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代藩鎮割據引發安史之亂,平叛後唐朝為何反而增加了藩鎮數量?

唐代藩鎮割據引發安史之亂,平叛後唐朝為何反而增加了藩鎮數量?

原標題:唐代藩鎮割據引發安史之亂,平叛後唐朝為何反而增加了藩鎮數量?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安史之亂在各類歷史教科書中都有涉及,它讓唐朝由盛轉衰並帶走了當時全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武將盤根的藩鎮權力過大,而奇怪的是安史之亂後,唐政府並沒有吸取教訓,罪魁禍首的藩鎮反而呈「蓬勃發展」之勢,這是為什麼呢?


一、打不清就不打了


「安史之亂」就是安祿山、史思明帶頭挑起的叛亂,最後以兩人被殺、叛軍投降為結束目標。可是帶頭大哥、二哥雖然不在了,小弟們卻還是很能打的。同時,為了早日平叛,唐軍不惜招撫叛軍中的降將。


比如降將中後來混得比較好的李懷仙、田承嗣之流都不算什麼正義之士。李懷仙的投名狀是靠逼死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最後在唐朝位至郡王。可這哥們兒就是關死城門沒讓史家公子進城而已,在河北諸軍中屬於戰鬥力最弱的,基本在內亂中逢打必敗,幾乎沒什麼威信,最後結局也是被部下聯手推翻。

田承嗣的人生路線就比較彪悍了,這哥們兒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稱為「四聖」。他還明目張胆地上書要求自己當宰相。一邊是紀念舊主子,一邊要當新老闆的副手,其氣焰可以想像。也正是他開創了藩鎮世襲的先例,從此節度使不再是朝廷的而是自家說了算,大家進行割據活動、地方建設就更加賣氣力了。



有這二位代表坐鎮,一眾河北叛軍可以想像是何等面目。降將依然可以統率舊部,「河北三鎮」的匾額摘掉,掛上了「河朔三鎮」的招牌。這樣換槍不換藥的招數實屬無奈之舉,充分體現出唐帝國自身的力不從心。


河朔三鎮之間雖然矛盾可以大到互相撕咬,可是對於不服朝廷管束方面步調卻是出奇的一致。他們手裡掌控軍隊不說,而且怎麼徵稅是由當地做主,官員任命也自己說了算。不向朝廷納貢,不受朝廷徵發,國中之國已然形成。因為河朔地區胡漢雜居,風氣重武輕文,地方節度使乾脆自行廢除科舉,那麼平民百姓晉階的唯一手段就是當兵。


唐代宗曾經兩次討伐不聽話的田承嗣都以失敗告終,這樣丟人的敗仗引發了滔滔不絕的蝴蝶效應,大家更是有恃無恐地分家另過。

二、打完了心冷了


唐朝之所以設置節度使是因為皇帝喜歡開疆擴土,賦予邊疆將領更大權力可以有效地運轉戰爭機器。今天的遼寧朝陽地區在唐玄宗時設置了平盧藩鎮,成為東北屏障,也是安祿山、史思明的大本營。


但「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平盧地區響應朝廷號召與叛軍作戰,雖然被史思明擊敗,卻保留了部隊。平盧軍兵分兩路從東北南下進入山東。一支由李忠臣帶領收復了山東、河南等地,被任命為淮西節度使;另一支在李正己統領下於山東淄州、青州一帶開闢了敵後根據地,因為這一部分是平盧軍的主力,所以後來的淄青藩鎮也被稱為「平盧」。



平盧軍冒著被圍堵的危險艱難平叛,事後發現之前的叛軍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越混越好。他們心理要是能舒服才怪呢,索性也一起割據起來。這樣山東與華北連成一片,實質上脫離了長安的管控。

三、打完了還打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朝廷徹底失去了對武將的信任,於是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在戰後通過明升暗降被剝奪了軍權。皇帝將軍隊指揮權交給宦官,此原因與明朝太監亂政的原因類似,皇帝眼把前只能信任他們。


郭子儀算聰明,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家裡不管冬夏常年打開門庭就是為了消除懷疑。可是有人聰明,有人就活不明白,比如僕固懷恩。


