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悟透8個字,過好這一生
作者:儒風大家
每天,面對紛雜的事物,總會覺得自己儘力了,結果卻不盡人意,這往往只是因為少了一點做事的機巧。
南懷瑾先生在《列子臆說》中說:下面幾個字,兩個大原則,你要把握住,就是道家的教育原則,「投隙抵時,應事無方」,這八個字要緊得很啊!你懂了以後一生妙用無窮,包你不會餓飯,隨便哪裡都可以找到工作,大的大做,小的小做。
南師這八個字,說的就是做事的功夫。「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即伺機而動,辦事靈活。
>>>>投隙抵時
「投隙」,就是有填入空隙的地方,近似我們平常所說的對症下藥。
「投隙」是靜態的,縫隙就在那裡,等待你以自身的才能去填入。
《列子》中記載了發生在魯國的一則故事:魯國施氏的兩個兒子一個愛文學之道,一個喜歡研究兵法,分別去齊國和楚國謀事,都得到了重用。
鄰居孟氏見了施氏子的成功後眼紅心熱,孟氏的兩個兒子所學的知識與施氏二子相同,二子於是效仿施氏,一個去了秦國給秦王講文學之道,一個去了衛國給衛侯講兵法。
但秦國重視以武力爭霸,不能接受以仁義道德治國;衛侯認為衛國只是小國,只求自保,無力爭霸,用兵法權謀只能自取滅亡。孟氏二子分別受了宮刑和刖刑被送回來。
施氏子與孟氏子學的是同樣的知識,施氏子能「對症下藥」,將自己的知識與他人的需要相切合。而孟氏子只知道發揮自己的才能,並不懂得秦國和衛國的真正需求。
投隙,就是首先要填好這個縫隙,自己很有能力、個性突出,但與這個縫隙格格不入,反而不如一個平庸而契合縫隙需要的人。
「抵時」,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行事。機會來臨時,善於把握;不合時宜時,按兵不動。
「抵時」是動態的,機遇的來臨很偶然,出手要果斷。
《紅樓夢》中,小紅在寶玉那裡被大丫頭排擠,鬱郁不得志。但偶然在路上碰到了王熙鳳,被王熙鳳叫住辦事。她把握住了這次偶然的機會,把事辦得清清楚楚,把話回得井井有條,得到鳳姐的賞識,得到這位掌權人的重用。
機遇可遇不可求,如電光火石。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識時務者為俊傑。當時過境遷,機遇不合適時,也不宜強求,否則就是守株待兔的痴愚。
>>>>應事無方
方,即方法。應事無方,當然不是沒有方法、亂打一氣。而是沒有固定的方法,處事靈活,隨機應變,這正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道家哲學精神。
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看的太重了。
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知識,但如果太看重自己所持有的知識,反而容易被它們束縛住,給自己畫定了一個圈子,跳不出這個圈子,不易成事。
遇事時,不宜在心中先存一個方法,固有的方法會遮擋看事物的視線。不能洞察此事物,即使自己的本事再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
王陽明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應事無方,需此心不動,明察事物,隨機應變。
趙括精通兵法,將兵書上的條文講得頭頭是道,對領兵打仗充滿自信。但上了戰場,只會照搬兵法,不能針對戰情應時而變。長平一戰,四十萬趙軍被坑殺,他自己也被秦軍所殺。
很多事情做不好,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夠,而是沒有恰當運用。投隙抵時,應事無方。這八個字,並沒有講具體的方法,而是個關鍵的機括,能幫人通竅。此竅一通,做事即能運轉自如。
TAG:智者訥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