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個成語都藏著一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每個成語都藏著一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原標題:每個成語都藏著一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


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并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


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


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

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


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


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


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

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 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


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


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


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


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


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


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


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


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


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


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


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


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21.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

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


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


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22、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髮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


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準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


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


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必以蕭同叔子就是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準備決一死戰(原話中為背城借一)。


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


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24、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


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準備到晉國去。


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


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25、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


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


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


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


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26、懸樑刺股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遊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採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


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27、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


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28、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


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


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9、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


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30、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


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


《左傳》因此稱讚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31、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


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


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


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


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32、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


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33、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


莊子在這裡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古文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誰締造了所向披靡的永樂帝?
蔣介石最忌憚的國民黨大佬,被蔣殺害時,只有36歲!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