在平叛過程中,僕固懷恩的兒子看上了叛將安太清的老婆,便搶到了自己帳篷里想親近親近。這樣有損清譽的事情讓李光弼大為惱火,在說教不聽的情況下,元帥李光弼帶兵強闖大營救出安太清的老婆,這一路殺了僕固懷恩手下不少兵士。仆固怒稱:「你這是幫著叛軍殺官軍嗎?」這件事可以看出僕固懷恩情商確實有待充值。

當然他也不是不顧大局的人。為了藉助回紇的力量,唐肅宗把寧國公主嫁給了毗伽闕可汗,免費討老婆這種好事當然要繼續發揚。於是乎回紇可汗又幫自己小兒子要了一個,可皇帝實在不想再出血了,就用僕固懷恩的女兒去頂缸。沒過幾年,毗伽闕可汗身死,小兒子即位成登里可汗,僕固懷恩的女兒就成了回紇的王后,僕固懷恩成了回紇的國丈。


寶應元年,史思明的大兒子為了將大唐徹底攪渾,勾結回紇犯邊。正是僕固懷恩以回紇國丈的身份單騎赴會,才隻身勸退了回紇十萬大軍。



安祿山叛亂伊始,仆固就立刻與郭子儀、李光弼一起投身討賊護國的戰鬥。幾年間,僕固懷恩一家死難達64人,可謂滿門忠烈。這樣的犧牲自然不能忽略,戰後不公正的待遇讓性情剛烈又不懂明哲保身的僕固懷恩大為不滿。


於是在宦官駱奉先與地方節度使辛雲京的聯手陷害下,終於逼反了僕固懷恩。前文說到這位老兄曾為了國家安定、國際友誼把女兒嫁給了回紇,現如今他以回紇國丈的身份反覆勾結回紇、吐蕃、羌、吐谷渾、奴刺等少數民族寇邊。直到永泰元年,他糾集二十萬大軍多次來犯,因病死於途中。


僕固懷恩雖然死了,但他徹底黑化的這段時間給唐帝國造成巨大的軍事壓力。朝廷被迫在正北到西南一線保留大量的軍事藩鎮,為了國防安全撤銷藩鎮的事情更是無從談起。


因有河朔三鎮的同僚做「表率」,位於現在內蒙古、四川地區的藩鎮也紛紛出現割據的苗頭,那些地方的節度使甚至地方刺史,終身都沒有到長安彙報過工作。


四、想打卻打不了


安祿山的舊部依然霸佔著華北地區,平盧軍把持著齊魯大地,內蒙古、甘肅、四川一線的藩鎮實力更是只增不減,好像聽朝廷話的只有華中、華南諸省了。然而事情絕對不會如此簡單。


大曆十四年,權勢最大的田承嗣死了。臨死前,他指定養子田悅坐上自己的位置。當時唐代宗正在生病,如此耗人氣血的事情自然要規避,於是就睜隻眼閉隻眼矇混過去。



兩年後成德節度使去世,之後的事情大家就猜到了,又要搞「子繼父位」那一套。如果這個認了,那唐朝就變成周朝,藩鎮就成為諸侯國了。皇帝死活不同意,魏博、成德、淄青隨後帶頭反叛。


當時朝廷實行「以藩治藩」這一政策。平叛軍與反叛軍打得昏天黑地,戰火從華北腹地燒到了中國東部。節度使打著打著就自我升級了,開始是臣子後面就紛紛稱王。


又過了兩年,朝廷感覺潼關以東已經斷了聯繫,只好從關內派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軍平叛。姚的手下覺得要路過大城市長安,吃的穿的肯定會上檔次,所以這些人大多帶著家人來沾沾光。


可是誰也想不到,當時的長安市長就拿點稀粥糊弄涇原兵,連菜葉子都不給。感覺自己在老婆兒子面前跌份兒的官兵不幹了,索性把大城市長安給搶了,這便是「涇原兵變」。


這場動亂起到了轉折的作用,因為之前只是關外混戰的話,現在則變成了中心開花,四處結果,朝廷失去對地方的管控能力,最後為了雙方面子,只能默認割據勢力的形成。


唐朝的藩鎮就這樣從「安史之亂」前的10個,迅速增加到了40多個,為後面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做了一個很壞的鋪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風雲派 的精彩文章:

《大明英烈傳》中的喜劇英豪,本該與徐達齊名,卻為何不幸慘死?
這位相傳是諸葛轉世,洗雪大唐國恥的英雄,竟是受盡歧視的上門女婿?

TAG:歷史風雲派 |