著「帝黨」,「帝黨」為了重新建立光緒的威望,急需發動一場政治改革,於是在「公車上書」的推動下,「戊戌變法」自然而然就發生了。所以,這本身就是晚清高層之間的政治較量,跟康有為這個書生沒啥關係,他也沒那麼大的力量。
「戊戌變法」失敗了,假如康有為能老老實實的在國外過完這一生,或許光緒還可以熬死慈禧後重新掌權。可壞就壞在他那張破嘴上,說什麼光緒在他臨走時給他「衣帶詔」,讓他去國外搬救兵,保皇救國。但這也惹怒了慈禧,間接害死了光緒帝。(光緒後被慈禧軟禁,在慈禧死的前一天蹊蹺死亡)
(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盤點那些「重口味」的古人,有些人有異食癖,最後那首詩是亮點
※二戰前後的民國真的很弱小?其實不然,世界前7名還是能排上的
TAG:Empero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